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有什么样的意义

淮海战役的意义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第二场,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战,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战役的规模、投入的兵力、两边的伤亡等一连串数字,更是它胜利的意义所决定的。

淮海战役画

淮海战役画

在淮海战役前,国内的局势已经开始对国民党不利,而之后济南的失守、辽沈战役的失败,更是一步步地把胜利的天平往共产党方面移动。因此,淮海战役作为双方的一场决战十分关键,它的胜负直接关系到了整个国内战争的进程。最后淮海战役的失利,也的确可以说是把国民党推下了失败的悬崖。

这一场战役中,国民党方面失去了整整五个兵团,五十多万人,其中不少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甚至是国军“五大主力”中的两支,可结果都被歼灭。因此,战后国军的实力和士气都是一降到底,已无力与共军主力交战。此外,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也因为淮海战役的失败而愈演愈烈,蒋介石甚至不得不再次提出国共和谈。而国民党的人心更是完全丧失,许多人都开始撤离大陆卷铺盖逃跑。

而淮海战役对于中共而言意义非常的大,军事上实力和士气大增,可以说自此之后共军的战斗力已经在国军之上。此外,中共页通过这一仗完全解放了淮河以北,甚至控制了淮南的大部分地区,军队逼近长江,矛头直指国民党的首都南京。所以,可以说淮海战役狠狠地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进程,在战前中共预计是要五年才能打败国民党,而因为这一战至少加快了三四年。

淮海战役背景

淮海战役前期,1948年下半年起,国民军日益在大陆失去战略优势,形势上逐渐处于不利地位,八月份,国民党召开会议制定了战略应对方针,主张稳定东北地区,巩固华北一带,而在西北部则阻匪扩张,然而在华东华中地区便全力以赴加强进剿。至此以后,国军主张防御,重兵坚守,编排了重兵集团,形成对共军应战策略。

战前态势

战前态势

而中共方面,于九月份展开了西柏坡政治会议,制定了逐渐由游击战转变为正规对抗的作战形式,并定下了建军五百万,歼敌五百旅,五年时间全面剿灭反动势力的任务目标。

九月中旬,中国刚发动了济南战争,这作为我军第一次攻克国民军重点防守地区,济南的失守意味着国民军该战略计划的失败。在此次战役中,蒋介石集结了徐州地区的多个主力兵团北上解围,但仍旧难以抵抗强大的华野军的阻援,三个兵团共十七万人在阻援部队面前原地徘徊,寸步难移,直到济南被攻破也仍旧未能集结完毕。

在这场济南战役中,解放军一共剿灭国军两万余人,俘虏六万余人,其中有将领23人,期间起义不断,缴获枪支弹药无数。随着济南的攻克,山东境内各地的据守国军也先后弃城,只留下极少数的几个据点,至此以后,中共势力之焰难以抵挡,南下作战已无负担。

9月份济南战役之后的24日,粟裕向中央上报,表示淮海战役势在必行,得到了中央军委的同意。

淮海战役示意图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里的一次极大胜利,虽然我方士兵用少数的伤亡换来了大片的战俘和胜利,但事实上,在这场战争中,我方军队受到了极大的阻拦,状况一度十分危急。让我们通过淮海战役示意图来看看当时的战争状况。

淮海战役示意图

淮海战役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