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是辽沈战役中中共解放军的总指挥官,他带领东北野战军在这次战役中歼敌42万多人。但是,这位素来有决断主见的军队领导人在辽沈战役中也有犹疑不决的时候,以至于做出了错误的决策。那么,辽沈战役上林彪为何在决策上犹豫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948年,随着东北野战军出击北宁线,酝酿超过了7个月的辽沈战役拉开了帷幕。但是在这次持续时间较久的战役中,决策的过程也曲折漫长。仅在毛泽东同东北前线军事统帅林彪在重庆决策问题上的分岐就多达4次,整个辽沈战役的决策过程实质上就是这4次分岐的产生和解决的过程。
将帅初争:攻北宁线还是打长春
解放战争爆发没多久,东北国民党军无论在战略态势还是在兵力数量上都开始陷入极为不利的境地,蒋介石犹豫是否要撤兵出东北。就在此时,毛泽东发电报给东北我军前线领导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提出:东北解放军的下一步作战应当是南下北宁线,阻止东北国民党军撤退,将其就地歼灭。对于毛泽东将东北国民党军就地 歼灭的建议,林彪并无异议。但在如何阻止国民党军撤退的问题上,林彪却有着自己的看法。林彪认为长春等地的国民党军若被我军抓住,蒋介石就不会下决心撤退。因此,他向毛泽东提出先攻打长春。当然,毛泽东的办法更利于全歼敌军,但也要冒较大的风险。毕竟当时东北地区决战的条件还没有完全成熟。东北我军无论从兵员数量、战术素养、武器给养等各个方面来讲都还远远没有达到预定的要求。后来38东北解放军在5月份试攻长春尚且遇到困难,林彪不得不暂时放弃攻打长春。
攻长春:快速攻下还是长久围困
1948年,长春国民党守军出于搜集粮食和保护大房身机场的目的,主动向长春西北出击。解放军乘势追击,国军退回城内,解放军强攻不成,损失较大。因为长春久攻不下,我军的信心受挫,为了打击国民党军士气,毛泽东希望林彪快速攻下长春。而林彪出于对强攻会带来大量损失的考虑,坚持长久围困长春。毛泽东没有立即提出反对,而是对我军伤亡情况、长春外围工事是否夺取以及打堡垒战术的改进情况等细节性问题进行询问,并详细介绍了徐向前率部攻克临汾的经验。但林彪并没有从中认识到攻占长春的重大意义。
瞩目北宁线:迅速南下还是华北首先出兵
东北解放军开始对长春的长困久围之后,卫立煌始终不肯出兵解围。如此一来,东北解放军既不敢攻城,又无法实现打援计划,造成我军兵力之极大浪费,这刚好符合蒋介石牵制我东北主力的意图。为此,东北解放军委决定执行毛泽东之前提出的南下北宁线方针。不久,东北解放军领导人又提出由华北军区派兵围攻大同,牵制国民党军傅作义部。但林彪坚持不肯南下,要求华北军区先出兵。为此,毛泽东极为不满,致电批评林彪。
林彪对攻打锦州举棋不定
锦州是北宁线重镇,如能予以占领,即可对卫立煌所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但林彪率领的东北野战军并没有进攻锦州,而是将关内的承德、张家口、唐山和保定等地作为进攻目标。毛泽东就此问题致电林彪等人,并一针见血指出:“我们觉得你们应当首先考虑对锦州、唐山作战。”但在此后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林彪始终没有将锦州作为作战目标。后来,毛泽东在回复东北野战军电文中再次指出:东北野战军作战重点“应放在卫立煌、范汉杰系统”。此次提醒发生在东北野战军业已拟定南下北宁线计划之后,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林彪终于在9月6日表明了自己服从上级的指示攻打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