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东北地区,而清朝政府在袁世凯的倡导下,采取“局外中立”的态度,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日、俄、中三方在这场战争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俄罗斯的伤亡人数:32,904人;日本的伤亡人数:88,429人。在这场战争中,日本获胜,夺得中国辽东半岛和俄国库页岛南部以及对朝鲜的实际控制权。
1904年2月12日,清廷发布上谕:“现在日俄两国失和用兵,朝廷轸念彼此均系友邦,应按局外中立之例办理。”在这次的中立的决定中,袁世凯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在李鸿章逝世之后,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同时兼摄通商事务大臣,俨然已成为清廷中最重要的权臣,在对外关系决策中本就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角色。更关键的是,袁世凯当时正在编练北洋常备军。如果清政府“联日拒俄”,与沙俄开战,所能仰赖的也只有北洋军。作为这支军队的实际控制人,袁世凯的主张决定着“联日拒俄”能否执行。
袁世凯曾在朝鲜任职12年,期间朝鲜正是清、日、俄三国角力的焦点。袁世凯与日、俄打了多年交道,赢得了“非唯知兵,且谙外交”的名声。他非常清楚三国的实力对比,绝不可能答应对沙俄开战。
1903年12月22日和27日,袁世凯两次致电外务部,表示“日俄果决裂,我应守局外中立。”“附俄则日以海军扰我东南,附日则俄分陆军扰我西北,不但中国立危,且恐牵动全球。日俄果决裂,我当守局外”。1904年1月19日,袁世凯“密陈遵照传谕统筹布置防守情形折”,再次呈明“就我现在情势而论,不得不谨守局外”,主张采取“局外中立”之策。同时,他把国际公法有关战争“中立”规定的内容,摘要翻译上呈。袁世凯摘译的国际公法有关“中立”的内容,比如“中立国的领土不得侵犯”、“中立国的主权应予保证”等。其实真正具有国际法意义的中立公约,直到1907年才被世界承认。此前的国际公法只是一些通行的原则。即使这样,也让清政府的“中立”显得极为荒唐,却得到了列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