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政变最终是怎样的结果

甲申政变结果

1884年,由朝鲜开化党主导的甲申政变爆发。甲申政变结果是失败了。他们利用谗言将高宗挟持,并用计将守旧派大臣一一杀害。当天夜里,时任中国驻朝商务委员的陈树棠从邮政局逃回清领事馆,将开化党勾结日方发动政变、劫持国王、杀害大臣的消息告诉清方。

甲申政变

甲申政变

清方紧急召开会议。然而由于其他清军将领一致认为师出无名,须得请示上级方可行动,加上美英德三方的施压,会议最终结果是清军按兵不动。然而袁世凯认为清廷与朝之间路途遥远,需要好几天才能得到上级命令,到时早已延误战机。

于是12月5日,整合手下的部队,并联络朝方右议政沈舜泽,准备出兵镇压政变,解救高宗。而此时,由于王妃密旨制造舆论,本就没有群众基础的开化党被民众所仇视。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袁世凯果断联合其他将领,承诺到“如若获罪,我一人受罚,绝不牵连诸位”,以此打消其他将领的疑虑。

12月6日下午,清军联合朝军共计2千人,兵分几路对昌德宫发起猛攻。在攻入昌德宫之后,并未发现高宗,于是袁世凯便与退守楼台的日军展开新一轮激战。金玉均与竹添见状挟高宗逃走,在途中竹添违背诺言先行撤离。夜间,袁世凯在北关庙截住金玉均,成功救回高宗。于此同时,开化党的主要领导者都被尽数斩杀。至此,仅维持三日的甲申政变结果失败,这次政变以清军的完胜收场,朝鲜政权也重新回到了高宗手上。

甲申政变意义

甲申政变是朝鲜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改革。甲申政变意义深远,反映了朝鲜资产阶级对于建立独立富强的国家的渴望,促进了朝鲜的思想解放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同时也为后来的第二次资产阶级改革奠定了基础。但是这次变革败笔在于与日方合作,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朝鲜人民的利益,即使成功也只会使朝鲜沦为日方的殖民地。

甲申政变

甲申政变

甲申政变在近代国际关系史上也有重要的影响。日方在此次政变中虽然是战败方,但却凭借其强硬的外交手段与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使得中日在朝地位成为对等之势。并且准备与清朝在朝鲜决一死战。因此,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也成为了意料之中的事。

关于甲申政变意义,尤其是在对其定性时,由于所处时代和自身观点的不同,各学者达不成一致。当时的朝方认为甲申政变就是一场叛变夺权的行动,而日本学者在早期则认为中日两国只是因为不了解朝方国情而被利用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第二任总统朴殷植则称其推动了韩国独立运动。

到了现代,朝鲜起初认为甲申政变是革新分子在外国势力的影响下所计划的阴谋,但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朝鲜认为它是朝鲜迈入资本主义社会的首次尝试,在当时朝鲜的背景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70年代,在主体思想确立后,朝鲜史学界又将其定性为资产阶级革命,并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