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战役的德意联军和英美联军的兵力对比

导读:突尼斯战役的真相就是包括海空军在内的100万英美联军,50万以上的地面部队,30万以上的地面部队的作战部队,和最多20万的德意联军作战,最后因为海空优势以及补给优势,再加上HTL和墨索里尼愚蠢的不允许撤退,最后打出来一个俘虏德意联

-

突尼斯战役的真相就是包括海空军在内的100万英美联军,50万以上的地面部队,30万以上的地面部队的作战部队,和最多20万的德意联军作战,最后因为海空优势以及补给优势,再加上HTL和墨索里尼愚蠢的不允许撤退,最后打出来一个俘虏德意联军15万人左右的歼灭战而已。

1942年11月17日,安德森将军命令第七十八师在前方集结完毕后,再“向突尼斯进军,消灭轴心国部队”。这样停兵集结。尽管可取,其实是不幸的,因为迄今为止开到的轴心国部队兵力薄弱,只有一个不足额的伞兵团,其中两营驻在突尼斯,是11日从意大利飞来的,还有两营驻在比塞大,一个是伞降工兵营,一个是步兵营。16日,内林将军——在阿拉姆哈勒法一战中受了重伤、刚正治愈的前德国非洲军司令,只带一个参谋来指挥这个称为“第九十军”的约三千人的核心部队。甚至到月底,也只有一师兵力。

突尼斯战役的德意联军和英美联军的兵力对比

安德森部署的夺取突尼斯的攻势,直到25日方才展开。在那段间歇内,兵力薄弱的德军已增加两倍,虽则其近战兵力只有两个小伞兵团(各有两个营),一个伞降工兵营,三个编有义务兵的步兵营,以及一个装甲营(第一百九十营)的两个连,配备有三十辆坦克。其中包括若干装有七十五毫米长筒炮的新式样装甲Ⅳ型坦克,这倒是一大笔财产。所以,轴心国和同盟国兵力之间的极大悬殊,因安德森长期停留在突尼斯边界附近完成集结任务而大为缩小。

突尼斯战役的德意联军和英美联军的兵力对比

这期间,希特勒派于尔根·阿尼姆大帅(Colonel-General Jurgen von Arnim) [ cdhyy注:钮版称上将 ] 来担任当时已称为第五装甲集团军的轴心国部队的最高司令官。他在9日接替内林的职务,并在更多援军开到后,着手把突尼斯和比塞大包括在内的两个环形阵地扩大为一个总桥头堡,用一百英里长的一连串防卫哨所联接起来,从比塞大以西约二十英里的海岸延伸到东海岸的昂菲达维尔(Enfidaville)。共分三个防区:北区由临时拼凑的布罗伊希师(Division von Broich)(以司令官的名字命名)防守;中区(从乔伊吉以西到蓬杜法赫(Pont-du-Fahs)过去一点)由逐次开到的第十装甲师防守;南区由意军苏佩尔加师(Superga Division)防守。据同盟军情报部门估计,轴心国部队在12月中旬大约有二万五千名战斗人员和一万名后勤人员,还有八十辆坦克——这一估计是过分的。同盟军中有战斗力的战斗人员近四万人——英军约两万人,美军一万二千人,法军七千人——其总兵力要大得多,因其后勤部门更是机构臃肿。

到2月初,在突尼斯的轴心国兵力总数已增加到十万人——七万四千德军和二万六千意军——与同盟军实力相比,要比它在12月份时好得多,或者也许跟同盟军完成集结时一样多。其中约有百分之三十是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动用的装甲实力,几乎全靠德国提供,仅仅二百八十余辆坦克——一百一十辆属于第十装甲师,九十一辆属于第二十一装甲师(恰好占现行编制满额的半数),在一特种部队里配备有十二辆虎式坦克,另一方面,隆美尔正将利本施泰因战斗群的一营二十六辆坦克调去增援“半人马座”师在加夫萨公路上残存的二十三辆意大利坦克。这个总数与同盟军的实力大相悬殊,即使全部用上,也不会在突尼斯南部的预期进攻战线上取得数量上的优势。因为应援这防区的美国第一装甲师,虽说仍不足满员,大约有三百辆作战坦克(尽管其中有九十辆是斯图尔特式的),还有三十六门自行防坦克炮(Tan Destroyer),大炮配备上也比一个装甲师强得多

这一次挫败打破了任何合理的期望:即在武力和武器方面都处于劣势的轴心国部队,可能赶在两个同盟国部队会师而形成一种联合压力之前,就把其中之一打垮。早在一星期以前,隆美尔曾向凯塞林提出一份对于局势的清醒而忧郁的估计,其中包括他本人和他的两名军级司令官阿尼姆和梅塞的看法。在这里面,他曾着重指出,轴心国部队正防守着一条长达四百英里的战线,而面对的是同盟军优越得多的部队——在人力方面强两倍,在坦克方面强六倍 [注:他估计同盟国力量为二十一万人,一千六百辆坦克、八百五十门大炮和一千一百门反坦克炮——这个估计是偏低的。同盟军在3月初的实际力量超过五十万人,尽管作战部队不过半数。坦克总数将近一千八百辆,大炮超过一千二百门,反坦克炮超过一千五百门。轴心国作战部队人数达十二万人,而可用的坦克只有两百辆。 ] ——并且部队被稀疏地拉开,处境危险。他主张将战线缩短到只掩护突尼斯和比塞大长仅九十英里的弧形线,并且他还说,要确保这条弧形线,每月的补给必须增加到十四万吨。他还直截了当地要求阐明统帅部关于突尼斯战役的长期作战计划。几经催促,他所得到的答复只是说元首不同意他对形势的判断。附来一张表格,上面列举了双方编制的数目,不问其实力和装备如何——这种虚假的比较法,同盟国司令官们当时和以后,在说明他们的成就时都曾用过。

