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在哪(3)

解放军淮海战役胜利的意义都有哪些

在解放战争中,尤以三大战争最为著名,而在三大战争中,政治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局势完全被颠反,是战是和都掌控在共产党手中。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淮海战役胜利的意义以及这场战争给共产党带来的影响。

淮海战役照片

淮海战役照片

淮海战役的胜利带来的最明显的一项,就是国民党称霸中国梦想的破灭。国民党的主要精锐势力在这场战争中,剿灭的剿灭,收编的收编,逃窜的逃窜。尤其是其中的嫡系部队的干部等。为此,蒋介石还在黄百韬的葬礼中写下“黄埔精神不死”的挽联,来嘲讽那些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却投降的将领们。

在这场战争之前,国民党还掌控着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在这场战争之后,黄河以北地区全是解放地区,长江以北黄河以南几乎全是解放区。在国民军掌控下的江北城市只剩下一个安庆。而此时的解放势力已经剑指江浙沪地区。

与此同时,国民党内部开始出现了分散,政治权利斗争越发明显,部分人员已经不在蒋介石的掌控之内。当蒋介石想要和共产党和解时,以孙科为首的行政院公开反对这个主张,要求与共产党作战到底。国民党许多官员开始纷纷逃离到香港和台湾等地。蒋介石迫于形势压力,退位给李宗仁,成为幕后。

淮海战役胜利的意义,在与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得到解放,使得解放军成为了国家的主控者,使得国民党全面溃散。

淮海战役的战术是什么

战术是一场决战是否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淮海战役的战术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淮海战役纪念雕像

淮海战役纪念雕像

1948年10月,中野占领了郑州和开封两地区,国民党统帅部判断华野和中野一定会南下苏北然后联合起来攻打徐州。便想出了一套计策。计策有两个方案,一个是淮海决战案,是徐州主动放弃那些次要的城市,仅仅只发动一两个军来守住徐州,其次便集中全部的军力在徐蚌线周围防御起来,准备和解放军决战到底。另一个方案便是退守淮河案,将徐洲的全部主力退出淮河,凭淮河实施河川防御。通过严肃的会议后后于是决定采取淮海决战案。

11月6日,蒋介石了调整令:孙元良的三个军从商丘转移到蒙城,用以保全徐州西侧;邱清泉第2兵团在永城集结;刘汝明第4绥靖区转移到临淮关;李弥第13兵团全部撤向灵壁,担任机动任务;黄百韬第7兵团撤出新安镇到达运河以西;冯治安第3绥靖区放弃临城枣庄两地其次分别退守到韩庄和台儿庄。这时淮海战役的战术方案便已经初步形成了。当时蒋介石怕兵力不够便决定将东北战场的三个军十一个师全部都迁往徐州。傅作义等人却强烈反对,蒋介石没办法只得将这十一个师分头作战,五个师归还华北继续围剿总部;其余六个师海运浦口,在11月到达蚌埠。就这样蒋介石结合了共八十万人的兵力投入到徐州战场。这便是淮海战役的整个战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