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碧江寒向北流。溯81年的时光逆流而上,那场战役缓缓铺开呈现在眼前:1934年11月,中央红军一路疾行抵达湘桂交界,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在湘江边遇到长征以来最残酷的一场战斗。蒋介石决心将红军围歼于湘江以东,派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自己则在南昌行营亲自督战,“党国命运,在此一役。”湘江边,注定发生一场惨烈血战。萧瑟之风湘江来。在广西兴安县界首镇(历史上曾属全州),一座明清建筑“三官堂”独立在湘江西岸,当年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军团长指挥作战的临时指挥所就设在这里,抚摸被炸弹震得剥落的墙壁,尘封于江底的喊杀声泛出水面。
当年,中央红军掩护的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就是在这里渡的江。为了保证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能安全通过湘江,红1军团在在脚山铺一带阻击阵地伤亡了3000多人,红3军团第4师在光华铺阻击阵地上伤亡了1000多人,第5师在新圩阻击阵地伤亡了2000多人。敌机在天上疯狂盘旋扫射,在广西全州县一个叫岳王塘的江水转弯处,由于江水渐缓,从上游漂浮下来的红军尸体聚集在这里,江水看上去灰蒙蒙一片。整个湘江战役,红军伤亡、被俘和失踪人数近5万之巨,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减少到3万余人,只此一役,折损过半。湘江战役,注定永留史册。
碧透湘江披热血。最为悲壮、可歌可泣的是红5军团34师。红5军团是全军的后卫,而红34师是后卫的后卫,是总后卫。承担中央纵队的殿后任务,在敌军的包围圈越缩越紧、跨越湘江之路随时可能被切断的危情时刻,他们只能在全军过江之后再过江,面临的处境凶险至极。红34师是全军著名的“铁流后卫”,由来自宁(化)、清(流)、(长)汀、连(城)、(上)杭、永(定)、(龙)岩、武(平)的闽西子弟兵组成。主力红军西渡湘江以后,敌军如飞蝗扑来,切断了34师到江边的通道。
34师血战数日,与敌人拼尽弹药。最后,除了红34师代理参谋长王道光按中革军委命令带领200余人突出重围返回湖南,100团团长韩伟率10余人跳崖幸存外,6000闽西将士几乎全部阵亡,鲜血染红江面。至今,当地还有“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湘江呜咽悼英雄。红34师以全师覆亡的牺牲,换取了主力红军的西进,那6000个年轻的生命,从此长眠于异乡。湘江战役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设想,革命星火重燃于未熄。
到父亲跳崖处
已过花甲之年的韩京京是韩伟将军的独子,面向湘江,深鞠三躬,泪眼婆娑。这段悲壮的历史,让人每忆一次,心碎一次。韩京京曾在原总参军务部、总参装备部,中国驻前苏联大使馆任职,现已退休。这位根系南国、生就北方的红军后代,性格豪爽,对党史、军史熟稔,说起父亲、说起34师、说起红军长征,似有说不完的话,甚至几度哽咽、几度洒泪,款款之情溢于言表。“父亲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就是‘幸存者’。”韩京京把思绪又一次拉回硝烟弥漫的战场,“父亲率部队完成掩护主力突围任务后,被敌军切断渡江的通路,只能且战且退,当退到宝界岭,海洋山山顶无路时,他和5名战友舍身取义,纵身跳向身后的悬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