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过程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最复杂的一场,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经历了66天,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地图
第一阶段到11月22日,主要是推进阶段。国军从一开始就没料到对方会迅速发动战争,一直保持防御状态,所以在大意轻敌之下仓促应战。等到他们发现对方主力扑向徐州,才进行军队的收缩靠拢,而华东野战军按照计划在6日的夜晚从四面八方发动进攻。黄伯韬为了等待后方的部队而没有及时撤退,被华野追上,最后10万人兵团全灭,自己也阵亡。在国民党绥靖区地方党的起义下,解放军迅速推进,并且完成了对徐州的包围。蒋介石调回杜聿明具体指挥战役并继续投入更多的部队,而中共方面建立总前委。
第二阶段到12月15日,是包围阶段。国军方面黄维所率领的军团,慢慢被解放军包围,在他准备突围时,部队的地下党临阵倒戈使其计划失败,被完全包围,不久也被歼灭,黄维被俘虏。此外,杜聿明指挥的3个兵团在向西突围的时候,被华野主力合围,其中孙元良兵团被歼灭。
第三阶段到1月10日,是总攻阶段。解放军暂缓了对包围内的杜聿明部的攻击,向他劝降,虽然没有成功,但也使其弹尽粮绝、士气全无。期间国军也计划突围,但以失败告终。20天后,华野发动了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杜聿明被俘。
淮海战役碾庄
碾庄战役作为淮海战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对于我军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碾庄战役发生在华东地区,作为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主战场,全数歼灭了国民党军的黄百韬兵团,战争极为激烈,华东野战军也死伤无数、损失重大。
碾庄战役
碾庄镇位于徐州边上,东部与连云港相连接,在淮海战役正式开始之前,解放军一直假装着攻打徐州,以此来掩饰真正目的,使国民党军心紧张。此后粟裕精心部署,割离黄百韬军团与徐州的联系。
此后,黄百韬由海州撤退到新安镇。国民党第三绥靖区下部队发动起义,使得华东野战军通过防线包围了国民党第七兵团。黄百韬兵团开始西撤,仅凭一座桥渡过运河后,全军损失一万余人。
经过窑湾战役后,由于李弥撤退导致黄百韬兵团失去侧后方的掩护,此后李弥兵团于徐州收缩使得徐州东门大开,解放军能够长驱直入。在之后的曹八集战役中,黄百韬与徐州主力军分离。
之后,两军逐渐进入激战阶段,可谓是血染碾庄,从最初的防御部署,初期的交战,到近迫激战,再到最后的血战碾庄圩,黄百韬兵团势力逐渐衰弱,残余的部队有意突围均被剿灭,黄百韬在绝望中自杀,战争结束。
碾庄战役的胜利为整个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是中国革命史上光辉荣誉的一笔。
淮海战役国军
在淮海战役中,国军的实力雄厚,武器装备十分先进,共有80万军人参战,集结了国民军的主要骨干力量,正是由于蒋介石在这场战役中可谓孤注一掷,几乎投入了他全部的精锐兵力资本,因此在战败后,国民党从此在大陆一蹶不振。
淮海战役国军
济南被解放军攻占以后,国民党的防御方针告败,徐州地区的剿匪总司令部收缩兵力,集结了第2、7、13、16这四个兵团,以及第1、3、4、9这四个绥靖区部队,一共25个军共计80万人,围绕徐州展开,沿着津浦与陇海两条铁路,形成一个冬至海州,西临商丘,北达临城,南到蚌埠的一个“一点两线”防御阵线,以此来加强防御,在中原与华东一带采取固守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