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如何评价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评价

在孙中山的带领下,同盟会的代表人物黄兴、林觉民等人带领其他革命人士于1911年4月发动了又一武装起义运动,史称黄花岗起义。在众多对黄花岗起义评价中,最为众人接受说法是,黄花岗起义是同盟会和清政府之间的战争,是新中国和旧中国之间的拉锯战,也是新事物推翻旧事物的一种必然进程。

黄花岗起义剧照

黄花岗起义剧照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就逐渐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同盟会的成立就是其重要的体现之一。为了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在孙中山领导下的同盟会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运动。但是处于革命前期的同盟会,革新力量还不强大,多次起义都被清政府镇压。虽然起义都是失败的,但是这不代表没有发动起义的必要。每一次武装起义都一点点强化了民众心中的变革觉悟。有学者对黄花岗起义评价说,它加速了全民革命运动的步伐,使建立新中国的思想深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在《黄花岗烈士事略》中,孙中山曾经这样对黄花岗起义评价道:“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这也从侧面肯定了黄花岗起义的价值。孙中山甚至认为,黄花岗起义可以和武昌起义并称为两大起义。之所以对黄花岗起义作如此高度评价,是因为黄花岗起义如平地的一声春雷,惊醒了沉睡多年,屈从于清政府统治的民众们。

黄花岗起义背景

1911年4月,由黄兴领导的同盟会第十次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在广州发动。在著名影视《十月围城》和《辛亥双十》中,对黄花岗起义背景都有详细介绍,并重现了当时的情境。虽然黄花岗起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它以其不可被取代的特殊意义而被人们记住。在起义中牺牲的烈士被埋葬在黄花岗。

黄花岗起义画像

黄花岗起义画像

说到黄花岗起义背景,就不得不从同盟会开始说起。为了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新的中国,孙中山等革命人士纷纷涌现,并为革命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进入新世纪之后,革命更是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以孙中山为首成立的同盟会肩负着历史革命感和建立新中国的任务。这些革命党人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召开会议,并利用会党不断发动武装起义,希望借此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命运。

但是,同盟会在此之前组织的九次起义活动都因准备不足而以失败告终。同盟会会员,革命党人等顿觉前途暗淡,革新无望,纷纷走上暗杀的道路。在绝望的境遇下,同盟会的骨干们黄兴,胡汉民等人和孙中山一起共同策划并实施了第十次革命起义。

如今看来,黄花岗起义背景用简短的几句话就能交代得清楚,而在当时,起义的准备筹划是在怎样艰苦危急的情况下进行的?对于同盟会来说,当时的境况如何严峻,事态如何突变,都要在夹缝中生存下去。

黄花岗起义的地点

1911年革命派发动了一场起义,这场起义是革命派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先声,这场起义牺牲了百余人,这场起义被人们称之为黄花岗起义,为什么这次起义被人们称之为黄花岗起义呢?黄花岗起义的地点又在哪里呢?

黄花岗起义画像

黄花岗起义画像

清末20世纪初,革命派不断发起各种起义,但是最终都以失败告终,1911年,革命派在广州发动起义,黄兴率领120余名革命志士直进两广总署府,发动了此次武装起义。由于双方的力量悬殊,经过激烈的交战,这场起义最终以革命军的失败告终,数百名革命志士壮烈牺牲,他们被葬在了黄花岗,黄花岗起义的地点虽然是在广州,但是由于这些牺牲的革命志士被葬于黄花岗,所以这次起义被人们称之为黄花岗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