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官渡之战的成语有哪些
官渡之战不光对今后的天下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推翻了袁绍的霸主地位,简介地推动了三国鼎立之势的形成,也间接让魏国在较长时间里成为三国中势力较为强大的国家。
破釜沉舟
但官渡之战的影响不光局限于对各国地位产生的变化,它还对后期的古代文学史中的成语库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这场战争中出现了很多新的词藻和成语,而这些成为经过战争的洗礼,使得成语中关于人物的刻画变得更加鲜活,事件也变得更为生活,更为便于人们对它的理解。
今天我们就具体来谈谈在这场官渡之战中出现的几个成语。
第一个,刚愎自用,这个词语是用来形容袁绍在这场战争中出呈现出来的人物性格的。刚代表刚强的意思,愎代表自信过度,也就是自大的意思,自用呢,它表面的意思可能是自己用,但实际上则是代指自以为是。在这场战争中,就是因为袁绍太过于自信,轻敌,所以才导致了后期的节节败退,溃不成军。
第二个,破釜沉舟,釜在这个成语中代表了锅,也就是说把锅也打破,把船给凿开,让水进入将其沉入。这个词语是形容的曹操在这场战役之中所处的弱势,导致他是下定了破釜沉舟的决心的。此成语的释义为下定决心干一件事,不给自己留有任何的退路,表明决心之巨大。这场战争能够形势逆转,一方面由于袁绍的轻敌,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曹操的决心。两方面的因素组合,导致了袁绍输了不该输的仗。
官渡之战刘备扮演的角色
在官渡之战这场战争里,我们一直将关注点,也可以说是焦点放在了袁绍和曹操两人的智力较量上,放在了袁绍军队和曹操军队的武力交锋之上,放在了谁取得了胜利的结局上。
官渡之战刘备剧照
但我们始终没有正视,其实这场战争,并非只有袁绍和曹操两方的加入,也并非只对袁军和曹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一直遗漏的还有官渡之战中的蜀国刘备。
蜀国并非一开始便加入了这场官渡之战的,官渡之战的发起人是袁绍没错,他希望能够打败曹操,取得北方的霸权,那时候的刘备还在进行择主之路,他的身边还没有后来闻名于世的诸葛亮,他当时来到了袁绍这里,只为了选择明主,能一展自己的抱负和恢复汉室基业。袁绍与曹操的早期对抗中,并没有将刘备拉入这场战役里,他对自己十分有自信,觉得凭借自己的军力一定能够战胜处于弱势地位的曹操,所以他压根就没有考虑到还有刘备这个人。
可惜,因为袁绍的自大和轻敌,导致了整个形势发生了大逆转,曹操凭着自己的权谋,调兵遣将,攻守自如,又加上袁绍的几次错误决策,将有利的机会全部放走,致使他在与曹操的双方对垒过程中,一点便宜没讨着,可以说这场战争中袁绍表现的一塌糊涂,简直让人对他整个人的智谋发生了重大的逆转,怀疑他是如何完成推翻董卓的功绩的。
到了这个时候,袁绍突然想起来好像还有刘备这一号人物,于是授命于他,让刘备协助完成攻打曹操的任务。但刘备虽然在用人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眼光,但那时候他身边几乎没有谋臣,所以加入也只能是一败涂地,最后还将自己的兄弟关羽给赔了进去。
官渡之战到底打了多少时间
官渡之战的闻名,一则是因为此战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创了曹操独霸一方的局面。二则,它具有很好的教案实例,让人们明白弱者并不一定会输,强者也无绝对胜利的可能性。三则,还因为这场战争耗时很长,伤亡巨大。
官渡之战曹操剧照
那么这场战胜到底耗时了多久,为何需要这么久的时间才能决出胜负,如果以时间或者重要事件为划分依据,它又可以被划分成几个重要阶段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静心研究的。
这场战役开始在公元200年,经历了大致约1年左右的时间,才最终以曹军获胜,袁军惨败为结局,这场战役象征着魏国的崛起,袁绍的彻底没落。
