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的意思解析(3)

负荆请罪的体裁是什么

“负荆请罪”除了以《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古言记述文形式在语文课本里出现过,也曾经以剧本的形式出现在苏教版的小学六年级的课本中。课文删去了廉颇扬言要羞辱蔺相如的内容,只有蔺相如向门人解释原因、以及廉颇负荆请罪两幕剧情。

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

课文是剧本形式,开头就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出场的人物。之后的剧本中,除了正常的故事发展的文字,还有一些括号内的文字。方括号出现在每一幕的开头和结尾,括号内除了“幕启”和“幕落”外,主要交代的是舞台的布景和人物的活动。比如,“蔺相如正在聚精会神地读书”、“蔺相如在客厅踱步”等。至于圆括号内,交代的是人物说话的表情或者动作,比如“气愤地”、“笑笑”、“不解地”等。

在剧本中,有三个人物,廉颇、蔺相如以及他的门客韩勃,这一门客的名字应该是虚构的,在《史记》等史书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剧本通过两幕的故事,基本上只有动作与语言,就很生动地刻画出三人的性格特点,廉颇的知错就改,蔺相如的宽容大度,韩勃的冲动鲁莽。

戏剧体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比如从内容、性质来分,《负荆请罪》的剧本属于正剧;从容量大小或者篇幅长短来分,属于多幕剧;从时代性来分,属于历史剧;从表现形式来分,是话剧。

古代有名的故事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是谁

在负荆请罪的故事中,除了蔺相如不知名的门下,主要人物就是两个主人公——蔺相如和廉颇。两人都是战国时期人,一文臣一武将,同样位列赵国上卿,蔺相如相对更高一些,这也是遭到廉颇不满的故事起因。

戏剧里的蔺相如

戏剧里的蔺相如

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是当时著名的外交家。原来只是一个宦官总管的家臣,他的生平事迹基本上都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由三个故事构成。蔺相如。因为秦国向赵国讨要换取和氏璧,蔺相如接受重任出使秦国。在秦国时,蔺相如凭借自己的智慧、口才以及勇气,和秦王抗争和周旋,不仅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了赵国,还保全了自己,得以被封上大夫。

在后来秦王与赵王的渑池之会上,见秦国意图羞辱赵王和国家,敢于反抗,当面斥责秦国,保全了赵王和国家的颜面。因为他巨大的功劳,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再后来就发生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司马迁对蔺相如的评价是智慧与勇气兼备。

廉颇,生卒年不详,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将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因为赵国联合另外四国一同攻打齐国,廉颇在战争中立下战功,回国后被封为上卿。后来,又多次抵御了秦国的进攻,也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最后以少胜多战胜燕国,被封为代理相国。司马迁对廉颇的评价是因为勇猛而闻名于诸侯。

负荆请罪的含义是什么

负荆请罪的含义是指人们向对方认错赔礼。这个成语来自一个将相和的典故。渑池会结束后,蔺相如因为他的智慧和勇敢被封为相国,地位远远高过廉颇。廉颇对于蔺相如身居高职非常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