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简介 孟良崮战役真相(2)

华东野战军决心寻机歼灭进犯的国民党军,但除于4月下旬在泰安歼灭1个整编师外,由于国民党军行动谨慎而未获战机。针对上述情况,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示:国民党军密集不好打时,忍耐待机;一不要性急,二不要分兵,将主力集结于机动位置;只要主力在手,总有歼敌机会。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遵照这一指示,于5月上旬调整部署,将主力后撤至莱芜、新泰以东地区隐蔽待机。

顾祝同得悉华东野战军主力撤退,即令所部向博山、沂水一线疾进。担任右翼进攻之第1兵团司令官汤恩伯不待相邻兵团统一行动,即以整编第74师为骨干,在整编第25、第83师配合下,于5月11日自垛庄、桃墟地区进攻坦埠,企图占领沂水至蒙阴公路;另以第7军及整编第48师北攻沂水,策应整74师作战。

孟良崮战役细节:

1)1947年的解放军装备,绝对不是小米加步枪,大量记录显示,在许多战役,都是靠着众多的大炮攻坚才获胜的。陈毅说:“现在我军的武器装备并不比国民党差,也不比抗战时期日寇差。”

小米加步枪打败美式装备的说法,不过是为了宣扬自己的正义和对手的腐朽。至于这些武器装备是哪里来的,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

在山东战场,解放军野战部队的兵力比国民革命军少,但相差也没有达到一倍的程度,大约是27万:45万。如果加上地方守备部队,就一样多。

2)郭汝瑰是在5月12日夜,把革命军进攻坦埠的计划发给解放军,但是,在当日凌晨,粟裕就制定了围歼74师的计划。说明,是有另一个更高明的间谍先发出了情报。目前没有官方的信息说是谁,传言是刘斐。

3)张灵甫绝非骄狂自大。他一开始就对进攻坦埠有不同意见,要求先侦察清楚情况后再进攻,而且最好是放到平原上打,发挥自己的重装备优势。但被上级陈诚否决。他只好服从命令,把重装备部队留在后方,轻装前进(因为进军路线多山),出动兵力约2.6万。

灵甫也绝非不了解国军的弊病。战前他就曾写信给蒋介石,斥责国军的“同床异梦”现象。在进军途中,他发现友军拖拉磨蹭,只有自己孤军奋进,就向上级汇报。并且召集部下开会研究这个情况。部下建议也照样拖拉磨蹭,但他决定执行命令,继续前进。这种精神令人感动。

我曾经以刻薄的语气批评他没脑子,不了解形势,导致失败。其实是我不了解这个正直的军人。他明知危险,还是坚持军人操守,忠心耿耿,执行命令。我惭愧!

4)不是所有的国民革命军都自私自利、同床异梦。和74师同时被消灭的,还有别的部队。合计约3.5万人。在外围的整编第11师(师长胡琏),急于救援,但可惜相隔50公里,来不及了。

5)解放军对74师的包围不严密(因为74师的战斗力强),绝对不是宣传中说的“上至师长,下至马夫,都没有逃掉”,分散突围的有两千多人。此外,战斗停止时,解放军已经撤退了,粟裕清点歼敌数,发现和74师的总兵力对不上,命令返回搜查,才发现了一处山窝还藏着7千多人。如果不是粟裕细心一点,他们就躲过去了。

另外,74师的重装备部队是留在后方的,所以谈不上被全歼。

6)固守孟良崮,与友军里应外合,中心开花的战术,不是灵甫的本意,是汤恩伯和蒋介石的命令。

7)退到孟良崮山上,结果缺水,丢掉了部分火炮,也不是灵甫的本意。他一开始的防御范围,包括了山下平原,不缺水,是在14日夜被解放军猛攻,才被迫仓促退到山上。

8)74师在缺乏重武器,被数倍解放军围攻的情况下,前半期居然是与解放军对攻,经常发生白刃格斗,绝非消极防守(可见其剽悍的精神)。

9)综合其他相关情况,我们可以得出此孟良崮战役的真相:情报不对称。

解放军靠间谍得到情报,做出针对性的作战部署,以几倍兵力包围、不惜一切代价来消灭74师。灵甫却不知道这个特殊情况,按照以前和解放军打仗的经验,被包围后并不畏惧,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