突尼斯战役的德意联军和英美联军的兵力对比

蒙哥马利向马雷特防线的进攻是在3月20日夜晚发动的。为此他调动了第十和第三十两个军,共约十六万人、六百一十辆坦克和一千四百一十门大炮。梅塞部队号称有九个师(只抵得上蒙哥马利的六个师),总共不满八万人,只有一百五十辆坦克(包括靠近加夫萨的第十装甲师拥有的坦克)和六百八十门大炮。由此可见,攻方在人数和大炮方面占有二比一强的优势(在飞机方面也一样),而在坦克方面则占有四比一的优势。

根据亚历山大4月16日发表的“最后计划”,这次进攻是分四路向心突击。第八集团军与霍罗克斯的第十军打算于4月19日夜晚穿过昂菲达维尔朝北向哈马马特(Hammamet)和突尼斯出击,目标是切断邦角(Cape Bon)半岛的颈部并把出入的通路堵住,以便阻止轴心国剩余部队撤往那里进行持久的抵抗。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同盟军要穿过一条至少有五十英里长的非常难走的咽喉地区。在这条线近旁的法国第十九军,要始终保持一种威胁的压力,并充分利用它的友邻部队推进时可能提供的一切机会。拥有一个步兵师和两个装甲师的英国第九军,则将于4月22日凌晨在蓬杜法赫和古拜拉特(Goubellat)之间出击,其目的是为装甲部队在那里作开路的突破。在它左边,拥有三个步兵师和一个坦克旅的英国第五军则作为主力,于同一天傍晚在迈杰兹巴卜附近出击,针对由德军第三百三十四师的两个团所防守的长达十五英里的地区。美国第二军翌日在北部地区发动攻势;这个绵延四十英里的地区是由曼陀菲尔师的三个团和第三百三十四师的一个团防守,但他们的士兵还不到八千人,而美国第二军却有九万五千人。

象这样的一种总反攻——各地几乎同时发动——看来大有可为。就目前同盟军二十个师的战斗力来说,就拥有三十多万人和一千四百辆坦克。据同盟军情报部门的正确估计,九个德国师(它们构成防守在长达一百英里的弧形地带的骨干力量)的兵力总共不过六万人,而他们的坦克总数不到一百辆——一份德军报告甚至说适于作战的只有四十五辆。此外,阿尼姆于4月20日晚上在迈杰兹巴卜南面发动的一次糟透了的攻势,尽管在黑夜中侵入约五英里,但一到黎明时分就被击退,并没有能打乱英军在这一地区的进展及其发动的攻势。

但是,轴心国部队为了挫败这次进攻,亦已搞得紧张不堪并已用尽他们少量的物资。到4月25日,他们两个军的油的补给量已降低到大约只剩四分之一——仅够行车二十五公里——而所剩下的军火,只够再打三天仗了。那时,他们很少有什么弹药和燃料的补给——他们打退同盟军的冲击原是寄希望于此。而这一点就成为同盟军下一次进攻决定胜负的因素。他们的食物补给也十分短缺——阿尼姆事后曾说:“即使同盟军不发动进攻,至迟到6月1日我也只好投降,因为我们没有什么可吃了。”

2月底,隆美尔和阿尼姆打的报告中说,如果最高统帅部决定要坚守突尼斯的话,每月至少得有十四万吨的补给,才能维持轴心国部队的战斗力。罗马当局敏锐地感到航运的困难,把装载数量压缩到十二万吨,并估计补给总数的三分之一在运输途中就有被击沉的可能。但结果在3月份这个月里,只有两万九千吨补给到达轴心国部队,其中四分之一经由空运。对比之下,在这个月里,单单美国就把四十万吨补给安然运到北非港口。4月份,轴心国部队的补给已缩减到两万三千吨,到5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却只少到两千吨了。这些就是同盟国的空军和海军(主要是英国的)依靠对敌方航运活动的出色情报工作,控制通过地中海的补给线的力量。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轴心国部队的抵抗为什么突然崩溃的原因,这比同盟国任何领导人在其报告中所解释的崩溃原因要清楚得多。

至于最后俘获多少的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5月12日,亚历山大的司令部给艾森豪威尔的报告中说,从5月5日开始,俘虏的人数增加到十万人,当清点完毕时,总数似将近十三万。后来的报告中又说“俘获总数达十五万人”。但在亚历山大战后发表的军事文电中却说人数是“二十五万”。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写的是同一整数,不过加上了“将近”这一个修饰词罢了。艾森豪威尔说是“二十四万人,其中德国人将近十二万五千人”。但非洲军在5月2日给罗马的报告中说,4月份领取口粮的部队在十七万和十八万之间——这是在这次战役最后一星期激战前所提供的数字。因此,很难设想俘虏的人数会超过这支部队的将近百分之五十。负责部队给养的后勤部门不见得会低估部队的人数吧: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当战争到了最终的几个阶段,在最后所知的德军领取口粮的士兵人数和同盟军所声称的俘虏人数之间,差距显然还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