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平津战役有哪些特点

平津战役的特点

辽沈战役结束后,依照中共中央的布局,1948年11月23日,东野主力秘密地向关内开进。11月25日,华北军区驻集宁的第3兵团向东开进。

平津战役图片

平津战役图片

11月29日,平津战役正式打响。华北军区第3兵团率先攻击张家口城外的国民党军,傅作义命令第35军救援张家口,第104军及第16军接应,被人民解放军分别包围在张家口和新保安。为了不使傅作义放弃平津逃跑,中共中央安排,对新保安和张家口“围而不打”,淮海战场的山东军区控制胶济铁路,东北野战军主力对北平、天津“隔而不围”。

12月21日到24日,困在新保安和张家口的傅作义部全部被歼灭,傅作义西退的道路彻底堵死。1月14日,在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的总前委指挥下,刘亚楼向东野的5个纵队下达对天津的总攻令。人民解放军29个小时内就攻克了天津,歼灭固守天津的国民党军共计13万人,俘虏了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北平是举世闻名的文化古城,为防止历史文化古迹遭受炮火破坏,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中共中央决定争取和平解放北平。随着淮海战场的全面胜利和天津的顺利解放,傅作义不再犹豫,决定要走和平道路,同意《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的要求,到1月31日,驻北平的国民党军全部撤到城外。随着解放军的入城,北平解放了。

平津战役的特点之一,利用“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战术分隔包围,各个击破。平津战役的特点之二,“北平方式”为和平解放树立了典范。

平津战役兵力

平津战役是发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的一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历史具有很大的影响,解放了北平、天津一带,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势力,加速了国内战争的结束。国共双方在平津战役兵力的投入是有较大的差距的,共产党一共派出100万人,而国民党派出了52.1万人,最终共产党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使国民党全军覆没,取得大捷。

平津战役国军将领傅作义剧照

平津战役国军将领傅作义剧照

单从平津战役兵力的人数来看,共产党远远优于国民党,但如果考虑到双方的装备,国民党则是占尽优势。在平津战役中,国民党派出三个兵团、十三个军五十个师,他们各个装备优良,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装备是从美国引进的,而且弹药的供应比较充足,而且还有空运大队等装备精良的队伍;再看共产党的装备,还是“小米加步枪”,没有任何可以在空中作战的装备,可以说与国民党相距甚远。

平津战役前线司令部

平津战役前线司令部

共产党之所以能在采用100万人的平津战役兵力的情况下以小代价取得胜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共产党在人民心中的地位,虽然装备上不如国民党,但是在普通老百姓的心中,能够翻身做主人、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都得益于共产党,所以在平津战役中共产党有更大的群众基础。而国民党最终使自己在平津战役中全军覆没也是与自己内部的矛盾分不开的,虽然他们拥有装备精良的50万大军,但也无法改变内部腐败引起的种种矛盾,最终导致了失败。

平津战役雕塑

平津战役雕塑

平津战役伤亡人数

平津战役伤亡人数是多少呢?在平津战役中,中国共产党派出了100万大军,而国民党派出了52.1万人,国共双方参与作战的人数差别较大,平津战役伤亡人数的差别也很大,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全军覆没,不少加入了共产党的改编,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受到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