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杨修是怎样的人(2)

《新三国》杨修由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的金毅饰演。他有着180厘米的身高,身材修长,给人一种儒雅的感觉。在《新三国》中,他所饰演的杨修就是一个学问渊博,富有书生气质的人。

杨修出生于公元175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他的父亲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杨彪。杨修为人好学,有俊才,在建安年间的时候被举荐为孝廉。之后便开始担任曹操府的主簿。

在《新三国》中,杨修的出场均是与曹操之间所发生的事有关。他有着通透的心思,往往能够说中曹操的心中所想,这本是能说成“心有灵犀”,无奈曹操是一位有着极重的疑心病的人,不允许自己的手下比自己更加聪慧。

在《新三国》的第七十集中,定军山失守,刘备三军齐发汉中,与曹军陷入了胶着。在无奈之下,曹操便下达了“鸡肋”的口令。聪明通透的杨修猜透了曹操“鸡肋”口令的意图,便自己告知旁人收拾行装做好会许昌的准备。曹操知晓之后,大为恼怒,便将杨修斩杀了。这样一位聪慧通透的人就这样死在了曹操的命令中。而之后曹操确实如杨修所说的那样,撤兵回了许昌。

三国演义杨修形象

众所周知,写下《三国演义》这本小说的罗贯中是刘备的粉丝,也是曹操的黑子,全书基本上都在抑曹尊刘,而在所有剧情之中,杨修他就是罗贯中用来贬低曹操的一个存在,基本上杨修就是用来描述曹操嫉妒贤才、残暴虚伪的性格的。

杨修的一人一口酥事件

杨修的一人一口酥事件

在《三国演义》之中,杨修出场的剧情不多,不过人物形象还算是比较鲜明,罗贯中塑造了一个非常经典的狂放不羁的才子,不过这个才子和诸葛孔明,司马懿等人不太一样,他虽然也聪明,但是貌似算不上什么大智慧,只是一些小聪明。为了展现杨修的聪明,也为了表现曹操嫉妒贤才的特点,罗贯中特意给他安排了6个小故事,这里就先简单的介绍一下。第一个是当年曹操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杨修就看出来了曹操这是嫌门太窄了,于是就将门给改建了,还有那个“一人一口酥”事件,后来的教曹植参与立嗣之事等等都让他在曹操的心中被不停的扣分。

最后随着鸡肋事件的爆发,曹操终于忍无可忍,以扰乱军心为民杀了杨修。杨修虽然聪明,但是他把他的智慧都用在了一些没有什么大的意义的地方,他不知道对于曹操来说他也是一个“鸡肋”,甚至比起“鸡肋”还不如,至少鸡肋不吃它顶多算是浪费,而杨修呢你放着他在那儿他动不动揣摩一下你的意思,来显露一下自己的“机智”,就让曹操非常不爽,一时气愤上来了,索性就顺手杀了杨修。

杨修啖酪的故事

杨修是一个非常有才学的人,他的文采是毋庸置疑,在当时也是非常有名的人物,而且他的才华更多的是体现在诗词文赋等方面,尤其是各种猜字谜更是遍数三国未逢敌手,这里就有这么一个经典的故事,被后人称为“杨修啖酪”。

杨修的影视形象

杨修的影视形象

据说当年杨修在曹操手下办事,有人给曹操送去了一盒类似奶酪的乳制品,曹操自己吃了一口就突发奇想,想要考考手下人的智商,就合上了这盒乳制品,并且在上面写了一个“合”字,把它拿下去给众位大臣们看,大家都不能理解曹操的意思,也就都不敢吃,等到轮到杨修的时候,杨修就很淡定的吃了一口,周围的人问他他就说:“曹公都说了让大家一人吃一口了,还有什么好疑惑的?”原来杨修明白了曹操的意思,将“合”字给拆成了一人一口,所以也就敢于这么直接就吃了。

从上面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来杨修的聪明才智,至少在这种拆字之类的地方上杨修可以称得上是三国第一人。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当年曹操曾经和杨修一起外出,鲁国曹娥碑的时候,看到上面刻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么八个字,曹操不解,就问杨修知不知道,杨修回答说已经知道了,而曹操自问也是一个文艺少年,一时犟起来了,让杨修不要说,非要自己想,后来继续走了三十里的道路,曹操才终于明白了碑文的意思,和杨修想到的一对比果然如此,不禁感叹道:“你的才华要比我出色啊,我竟然多想了三十里地才赶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