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辽沈是什么意思

辽沈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也是共军大败国军的开始。辽沈战役的胜利也意味着,共军有能力在正面对国军相抗衡。中国未来必将是共产党的天下,国军也由此由强转弱,逐渐呈现颓势。

辽沈战役简介

辽沈战役油画图

辽沈战役油画图

1945年,日本投降意味着八年抗战的结束,也是国内三年内战的开始。1946年6月,国共内战掀开帷幕,一场决定未来中国走势的战争开始了。

在逐渐的内战消耗中,国共军队的兵力耗损从一开始的1:3.14,变成了1:1.3。这场内战的胜利天平,逐渐的向中共中央领导下的中国解放军倾斜。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发动了向东北进发的战役,史称“辽沈战役”。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已经控制了大部分地区与人民。而国军55万军人,被分别处在沈阳、长春、锦州三块,三方完全不能作出交相呼应的举措。

1948年9月,辽沈战役全面打响,东北野战军经过52天不断地狙击、骚扰、强突之下,以6.9万人的伤亡损失,全擒47.2万国军。国军死亡5.68万人,其余都被俘虏,损失了两个总司令部,武器辎重不计其数。

辽沈战役的意义何在

辽沈战役油画图

辽沈战役油画图

辽沈战役的胜利,体现了马毛思想指导下,中国中央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的能力体现,也为之后的诸多战役,奠定了基础。不仅解放了东北全部地区,更是国共双方军事力量上的一个漂亮的转折点。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此不仅质量领先,数量更是优质感十足,也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大本营。

当时国共双方的最高领导人都知道东北锦州是一个必争之地,双方对此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中共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积极备战,勇往直前,而国军因为将领意见不合,犹豫不决,导致溃败。

辽沈战役之后,国军的兵力从400万下降了110万,而解放军从200万,上升到了300万,双方原本悬殊的兵力,出现了持平,且解放军小胜一筹。会后,毛泽东说:“大败国军,指日可待。我们可以加快原先的战争进程,估计一年时间左右,就能打败国民党反动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