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苗疆的背景介绍 平定苗疆的过程是怎样的

平定苗疆的背景

在清朝乾隆时期,乾隆在位时期共发动了十次战争,乾隆对外美称为“十全武功”。其中平定苗疆也就是平定大小金川先后发兵两次,讨伐金川土司。最终获得胜利,维护了西南边境的安全稳定和领土完整。

平定苗疆的背景

平定苗疆的背景

平定苗疆的背景还得从秦朝建立的土司制度开始说起,土司制度是秦朝时期,秦王统一岭南之后,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通知,在边远地区实行土官世袭制,重用当地的旧贵族和有声望的少数名族进行通知,他们只需要定期向中央进贡纳税,朝觐述职即可。

后来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下来,在元代时期,中央政府在金川地区设立土司,令其镇守边疆,相互牵制掣肘,但是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因为边界或者土司继承权问题大动干戈相互仇杀。到了清朝,继续沿用留下来的旧制,但是他们借着朝廷的名号对邻邦发动战争并且势力日涨,威胁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在清乾隆在位期间,湖南贵州两地的苗族先后发动起义,朝廷也是先后派遣福安康等人出面镇压。从平定苗疆背景看似是一场镇压少数名族起义的一场战争,但是其实是乾隆皇帝为了炫耀军事实力的一场没有必要的战争,并且在平定苗疆的战争中,由于战略和天时地利的缺失,损耗巨大但是收到的效果却很小,尽管最后胜利了,并且维护了西南边境的稳定,但是后世的评价却是一场“惨胜”。

平定苗疆的过程

平定苗疆被清朝乾隆皇帝称为“十全武功”,历史上也叫平定金川,金川位于现四川省西部,都是少数民族尤其是苗族聚居地,自元代以来,在这里设立土司,镇守边疆,卫戍中央。

平定苗疆

平定苗疆的过程

但是好景不长,这种相互平衡牵制掣肘的状态后来被打破,相互之间经常为了争夺土司继承权和边界问题发生武斗。可想而知平定苗疆的过程并不那么顺利。

到了清朝,土司开始借助朝廷的名义,对周边的土司进行侵略,扩充疆土,实力大涨,为了免除后患,乾隆先后派遣云贵总督福安康四川总督和琳出兵镇压。

乾隆先后三次派兵进攻苗疆之地,但是由于不熟悉地形和战略失误,花费两年仍久攻不下,后来土司主动投降,但是不久之后,大金川土司再次叛乱,进犯相邻的土司,先后有陆续派兵前往镇压。

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解决了大小金川叛乱的问题。之后为了再次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在该地撤销土司制,改州县建制。平定苗疆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尽管后世评价“十全武功”是乾隆炫耀好大喜功的结果,但是平定苗疆却被称为“惨胜”。耗费了巨大的精力物力财力,但是收效甚微。后世在研究这几场战争时,也给出了积极的评价,平定苗疆为加强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支撑,也为保障边疆地区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