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真实图片欣赏(3)

淮海战役战术

就战术而言,淮海战役里,交战双方的共军和国军形成了正确与错误的鲜明对比,这也是最后共产党以少胜多的原因之一。

淮海战役战术

淮海战役战术

国民党方面,原本在徐州等地的防御部署就极为被动,毫无主动权又兵力分散,远没有另一个方案放弃徐州退守淮河来得有优势。之后又大意轻敌,误判了共军的进攻时机,导致己方军队的部署和调动缓慢,从而仓促应战。比如黄伯韬兵团为了等待后方部队而延误了战机,所以才会被包围,而当时黄伯韬希望别的兵团来援助可遭到拒绝,等到他被包围又派去两个兵团反而自己也被包围。之后杜聿明率领的部队已经在撤退时,又接到命令去解围,再次被包围。可见国军战术指挥上的混乱。

而解放军方面,在战术上主要是两点,一是把敌军分割开来歼灭,二是夜晚作战和近战,可谓是做到了扬长避短。第一点是因为国军兵力数量比自己多,而且当时他们的防御部署是沿着铁路线摆一字长蛇阵,兵力相对分散。将对方分割开来就可以进行包围歼敌,使交战时的兵力上自己保持优势,这样赢面更大。第二点是因为国家的装备更为精良,有飞机有坦克,还有火炮机枪,这方面是解放军万万比不上的,所以能做的就是避开他的优势。夜晚作战,既可以有奇袭的效果,而且飞机坦克火炮等大型装备的发挥余地就少,而近战也减少了士兵密集被机枪扫射的危险。此外,包围战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大型装备此时反而成了国军突围的累赘。

淮海战役纪念馆

淮海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中十分关键的一仗,解放军最后取得了胜利,推动了国内解放的进程。因此,在战役中心的江苏省徐州市,现在有着一座淮海战役纪念馆。

淮海战役纪念馆

淮海战役纪念馆

这座纪念馆,是国务院1959年决定建立的,同时决定的还有一座纪念塔,第二年奠基,五年后建成并对外开放,而纪念馆的标志就是当时由战役的主要指挥之一的陈毅题写。纪念馆位于纪念塔的东南处,而现在周围又陆续建成了总前委群雕、碑林等建筑,一起组成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

纪念馆的建筑面积接近4000平方米,琉璃瓦的馆顶,庑殿重檐的门廊。而纪念馆的内部主要是六个陈列厅,包括战役厅、支前厅、烈士厅等,六个陈列厅的总面积达到2800平方米。纪念馆主要是展出藏品,文物、照片、绘画等有2000多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记载着31006名烈士名字的英名录。此外那根著名的支前民工唐和恩的竹棍,也收藏在那里。

2007年7月17日,新的纪念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这座新馆比四十年前修建的旧馆要大上许多,建筑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陈列面积也有1.2万平方米。除了藏品的增多,新馆还设立了15个战争场景,包括“围歼黄伯韬”场景、“徐州解放”场景等。此外,在纪念馆中央建立了一个全景画馆,里面展出着一幅2600多平方米的战役全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