如果硬要将此战役做一个划分阶段的话,那么我们以刘备的加入为一个转折点。为了一统北方,袁绍觉得集结所有力量,攻击曹操,这时他们进行了第一次的交锋,曹操这个人很懂人心,且对袁绍的性格相当之了解,所以他没有分散布兵,而是集中在官渡作战,官渡易守难攻,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天堑。正当双方打得难分难解时,刘备插上了一角,想从中牟取渔人之利,结果是赔了关羽又折兵,关羽被曹操所掳。再说第二次交锋,因有关羽的加入,曹军取得了一定的胜利。第三次交锋,也是最后一次的交锋,曹操的胜利源于谋臣荀攸,他的分析十分精准,帮助曹操彻底的打败了袁绍,完成了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战役。
官渡之战结果如何
官渡之战的闻名于它的结果,这是个出乎于所有人预料之外的结果,也正是这个结果导致后代的军事家一直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他们希望找出必胜的原因和规律,以帮助所在阵营、所辅佐的君主取得胜利。
官渡之战分析
那么官渡之战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它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官渡之战的交手双方分别为袁绍军和曹操军,这场战争发生的地点是官渡,整个作战时长历时将近一年。它以曹操军队的大获全胜为结局,以袁绍军的彻底失败为结局,是一场典型的势力悬殊超大的战斗,也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这是它的结果,也是它的成功和出名原因。
它的以少攻多,是因为袁绍的兵力几乎五倍于曹操的兵力,袁绍在这场战役中的兵力投入几乎达到10万人次,而曹操的兵力却不足2万,外行光从数据上来看,就可以评断这是一场实力极其悬殊的战斗,也怪不得袁绍那么自信,如果投入这么多,还不能取得胜利,那这无异是饭桶无能之徒。
但,袁绍本人并非是无能之徒,如果他是那种人,他又如何能将董卓扳倒,并能占据那么多州郡呢,所以说这场战役的成功既有它的必然性,也有它的偶然性。
必然性是袁绍和曹操这两方主帅性格,另外下属谋臣的谏言这两方面原因组成,论智力,袁绍的智力是远远不如曹操的,不然曹操如何能立足于三国,并成为势力最强之国呢?
偶然性是战争所发生地点,也就是天时地利这方面是这场战争的偶然因素。
官渡之战的作用是什么
官渡之战的作用,远比想象中更为巨大。它为三国时代的来临正式拉开序幕,并为魏国在今后一段较长时间的鼎盛繁华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它为曹操的权势发挥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也让刘备清晰认识到了蜀国的最大缺点,这个缺点在刘备心中的重视程度从未达到如此高度。
官渡之战
袁绍本为北方一大盟主,势力范围之广可说在当时算得上是数一数二,曹操通过这场困难的官渡之战,险险地战胜了袁绍,这点在历史之上的留给后人以敬仰,在敬仰之余,更多的人更以曹操为榜样,希望能够效忠于他,自动前来投诚之士在那时可谓是达到顶点,这也是为何曹操的能臣良将一直在三国中遥遥领先于吴、蜀两国的重要原因。
通过这场官渡之战,也同样使得曹操犯了袁绍同样的错误,变得骄傲变得自大,收复了袁绍的兵力,占领了袁绍的领土,他在战斗力大大增加的情况下,人也变得有些自负,听不进贤臣之言,并天生疑神疑鬼,在作战层面变得急躁、急公好义起来。
刘备通过这场战争,虽然他输的惨烈,但他却深深地看清楚自己国家最大的缺点,缺乏谋臣,他虽然坐拥项羽、张飞等能征善战的武将,但他们却没有一个能够帮助他分析当今形势,也没有一个能够对他今后的发展给予良好的意见,这才有了诸葛亮的粉墨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