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字退之,唐代杰出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又与欧阳修、苏轼四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可见其名誉甚广,对后世影响极深。
韩愈雕塑
韩愈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辈皆在朝为官或是担任地方官,韩愈的父亲韩仲卿,官拜秘书郎,在韩愈三岁时早逝,留韩愈一人,孤苦无依,由其兄长韩会抚养成人。韩愈自幼懂事,勤勉刻苦,无需他人嘉许勉励,七岁便言出成文,十三岁时便能写作极具风采的文章。
未及韩愈成年,其兄长韩会便离世,韩愈随同寡嫂郑氏为躲避宣城战乱,离乡背井,颠沛流离。十九岁定居于京师长安,韩愈文风受到大家影响,慢慢趋于主流。唐代文人好推崇古风,效仿杨雄、董仲舒等人的著述风格,以文义深奥著称的孤独及、梁肃的文章极受世人推崇。韩愈遂与孤独及、梁肃交往,悉心钻研其文笔,获悉文中思路,望自己能突破其文章影响,在这一代文人中崭露头角。
《旧广东通志》中称韩愈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他所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其代表作品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韩愈的作品
韩愈的诗歌成就和影响远不及他的散文,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在散文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他的诗,无论数量和质量,都不能和他的散文相比。但是,他却是唐代诗歌史上的重要诗人,因为他确立了中唐诗歌的一种风格流派。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韩愈对文章的要求是“辞必己出”“陈言务去”,反对模拟抄袭,这本来是很好的,但是走到极端,就不免会有“诘屈聱牙”“怪怪奇奇”的毛病。他的散文气势磅礴、汪洋恣肆,想象空间十分丰富。这些特色,对韩愈的诗歌理论和创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韩愈的诗歌,当然有如他的散文所要求的“文从字顺”一类的作品,如传诵很广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之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但这不是韩诗的主要风格。他的主要风格,一是主张不平则鸣,即诗歌要有指斥兴寄,要能抒情达意。二是主张意境和语言的尚新求奇,形成一种奇崛怪诞、横空盘硬语的风格。这种风格与元、白所主张的平实浅易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但是都是在盛唐诗风中求变的一种比较成功的尝试。韩愈的《南山》《山石》《谒衡岳庙》等诗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
韩愈代表作
韩愈作为唐代声势活跃的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励志于革除当时文风浮华,只追求辞藻华丽和对仗工整讲究音律的弊端。韩愈一直主张,文学创作应当恢复秦汉时期的表意,就是以表达内容为主要目的,概括出来就是“明道”。在这么一个主张和准则下,韩愈创作出了许多极具文学价值的作品。
《师说》是韩愈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文章完成于贞元十八年(802年)韩愈任职国子监期间。文章是写给当时的韩愈门生李幡的,不过韩愈也是借此来批评那些轻视师道,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的。《师说》一文首先肯定了师道的存在,人们的学习必须要有老师的指导。再指出当时社会所出现的弊端,家长所请的老师只知教授句读一类的小类,而解惑的大类却是他们难以启齿的。文末韩愈又以孔子从师为佐证,指出尊重师道是自古就有的,当下的人更不应该抛弃。
《进学解》是韩愈的另一代表作,文章借对学生的教诲,后学生反驳来指出当时社会的弊端并抒发韩愈怀才不遇和仕途坎坷的不满。文中先是韩愈告诫学生要刻苦努力,只要充实了自己的学识,就不用担心上层的人才选拔,因为他们自会注意到你的。但是一个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以韩愈自身为例,指出他自小勤奋好学,时刻钻研文学。可是给先生带来的却是不遭理会,怎么做都是过错的结果。实际这是借问答的形式,抒发了作者的郁闷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