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口战役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忻口战役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忻口战役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在晋北地区抵抗日军侵略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战役开始于1937年10月13日,但是最后这场战役是日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那么忻口战役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忻口战役战场

忻口战役战场

后市史学家在分析忻口战役失败原因时会将娘子关的失守看成重要原因。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之后,日军立马就将华北的部队整编成华北方面军,开始兵分三路继续侵略中国。一路进攻山东,一路进攻平汉铁路,最后一路侵略山西、绥远等地区,当时日军的战略重地就是太原。

山西是日本的首个战场,当时阎锡山认为日军会绕过山西,于是他准备在大同和日军大干一场,但是阎锡山的计划被日军看破,所以日军采取兵分两路的策略来迷惑中国军队。虽然平型关战役取得大捷,但是日军也攻破了我军的防线,并将目标转向忻口,阎锡山这时候开始向蒋介石求救,蒋介石派出第十四集团军,后来周恩来也和阎锡山做出了战略部署,毛泽东也做出重要指示,娘子军、九龙关一定要守住,于是中日双方展开激战。Benlrijun的物资配备已经跟不上了,忻口战役陷入僵持,但是蒋介石为了确保南京、上海的安全,将北上支援的部队都撤走了,这让日军抓到机会反攻,而且阎锡山没有听取毛泽东的建议死守娘子关,娘子关失守后,日军的部队和北部的师团遥相呼应,这就导致战局大逆转,也就是导致忻口失守。

忻口战役伤亡介绍

忻口战役是国共两党合作一同抵御日本侵略的一次战役,虽然这场战役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却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成功典范,因为这场战役歼灭了不少日寇,那么忻口战役伤亡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

忻口战役战场

忻口战役战场

在忻口战役中,根据战后统计,在中央军、晋绥军和八路军的共同努力下,我军一共歼灭日军2万余人,创下了华北战场歼敌人数的最高纪录。相比较日军,我军的伤亡也是蛮大的,我军总共伤亡了10万余人,我军之所以伤亡这么大,存在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装备没有日军精良,这导致中国在战场上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

虽然忻口战役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国共双方对于这场战役都是给予很高评价,何应钦在后来对这次战役的评价时说,忻口战役阵线稳定,为日后华北占据的开创打下良好基础。

这场战役中的兵力悬殊其实也是很大的,1937年10月2日,蒋介石致电阎锡山,然干西山继续作战,卫立煌被任命为前敌总指挥,负责指挥忻口战役。当时双方的兵力对比是日军有七万人,并且让动用了150辆坦克,350多个大炮,还有300多个飞机,而中国参战的部队也是非常多,有20万多人,其中包括不少主力军,如第二、第六、第七、第十八等军团,总共是31个师,13个旅,但是参加战斗的飞机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所以我军只是在人数上有些优势。

忻口战役遗址在哪

忻口战役遗址现在位于忻州北面25公里,在古代,忻州是非常重要的军事要地。忻口战役遗址南北全长1000米,东西距离有500米,并且在忻口战役遗址里还保存有当时中国与日军作战时修筑的50多个余孔和204号激战地。

忻口战役遗址

忻口战役遗址

忻口战役遗址里除了有一部分的窑洞坍塌,其他的东西保存的都很完整。陕西省的政府在1986年的时候降忻口战役遗址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中共陕西省委还将忻口战役遗址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9月,国务院正式将忻口战役遗址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抗战遗址,可见忻口战役遗址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

忻口战役遗址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是备战窑洞,北站耀东所在地是从忻口村北的后沟到红崖湾,里面一共有47个窑洞孔,每个窑洞孔有3米宽,4米高,深度有20多米,洞门很像城门,门洞上面有石坧,忻口战役期间粘锅军队曾用这些窑洞指挥部队作战、安放军火、安置伤员等,发挥重大作用。第二部分是204高地,这个高地四周山岭起伏,并且有很多沟壑,忻口战役时这里是战役最激烈的地方,我军和日军在这里展开激烈的拉锯战,一昼夜曾交火13次,战役结束后,不少军人被埋葬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