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区别是什么(2)

汉传佛教六大祖庭 大慈恩寺照片

汉传佛教的每一个派别都有一个祖庭,因为唐朝时期佛教鼎盛,在唐朝的都城长安就修建了很多寺庙,而且当时社会环境对佛教很推崇,出了很多佛教高僧 ,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寺庙里弘扬佛法,形成了自成一格的派别,汉传佛教六大祖祖庭就全部都在现在的西安。比如大慈恩寺、大兴善寺、草堂寺、华严寺、净业寺、香积寺就分别是法相宗、密宗、三论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的祖庭,虽然有的寺庙经过历史变迁,已经不复真迹,但是在后期修缮中,也能找到当年的影子。

汉传佛教六大祖庭,是纪念汉传佛教各个宗派开山始祖的专门寺庙,几乎每个寺庙都留有开山始祖的亲身故事,这是进行佛教宣传的最佳场所,当然也成为了万千佛教信众心目中的朝圣之地。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汉传佛教六大祖庭也带动了当地的文化旅游经济,成为了当地的旅游名片。

历史上的汉传佛教是文化突变的结果吗

汉传佛教,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进行的和本地文化相适应的同化,从而形成了的一个佛教新分支,汉传佛教也归属于大乘佛教,在教义上主张普渡众生的宗教思想,讲究学佛念讲讲佛,注重佛教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并称为佛教三大地理体系。

汉传佛教 图片

汉传佛教 图片

汉传佛教是文化突变的结果吗?当然不是,佛教自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就从喜马拉雅山一侧的印度传过来,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播和发展,深根于中国本土的文化信仰,进行了相适应的变革,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长期而缓慢的,从印度传过来的佛教已经变成了汉传佛教,虽然渊源是印度佛教,但是在教义,宗教仪式,佛法研习等方面,已经发生了改变,可以说,汉传佛教不是文化突变的结果,而应该是文化相适应的结果,汉传佛教前期在中国的传播,是经过了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有力推崇才能扩展到民间去的。

根据史书记载,梁武帝是最早信仰汉传佛教的皇帝,他在位时期,在国内修建了大量的寺庙,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就是梁武帝下令修建的,当时的印度高僧翻越喜马拉雅山来中国传教,并带来了大量的佛教,于是梁武帝就专门修建了白马寺供这些人居住,并在梁武帝的授意下,翻译了中国的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而且梁武帝还下令汉传佛教的僧侣不能吃荤,这个戒律一直流传到现在,在佛教最开始阶段,不管印度还是外传国,僧侣是可以吃肉的,这也能说明,汉传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中,根据本地的文化进行了适当改变,而具有更长远的生命力。

汉传佛教是文化突变的结果吗?这个答案已经不言而明,任何一个文化传入本国,要想获得落地生根并长远发展,必须结合本地的文化进行自适应性改变,否则是融入不了本国文化信仰中的,这不仅仅只体现在宗教上,文学,音乐等都是一样的道理。

简述汉传佛教的特点

汉传佛教,是印度佛教经过中国中原地区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和藏传佛教同属于大乘佛教,但是在几千年的传播和发展中,已经和本地的文化习俗相结合,汉传佛教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这和印度佛教,日本佛教等都有着显著的区别。

汉传佛教 图片

汉传佛教 图片

汉传佛教的特点,从外在形式上就很能区分,国内出家僧侣都姓“释”,比如少林寺住持释永信,这是因为佛教初传入中国时,晋朝的高僧道安法师有感于,出家人保留俗姓不符合出家人的本意,“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出家,同称释氏。”于是,后世出家人皆改姓“释”,汉传佛教的特点,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就是僧人不吃素,这和汉传佛教相近的日本佛教就不一样,日本佛教是没有持素的戒律的,而且印度佛教和东南亚地区的佛教也没有这个戒律,这就是汉传佛教的本地化特征了,原本,佛教在印度兴起时,佛教徒行乞时是不分荤素的,只要有施舍都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