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师铁军
1930年10月,冯玉祥、阎锡山联合反对蒋介石的中原大战失败。冯部第5路军被蒋介石收编为第26路军,孙连仲任总指挥,下辖第25、第27师。早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这个部队中建立过组织,~直有着深刻的政治影响。1931年春,蒋介石将第26路军由山东省调至江西省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5月,在永丰县中村战斗中被红军消灭1个旅。7~9月,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失败后,部队进驻已处于中央苏区包围中的宁都县城。“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广大官兵要求回北方抗日,但遭蒋介石拒绝,使第26路军广大官兵与蒋介石的矛盾加探。在此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在第26路军秘密工作的特别支部因势利导,加紧进行兵运活动,先后发展了参谋长赵博生等近20名党员,并争取了该部第25师第73旅旅长董振堂、第74旅旅长季振同及团长黄中岳等转向革命,举行武装起义的条件日趋成熟。
11月底,中共第26路军特别支部在南昌的接头关系被国民党破坏,部分文电被查抄。蒋介石急电孙连仲查拿“共犯”。孙连仲当时不在宁都总部,电令落副主持军务的赵博生手里。赵与特别支部成员紧急商讨应急办法,决定趁孙连仲和第27师师长不在宁都的有利时机,一面发出“遵令即办”的电报敷衍蒋介石;一面派人到中央苏区向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报告准备发动起义的有关事宣。中革军委批准了起义计划,并派王稼祥、刘伯坚、左权到宁都城东南的固厚圩就近联络指导;同时部署红4军第12师进至宁都、广昌间的会同地区,监视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策应起义。12月14日下午,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按计划指派部队控制电台、指挥机构等要害部门和通往苏区的交通要道,加强城内城郊的警戒。是日晚,赵博生召集团长以上军官在总指挥部开会,讲明形势和第26路军的处境及出路后,宣布起义加入红军。同时,派部队将第25师师部包围缴械,除该师师长越墙逃跑并带走驻城北石上的1个团外,全军1.7万余人携带武器2万余件参加起义。在此期间,还逮捕了宁都县县长、靖卫团长等反动官吏和逃居宁都县城的地主豪绅。
15日晨,起义部队从宁都县城开赴中央苏区,当日到达固厚圩地区,受到中革军委代表和苏区军民的热情接待。16日,刘伯坚代表中革军委授予起义部队以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的番号,任命季振同为军团总指挥,董振堂为副总指挥,赵博生为参谋长,部队分编为第13、第14、第15军。接着,红5军团开赴石城县的秋溪、龙岗和瑞金县的壬田、九堡等地进行整编。为加强红5军团的领导和政治工作,中革军委于18日任命萧劲光、刘伯坚分别担任军团政治委员和政治部主任。宁都起义,打击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增强了红军力量,对巩固和发展中央苏区起了重要作用。
赵博生
宁都起义主要领导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1897年出生于河北沧县东慈庄(今属黄骅市)。1931年任国民党军第26路军参谋长时,被调至江西“剿共”战争前线。“九一八”事变后,他与在第26路军中的中共特别支部取得联系。同年10月,中共中央批准赵博生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2月14日,赵博生和季振同、董振堂等率所部1.7万多名官兵在宁都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他先后任红5军团14军、13军军长,军团参谋长、副总指挥。1933年初,国民党军集中4个师的兵力分两路向江西资溪、金溪、南城苏区进犯,赵博生奉命率领红5军团3个团据守长员庙一带山脉,配合主力在黄狮渡一带消灭敌人。1月8日与敌人展开激烈的肉搏战,赵博生在与敌人相距只有百余米的地方指挥,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6岁。
董振堂
宁都起义领导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1895年生于河北新河西李家庄。1931年任国民党军第26路军73旅旅长时,被调到江西“剿共”。同年12月14日和赵博生、季振同等率部在宁都起义。起义部队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他任军团副总指挥兼第13军军长,后任军团长。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率部参加赣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战役战斗和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曾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的红旗章。1934年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中,率部担任后卫,多次完成阻击国民党军的任务。1935年6月第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第5军团改称第5军,他任军长。1936年10月随部西渡黄河,指挥所部参加攻占山丹、临泽、高台等县城的战斗。12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7年1月12日率部在甘肃高台县城与国民党军浴血奋战,弹尽粮绝,于20日壮烈牺牲。高台和石家庄烈士陵园分别建有董振堂纪念碑。
季振同
宁都起义领导人之一。1901年3月出生于河北沧州。1926年9月,参加冯玉祥部五原誓师,任国民联军第十四师师长,参加北伐战争。1931年,季振同任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74旅旅长,随后被调往江西“围剿”红军。同年12月14日,季振同等发动了著名的宁都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他任红五军团总指挥。1932年1月,季振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起义后,季振同即率领红五军团投入到反“围剿”作战中,成为中央红军的一支劲旅。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前夕,季振同与黄中岳一起被错杀于梅子山,时年33岁。
1979年6月,姬鹏飞、黄镇、李达、王幼平、袁血卒、苏进等宁都兵暴参与者上书中央,要求为季、黄平反。不久中央书记处批准为季、黄平反,恢复党籍。
黄中岳
河南罗山人。1920年加入冯玉祥部队,在西北军中任班、排长。1925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1928年回国后,历任第二集团军军官学校教官,手枪旅参谋长,手枪团团长,第十四师第一旅旅长。1931年任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第一团团长时,率部参加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五军团第十五军军长。1934年在肃反中被错杀于瑞金。
英才辈出
红五军团覆没前,有不少宁都起义的参加者调往其他红军部队工作,这些同志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火,有幸看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建国后,宁都起义的参加者在党政部门工作的有:曾任民政部副部长的袁血卒,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的姬鹏飞,曾任文化部部长的黄镇,曾任外交部副部长的王幼平,曾任水利部副部长的刘向三,曾任商业部副部长的张永励,曾任林业部副部长的周骏鸣,曾任国家测绘总局局长的李廷赞等。
在军队工作的宁都起义参加者中,1955~1964年共有30位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军衔。他们是:
1位上将:李达
5位中将:王秉璋、孙毅、孙继先、李雪三、韩振纪
24位少将:王谦、王振祥、王蕴瑞、刘放、孙润华、李毅、李化民、谷广善、汪洪清、苏进、侯世奎、张汝光、张步峰、张松平、张明远、孟庆山、徐国珍、郭卓辛、黄德魁、熊伯涛、鲁瑞林、曹灿章、靳虎、靳来川。
在纪念宁都起义70周年之际,袁血卒、孙毅、王秉璋、谷广善、刘向三、张永励、李廷赞、高志中、牛步云等同志仍健在。
指挥部(旧址)
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在江西省宁都县城梅江边。原是耶稣棠,始建于1916年,是一座为砖木结构两层楼房的西式罗马建筑。占地面积约有394平方米,整个庭院占地约2040米。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保存完好,还建有宁都起义陈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