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能够得到这个能手,也是侥幸,是他的福气。原本韩信入其帐下,依旧得不到重用,是萧何所引荐。虽然后来韩信不辜负他所望,拥有天下三分之一的兵权,在刘邦看来,只不过是拥兵自重,倘若他造反,对自己的政权影响是致命的打击。韩信不懂得做人,还要让自己立其为齐王,证明了他是个有野心的人,因此以流氓出身的刘邦,怎么可能会有多大的气量,肯定是气急败坏,满脑子想着要除掉他。
虽然他之前说过三不死,并且自己是不好除掉他,否则后世会记载自己谋杀功臣的污点,才会让借吕后之手,但其本质是刘邦的意图。
有关韩信的成语典故
韩信作为劳苦功高的汉朝开国大将,灭七国,平天下的功绩为他的人生增添了许多传奇的色彩,而他的出生和逝世同样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重点。而这些有关于他的故事流传下来,就被人们编成了相关的典故。那么韩信典故都有哪些呢?
韩信剧照
其实有关于韩信典故有很多,其中有一个是关于他的青年时期的。韩信是淮阴人,他幼年时家中十分贫困,无父无母,全靠村人接济。在长期的乞讨中,韩信遭到了大部分人的厌恶。在他的同乡人中,有一个少年认为韩信虽然天天佩戴着宝剑,却是个胆小鬼。他要韩信钻自己的胯下来证明。结果韩信还真得钻了这个少年的胯下。后来这个典故流传下来后被称为是胯下之怒。
而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这个典故说的萧何、吕雉和漂母这三人与韩信的关系。生死一知己说的就是萧何。这个生指的是萧何向刘邦推荐了韩信,让韩信能够出人头地。而这个死指的是萧何与吕雉合作杀死了韩信,而吕雉也就是存亡两妇人中的亡。而存指的就是漂母对韩信的赠饭之谊。如果当初漂母不给韩信饭吃,韩信很可能就饿死了。
韩信典故还有背水为营。这个典故是出自韩信攻打赵国的时候。当时刘邦整体式微,所以士兵们的士气也不高。当韩信说晚上就能灭掉赵国时,士兵们根本就不信。最后为了激发士兵的士气,韩信沿着河岸设立营帐,让士兵们退无可退,为了存活就只能拼命向前战斗。最后这场仗成为了韩信最有名的战争之一。
韩信和萧何的比较
韩信和萧何,两个人都是刘邦账下的重臣,可以说没有他们两个,刘邦何来的天下。但是历史上对这两个人有着一句话,那就是“萧何善长于治理国家,却缺乏魄力;韩信擅长于统治兵马,却不懂得做人”。
《楚汉传奇》里的韩信萧何
说起萧何,我们都知道他是最早跟随刘邦起义的人,对刘邦可谓是尽心尽责,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大管家。管理好了政务,至少替刘邦提供后方保障,假如没有萧何坐镇后方,那么刘邦行兵打战的粮食以及军械就得不到保证,何来的征战。也许你觉得他只是一个大管家,表面上看起来萧何缺乏魄力,但其实他本身并不是没有魄力,刘邦在起义前,一直是萧何的手下,在刘邦被逼无奈想要起义时,也是萧何替他撑腰,希望他能够起义。我们都知道秦朝的律法极为严苛,萧何肯定是知道起义失败后,会受到多少的酷刑,但是他不畏惧,可见他是一个有魄力的人。只是他深知自己的魄力,在刘邦面前,得收敛,不然就是喧宾夺主,会很危险。
针对韩信,争议是很大的。有人说他死的冤,死的相当可惜,但是也有人认为他死的应该。但是不能否认的是,韩信是像霍去病一类的大将。很多人认为他的死就在于他的性格张扬,其实并不然,还有其他原因,例如他坐镇齐国,封为齐王,但是对刘邦的生死,却置之不顾,他的一切都是刘邦所赋予的,却不思回报,可见此人的死其实并不冤,事出有因。
韩究竟是信几岁死的
韩信几岁死?韩信是历史上的汉初三杰之一,出生于公元前231年,是现今淮安市淮安区人。在秦朝末年,韩信是刘邦手下著名的军事将领,和张良、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并且还和英布、彭越两人一起成为汉初三名将,是个文武双全的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