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而后动 平津战役中你所不知道的战略部署

  一场战争的胜利从来都不是一往无前的勇猛直冲,而是需要谋而后动,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而在中国的近代战争史中,平津战役就是这样的一场战役,据悉,在平津战役中,在解放军的部署下歼灭和俘虏敌军五十二万余人。现在小编将为大家详解平津战役中那些你所不知的战略部署,一起来看看吧。

谋而后动 平津战役中你所不知道的战略部署

  平津战役战局介绍

  1948年底到1949年初,历时64天的平津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在华北的最后一个机动兵团。除归绥(今呼和浩特)、太原和新乡等少数几个孤立据点,包括历史古都北平在内的整个华北得以解放。

  与此前辽沈和淮海战役不同的是,平津战役是解放军在总兵力和兵器都占绝对优势下的一战。由此对于华北国民党重兵集团,毛泽东最紧迫的问题并不在能否战胜,而是如何将敌军桎梏于华北,避免其撤逃,然后以最迅速、彻底、最小的伤亡和破坏将其全歼,从而加速全国解放进程。

谋而后动 平津战役中你所不知道的战略部署

  毛泽东:平津战役战略环环相扣

  宋代著名棋手刘仲甫在《棋诀》中说:“取舍者,棋之大计”,“取舍不明,患将及矣”。

  毛泽东构想的平津战役,首要任务是避免华北国民党军从海路南撤,其次避免傅作义部向西撤退,然而此时还并没有任何共产党部队能在平津阻止国民党军可能的行动。

  于是毛泽东用电报指挥他的将领,展开了令人眼花缭乱、环环相扣的布局。解决华北国民党军必须出动四野,但四野大军一动,庞大的声势很可能瓦解国民党军低迷的士气,导致后者提前从海路南逃。于是四野出兵在极度秘密的情况下开始。

  傅作义此前在东北入关必经之处的北宁线—山海关一带部署了一个军,拥有空中优势的国民党部队时刻不忘从空中侦察北宁线共产党军队的军事调动。

  平津战役战略:使用皇太极进军北京的路线

  但毛泽东选择了皇太极进军北京的路线,他命令东野不走山海关,所有部队从热河省,经冷口和喜峰口入关。为了避免国民党空军侦察,所有部队昼伏夜行,而在舆论方面,命令所有舆论机构强化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地区庆功、练兵的报道。甚至在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离开东北一周后,中央军委还指示《东北日报》登出一条林彪还在沈阳的新闻,经由新华社广播以迷惑傅作义。

谋而后动 平津战役中你所不知道的战略部署

  连环计:控制傅作义逃跑路线

  四野南下入关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迅速控制华北国民党军的出海口——塘沽。但百万大军南下,速度毕竟有限,为了避免这段时间内傅作义有任何逃跑的可能,毛泽东展开了他的连环计。四野南下之时,毛泽东电令华北野战军停止围攻傅作义部所控制的绥远和阎锡山部控制的太原。

  此举是为避免傅作义因害怕失去绥远这个西撤的退路而提前放弃北平。然后在1948年11月底,华北杨成武兵团突然包围了连接北平和绥远的重镇张家口,切断了张家口和东西两端的联系。

谋而后动 平津战役中你所不知道的战略部署

  在未知东野大军已经开始南下的情况下,傅作义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误以为这不过是华北野战军放弃包围绥远后的又一次局部行动。傅作义调遣最精锐王牌35军救援张家口,他的计划是在四野尚未南下时,首先击破华北野战军,再全力对抗四野。如此一来,傅作义嫡系主力35军被从北平周边诱调向张家口一线,中央军委在12月1日到4日多次指出,“此种形势,对我极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