现如今,人们过夏天都要抱着空调了,没有空调真的是一天也过不了。可曾想,古代人夏天是怎么过夏天的?尤其是那高高宫墙内的皇帝妃子们?今天,历史小编搜集了一些清朝皇帝妃子们的避暑方法。
妃子避暑方法之一:进入夏宫听政
承德避暑山庄系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兴建,亦称热河行宫。清代咸丰朝以前,诸帝喜欢在些避暑听政,及至秋季猎。山庄建筑壮丽,集庭馆楼台之胜。
另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的北京西郊圆明园,也是清代皇帝避暑的极好去处。
妃子避暑方法之二:设置凉棚玄机
明代以后的建筑规制是:“檐步五举,飞椽三五举;柱高一丈,平出檐三尺,再加拽架。”这简单的建筑法式,里面却有大奥妙。
那时人们已经善于运用冬夏季日影的角度(就是今天所说的太阳高度角,北京地区冬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27°,夏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76°),来设计出檐的角度。宫内的北房有了这个角度的屋檐,就能够在夏至前后,屋檐遮阳;到了冬至前后,阳光满室,使得房间内有冬暖夏凉之感。
皇宫里的窗子、窗帘也大有文章。窗户一般上边可以支起来,下边可以拆掉,这样敞开通风,室内也会比较凉快。帘子还有等级划分,最高级的是用斑竹、香妃竹编织的,饰有各种图案,等级低的是用苇箔编成的。道光帝所作《湘帘》诗有这样的形容:“一桁垂银蒜,编成翠竹箩。篆烟留细处,草色看时多。月下纤无影,风前动有波。湘江遗趣在,夏永静如何。”
妃子避暑方法之三:储藏冰块备用
冬季储藏冰块到夏季用的习惯,在中国北方由来已久。考古发现,我国在周代就有了冰窖。明清时候,盛夏也会大量用冰。冰窖一般有官窖、府窖和民窖,《大清会典》中记录,清代在紫禁城、景山、德胜门外、正阳门外都设有官窖,共计18座,仅紫禁城中的冰窖就藏冰2.5万块。
清代宫内储存冰块的器具被称为“冰桶”、“洋桶”,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为内胎,也有用金属胎的。形制呈斗状,口大底小。盖多采用很厚的木板,两腰部都有铜环,方便搬运。有四条腿足,足下还装有托,用来防止潮湿。
这种宫廷“冰箱”比起现在的冰箱简单得多,但是构造合理、实用方便。当时的“冰箱”主要有两个用途,一个是用来冰镇和保鲜食物,因为箱体内采用铅或锡为里,能起到较好的隔热作用,而箱底有小孔,可以排放融化的冰水。
冰桶另一个用途是降低室内的温度。箱盖上设有透气孔,因此排出的冷气还能起到“空调”的功效。
妃子避暑方法之四:天然冷饮降温
夏季冷饮也是宫中防暑的佳品。时令的消暑水果西瓜、葡萄、鸭梨等自不必多说,冰镇小食也很诱人。冷饮中最出名的冰碗是用甜瓜果藕、杏仁豆腐、桂圆洋粉、葡萄干、鲜胡桃、怀山药、枣泥糕等料制成,冰镇后吃起来绝对爽口。
乾隆对于这种冰镇小食偏爱有加,曾专门赋诗:“浮瓜沉李堆冰盘,晶光杂映琉璃丸。解衣广厦正盘礴,冷彩直射双眸寒。雪罗霜簟翩珊珊,坐中似有冰壶仙。冰壶仙人浮邱子,朝别瑶宫午至此。古人点石能成金,吾今化冰将作水。”
宫中的御医在夏季还会开出消暑的方子,诸如香薷汤、暑汤等汤剂。
妃子避暑方法之五:一把环保摇扇
扇子,是最简单最实用的夏日必用之物。传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西太后挟光绪帝在酷热的农历七月向西安出逃,途中,又热又饥又渴,只能吃煮老玉米、煮青豆,她的贴身宫女在途中拣了一把破芭蕉扇,为慈禧扇风纳凉和驱赶蚊蝇,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