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淮海战役简介经过怎么样

淮海战役简介

淮海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而且可以说是其中的关键所在。而解放军以60万正规军与40万民兵打80万的国民党军,最后以少胜多,因此也被许多人评价为不可思议的奇迹。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开始于1948年11月6日,由解放军向国军党军发动,主要以徐州为中心。解放军方面主要是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两支军队,由战时设立的由邓小平、刘毅等五人组成的总前委指挥,但实际上直接指挥军队战斗的是粟裕。而国民党方面先后总共投入了七个军团和两个绥靖区,指挥的是杜聿明、刘峙等人。

战役经历了两个多月共66天,于1949年1月10日结束,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解放军迅速发动战役,歼灭国民党军的一个兵团并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第二阶段,解放军继续包围徐州,并先后歼灭其中两个兵团;第三阶段是总攻阶段,解放军又歼灭了国民党军两个兵团。

战役结束,解放军共消灭或者俘虏国民党军约55万人,不过自身也伤亡有十余万,敌我损失比约4:1。因此,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歼敌数量最多的、士兵牺牲也最严重的战役。

淮海战役的结束,标志着长江以北基本得到解放,军队的实力和士气大增,而对于战败的国民党而言,则是恰恰相反,主力兵团全灭,士气受到沉重打击,已经无力与共军决战。

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

淮海战役,最后是中国共产党以60万战胜了国民党的80万,被斯大林等人都称之为不可思议的奇迹。究其胜利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军在战略战术等方面的失败,而共军有着许多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支前民工照片

支前民工照片

首先,战略和战术上的胜利。淮海战役的设想最早由粟裕提出,毛泽东等中央军委看后同意,不断将其完善并进行部署。从提出到正式发动,中共有着一个多月的时间,虽然这对于一场大规模战役而言并不算长,但相比国军是远远充足的。这也使得解放军在战役的战略和战术等计划上远比国军要成功。

其次,两大野战军的协调配合。淮海战役的规模是巨大的,但只是一支军队是不可能战胜国军几十万人,所以在谋划中就是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的配合作战。之后,中共又组建总前委来进行统筹指挥,更是使得两支队伍可以如臂指使。

然后,人民的强大支援前线。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方面参战的除了正规军还有40万民兵,此外还有五百多万的支前民工。尤其是这些民工,他们不仅负责给军队运送弹药物资和粮食,还帮助运送伤员。因此,淮海战役才被称之为是独轮车推出来的。

最后,地下党员也功不可没。淮海战役中,国军共有五个师起义,一个师投诚。比如在黄维的第12兵团准备突围时,师长廖运周率部起义,使其计划失败,从而被完全合围最后被歼灭。

淮海战役战术

就战术而言,淮海战役里,交战双方的共军和国军形成了正确与错误的鲜明对比,这也是最后共产党以少胜多的原因之一。

淮海战役战术

淮海战役战术

国民党方面,原本在徐州等地的防御部署就极为被动,毫无主动权又兵力分散,远没有另一个方案放弃徐州退守淮河来得有优势。之后又大意轻敌,误判了共军的进攻时机,导致己方军队的部署和调动缓慢,从而仓促应战。比如黄伯韬兵团为了等待后方部队而延误了战机,所以才会被包围,而当时黄伯韬希望别的兵团来援助可遭到拒绝,等到他被包围又派去两个兵团反而自己也被包围。之后杜聿明率领的部队已经在撤退时,又接到命令去解围,再次被包围。可见国军战术指挥上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