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双方兵力情况对比

淮海战役兵力对比

中国解放战争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十分惊人的,而作为解放战争中最重要的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堪称是战争高潮中的奇迹之战,其规模之大,战况之猛,使后人在谈及这场战役时无不对解放军的作战能力击节赞叹。淮海战役能称作是一场奇迹,是因为它具有太多令人不可思议以及叹为观止的地方。

淮海战役场景

淮海战役场景

“奇迹”之名是如何得来的呢?当初,在淮海战役结束的那一天,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就在本子中写道:以60万战胜80万,真正的奇迹。的确,这场战役中双方兵力的悬殊对比就是这个结局带给我们最惊人的地方。自古以来,以少胜多的战争实例不少,实力对比悬殊的也不少,但是淮海战役这样的战况、战果却是难得一见的。

当时中国共产党手中的兵力只有60万,还是由华野与中野军双方两合起来作战的数量,其中粟裕手下的掌握的华东野战军兵力强大,战士的综合素质颇高,战斗力也很强,但是除此之外,装备武器以及补给保障等还是远远弱于国民军的。此外,中原野战军则是在大别山久战多时,心疲力乏,除了指挥得当以外,其作战实力更是落后国民军一大截。

而在此地区的国民军却大不相同,他们兵强力壮,军多将广,拥有先进的科技装备以及全机械化部队,集结了国民军最为精锐的战斗骨干。然而正是如此显著的差异,才使得最后国民军在这场战役中主力尽失于解放军是如此的令人惊心动魄。

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

支前大军,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在淮海战役中支援前线的大部队。淮海战役作为我国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一场战役,在战争进行时将士所需要的粮食、弹药等等物品的需求量是十分惊人的,为了满足前线战场的需要,解放区的人民便组成了这样一支两百多万人的大队伍,将各种物资及时送到第一线的士兵们手中,他们名叫“支前大军”。

支前大军

支前大军

运输物资的道路是十分艰难的,他们任重而道远,有时遇到风雪,为了不使粮食、弹药被冻坏或受潮,支前大军甚至不顾严寒,将自己身上的蓑衣、棉袄脱下,盖在粮食上。有时候运输的地形艰险,山坡陡峭泥泞,推车在山路上难以控制,他们就将粮食物品卸下,扛在肩上,遇到粮食的袋子破了,他们就从身上把衣服撕下来补上。

由于前线消耗巨大,支前大军为了增加运输量,每个人、每辆车几乎都是超载负重前行,有一个山东泗水县的运输团,曾有一次强忍饥寒,在三天内运量十一万,令人瞠目结舌。

在战役期间,伤员从前线退下转运至后方,靠的也是支前大军不分昼夜的运送。兵民是一家,战士们为国奋战而受伤,支前大军自然也是视其为亲属,不畏枪林弹雨,誓死抢救伤兵的生命。

无论是运输物资或是伤兵,支前大军都冒着被敌军突袭或是扫射的危险,他们将生命置之度外,正是他们的支持,才会有淮海战役的胜利。

淮海战役的战术

战术是一场决战是否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淮海战役的战术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淮海战役纪念雕像

淮海战役纪念雕像

1948年10月,中野占领了郑州和开封两地区,国民党统帅部判断华野和中野一定会南下苏北然后联合起来攻打徐州。便想出了一套计策。计策有两个方案,一个是淮海决战案,是徐州主动放弃那些次要的城市,仅仅只发动一两个军来守住徐州,其次便集中全部的军力在徐蚌线周围防御起来,准备和解放军决战到底。另一个方案便是退守淮河案,将徐洲的全部主力退出淮河,凭淮河实施河川防御。通过严肃的会议后后于是决定采取淮海决战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