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是指哪四样 文房四宝的发展历史

文房四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是古代文人书房必备的宝贝!用现代的生活打比方,文房四宝相当于现代家庭厨房里的电饭锅、炒锅、碗筷和桌子,那么文房四宝是指哪四样呢?文房四宝的发展历史你又知道多少呢?

  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很早就已有“文房”之称,笔、墨、纸、砚则被誉为“文房四宝”。在用于书法、绘画的文化艺术工具中,仅这四样宝,就已备受文人的喜爱和珍藏。文房四宝在我国古代汉族书房中独具一格,它既表现了汉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风俗, 又为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文房用具除四宝以外,还有笔筒、笔架、墨床、墨盒、臂搁、笔洗、书镇、水丞、水勺、砚滴、砚匣、印泥、印盒、裁刀、图章、卷筒等等,也都是书房中的必备之品。

文房四宝是指哪四样 文房四宝的发展历史

  文房四宝中“笔”的历史

  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发现的史前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

  我国的书写用笔起源很早。根据未经刀刻过的甲骨文字判断,夏商时期就已经有原始的笔了。如果再从新石器时期彩陶上面的花纹图案来看,笔的产生还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已经制作和使用书写用笔了。那时笔的名称繁多: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笔”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传说,我们所用的毛笔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双方打得非常激烈,战争拖了很长时间。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要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那时,人们通常是用分签蘸墨,然后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的,书写速度很慢。蒙恬虽是个武将,却有着满肚子的文采。用上面说的那种笔写战况报告,常使他感到影响思绪。那种笔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写不了几个字就得停下来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会把非常贵重的绢给弄脏了。蒙恬以前就萌生过改造笔的念头,这次要写大量的战况报告,这个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了。

  战争的间隙中,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有一天,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军营。由于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里沉沉的,一只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曲曲的痕迹。蒙恬见了,心中不由一动:“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笔来写字,不是更好吗?”

文房四宝是指哪四样 文房四宝的发展历史

  回到营房之后,蒙恬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的,不像样子。蒙恬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块绢也给浪费了。一气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

  蒙恬并不甘心失败,仍然抽时间琢磨别的改进方式。几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这一天,他走出营房,想透透新鲜空气。走过山石坑时,他又看到了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笔”。蒙恬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发现兔毛湿源源的,毛色变得更白更柔软了。蒙恬大受启发,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这时竟变得非常“听话”,吸足了墨汁,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原来,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由于这支笔是由竹管和兔毛组成的,蒙恬就在当时流行的笔名“幸”字上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笨”(今日简写作“笔”)。


文房四宝中“墨”的历史

  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墨的制作非常讲究,选料纯正加工精细,上等的墨极为细腻、香醇.而细腻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加工时捣杵的次数,捣杵次数愈多愈细腻,据说一臼捣杵有上十万次的。

文房四宝是指哪四样 文房四宝的发展历史

  文房四宝中“纸”的历史

  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 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是采用什幺来作为记事材料的呢?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 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所谓"甲骨文"。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即"金文"或"钟鼎文"。再后,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同时,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记事材料外,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文房四宝是指哪四样 文房四宝的发展历史

  一般人们皆知,纸是在东汉由蔡伦发明的。但考古发掘,却对此提出了疑问。这些古纸均据其出土的地点而被冠名。从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可以分别排列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


文房四宝中“砚”的历史

  砚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砚为首,这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所以,现今社会上"四宝"中以砚最为多见,受人喜爱的范围也最为广泛。中国最早的砚台是什久时候产生的?它和我们使用的砚台有何区别呢?考古学家曾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一处原始社会的遗址中,及现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绘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砚,砚有盖,砚面微凹,凹处并有一根石质磨杵,砚旁留存数块黑色颜料。很显然,这是先民们借助磨杵研磨颜料的早期砚的形制。由于这处遗址归属于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义化,故这方砚台的实际寿龄已超过了五千个春秋。砚这种附带磨杵或研石的形制从什幺时候才开始发生改变,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于砚呢?要直到两汉时期。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故不须再借助磨杵或研石来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来,磨杵或研石经过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长跋涉,才逐渐消隐,尽管今天已不为所用,但其为传播文化立下的功绩仍不可没。

文房四宝是指哪四样 文房四宝的发展历史

  砚,也称“砚台”,被古人誉为"文房四宝之首"。因为墨须加水发磨始能调用,而发墨之石刑则是砚。其中有陶、泥、砖瓦、金属、漆、瓷、石等,最常见的还是石砚。可以作砚的石头极多,我国地大物博,到处是名山大川,自然有多种石头。产石之处,必然有石工,所以产砚的地方遍布全国各地。

  人类文明自诞生时起,人们便以各种方式将文明的果实保留下来,使我们能够领略到先辈的风采与创造,同时也使我们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文房四宝”不仅是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的文具用品,也是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为一体的艺术品。在200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史所、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笔墨纸砚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