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1944年9月至1945年4月的拉普兰战役,是二战历史上纳粹德国与芬兰之间展开的一场大规模军事较量,这场战争因发生在芬兰北部的拉普兰省而得名。
据拉普兰战役简介文字描述,由于1945年,世界大战已近尾声,曾经不可一世的德国战车在经过长期的战争消耗后也已近强弩之末,因而这一场战争,德国并未占到什么便宜,在伤亡人数方面,甚至远高于芬兰,这在二战以机械化部队而闻名的德军的战绩中是比较罕见的。
其实早在1943年夏天,德军最高统帅部就开始秘密筹备这次战役,其目的在于防范芬兰单方面与苏联签订和约,以寻求世界反反法西斯力量的庇护。至1944年夏季,芬兰终于决定向苏联求和,而此时,德国人早已磨刀霍霍,准备对邻国动手,一场恶战一触即发。
9月初,德国陆军与海军率先发动,向芬兰的苏尔萨里岛发起了突袭,企图再一次通过“闪电战”给芬兰军事基地以致命的打击。
然而这一次德国军事指挥部中那些高谈阔论的政客们终究失误了,因为芬兰并不是实力疲弱不堪的波兰,芬兰的军事指挥官亚尔马·西拉斯沃将军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他的带领下,芬兰军对入侵的德军施以迎头痛击。
至1944年10月到11月,芬兰军对已将大部分德军赶出了芬兰北部,一举收复了失地,令德军的嚣张气焰遭到了空前的打击。这便是有关拉普兰战役的简介。
拉普兰战役的结果
1944年9月至1945年4月,发生在纳粹德国与芬兰之家的拉普兰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前,德国对近邻发动的又一次军事行动,其目的在于给决意倒向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芬兰一个“教训”。拉普兰战役也被认为是二战轴心国即将垮台前,在欧洲最后的“困兽之斗”。拉普兰战役的结果导致一千名德军和近八百名芬兰军人阵亡,芬兰北部的大部分德军被迫撤出。
或许在二战开始之初便通过“闪电战”横扫欧洲各国的德国纳粹党看来,拉普兰战役的结果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然而这一切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首先就1944年德国的战斗力来看,已明显无法与二战之初的高歌猛进相比,其次,素来对德国法西斯野心有所防范的芬兰,也不似1939年毫无战略防御的波兰,在这场对德作战中,芬兰政府军启用苏奥穆斯萨尔米战役的胜利者亚尔马·西拉斯沃将军负责指挥全军。在他的出色指挥下,芬兰军队作战异常英勇顽强,令率先启动海陆作战部队的德军非但没占到任何便宜,反而一直处于战略被动地位,直至大部分德军兵力被撵出芬兰国土,昔日所向披靡的德国战车依然无法重新开足马力,实施有效反击。
虽然,拉普兰战役的结果并未直接导致德国法西斯及纳粹政府覆灭,然而通过这一战,德军在欧洲战场上战无不胜的神话从此被打破,也为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取得最终的胜利提前埋下了伏笔。
拉普兰战役的影响
公元1944年9月至1945年4月,纳粹德国与芬兰在芬兰北部的拉普兰省展开了一场大规模交战,史称“拉普兰战役”。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下,这场历时七个月之久的战争终以芬兰的全面胜利而告终。由于拉普兰战役的影响,欧洲战场的形式出现了根本性逆转,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此被打破。在芬兰军队将德国侵略者驱离国土的隆隆枪炮声中,人们仿佛听到纳粹德国覆灭的丧钟,随之敲响。
据欧洲战争史介绍,在二战后期爆发的这场拉普兰战役的影响之所以如此深远,除了德军的嚣张气焰遭到空前打击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这场战争背后有苏联的影子,当时社会主义联盟的主要代表国的苏联,可以说是发生这场战争的重要诱因。
早在1943年夏天,芬兰政府就已流露出要单方面与苏联签订合约的迹象,这意味着盟军的军事力量有可能通过芬兰踏上欧洲的国土,对轴心国进行“绞杀”。为了保护自己在欧洲战场上的利益,德国一边计划将兵力向北收缩,保护佩萨莫附近的镍矿,一边着手准备以战争手段“敲打”芬兰。
至1944年,芬兰倒向反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心意已决,德国终于找到了借口,得以名正言顺地对芬兰采取军事行动,于是1944年9月初,德国海军及陆军率先发动,对芬兰实施突袭,一场轰轰烈烈的拉普兰战役就此打响。
在拉普兰战役的影响下,欧洲饱受纳粹迫害的许多国家纷纷发起了独立运动,不多久,德国法西斯独霸欧洲的时代,终于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