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公元前 221 年,秦王赢政(公元前 246—前 210 年在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结束了战国以来封建诸侯长期割据的局面,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首都的幅员辽阔的国家。这个国家的疆域,东至大海,西至陇西,南至岭南,北至河套、阴山、辽东。
    为了统治这个前所未有的封建大国,秦王赢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赢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那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呢?促使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有四个根本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4、地理原因:由于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力,无法更多的发展商业与手工业。而且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使秦朝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这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多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而秦朝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只是一个诸侯国的称呼,统一以后由诸侯国名变为全中国的王朝称呼。由于统治者姓赢,又有赢秦之称。

    秦朝统一六国后,秦王赢政立即着手进行集中权力的活动。他兼收采纳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尊号,宣布自己为这个封建统一国家的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后世子孙世代相承,相继而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他规定皇帝自称“朕”,并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显示封建统一国家最高统治者的无上权威,表示秦的统治将万世一系,长治久安。
    周代以来封国建藩的制度,与专制皇权和统一国家是不相容的,所以必须改变。秦始皇以战国时期秦国官制为基础,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政府机构。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1 年),廷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全面地推行郡县制度。 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这些郡完全听命于中央和皇帝,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中央集权的制度,从此就确立了。
     秦始皇所创立的上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基本上被后代的封建统治者所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