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5年7月13日 (乙巳年五月廿八) 海南岛琼山7.5级地震(2)

    黄老找遍小岛的每一处角落,最终无奈地宣布:石椅和石床,也没了。黄老称,两三年前,他来这个岛时两样物件都在。

    一次打渔回来,黄老在泥滩中拣到一件完整的茶壶和灯座,老人虽不懂其价值,但仍视作珍宝珍藏在家中,从没让外人见过。听说记者需要给海底村庄的遗物摄影,老人毫不犹豫地将两件宝贝端出。邻家的一位年轻人,见状也踊跃献宝,将他在村后打扫卫生时拣到的一只石砚拿了出来,让记者拍了个够。

    据黄老介绍,他自记事时起,便与海底村庄结下不解之缘。每逢有国内外专家到海底村庄调查,请他作向导,他都乐此不疲。据黄老回忆,上世纪50年代初,有日本专家来作过调查,当时拣了些碎瓦和一两块小棺材板,还拍了些照片;上世纪70年代中期,广东地震局专家陈恩民带队来考查,将几件较完整的遗物带回了广东;建省前,有10多个美国人乘大客车在村里呆了一段时间,在海底村庄取了一些埋尸骨的泥土,并带走了一些碎瓦。

 

3、考古发掘几为零

 

    据官方记载,海底村庄现场遗物以明代的为多,其他遗址中则以宋代的遗物居多,明代次之,元代最少,其中有不少宋代的墓葬。经鉴定,一些陶瓷器皿属福建、广东潮州等省外烧制,可反映当时的贸易关系。

    黄宏远老人的父亲黄习录,在他抄译的《黄氏家谱》“地裂志”中文尾记载:“人世沧桑,地震改变了此一带的地理,截断了与铺前市的半海陆路线。原来儒林村(现在的林市村)一带与铺前市之隔离仅一衣带水,只要向北淌过一条小溪沟,沿茄椗林走上去便到铺前市。这一带农民常到铺前做买卖。每年秋末冬初,农民们赶着自养的肥牛,跨溪流、越铺前,赶到锦山市变卖,转口到香港。”

    因官方记录甚少,只能从当地民间流传的家谱中,搜索零星的有关海底村庄的历史,但这些记录中,又多有说法不一和相互矛盾之处,我们心中不禁疑雾重重。海底村庄当年的布局结构究竟怎样?与文字记载有无差异?多年来它的布局结构有无变化?它的文化内涵究竟如何?科研价值如何?当年,这一带在海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上究竟处于何种水平?何种地位?与内地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状况究竟怎样?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均依赖于考古调查与发掘。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郝思德认为,海底村庄是自然与人文景观二者并存与交叉的历史遗迹,不仅有一定的历史文物价值,而且具有很大的自然科学研究价值;海底村庄显然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如果能把它的布局廓清,让古代的村庄、民居、古庙、墓葬等更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当是国内独有的旅游资源。

    海底村庄是海口市的文物保护点。海口市博物馆有关专家认为,单凭400年前有72个村庄在那里陆陷成海,这一个要素就足以显现海底村庄的价值。(lsjt.net)

    但是,对海底村庄的水下考古发掘,在我省为“零”。有专家说,考古本应为地震部门进行科研提供参考的依据和证据,但我省恰恰相反,文博部门所掌握的有关海底村庄的许多记录,竟来源于地震部门的科考成果。

    据了解,水下考古是新型的考古学分类,难度大,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在我国兴起,国家对此十分重视。目前国内拥有一支水下考古队伍,并在广东阳江设立了水下考古训练基地。海南作为海洋大省,被国内列为水下考古的重点培养对象。目前,我省已有5人在水下考古训练基地接受培训后,获得了水下考古资格。

    但悲哀的是,他们的作用,从未在海底村庄得到体现;悲哀的是,海口市惟一一位有考古领队资格的文博专家,竟从没有去过海底村庄。这位专家很无奈:“没有条件去,去了也没用!”该不该去?海口市几位文博专家声音一致:海口的历史文化资源本来就很有限,难道还要让这件“珍宝”流失在眼前?

 

4、文博专家“羞”提保护

 

    为了找到问题的症结,记者在海口市文体局了解到,该局自建立以来,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分文没有”,更不用说考古。

    而按照国务院有关通知的要求:“各级地方、各有关部门应把文物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通知还要求:“财政预算中安排的文物保护经费应逐年有所增加,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引导并广泛吸收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参与文物保护事业。”

    海口市对文物的保护,一直依赖于“打报告”。需要保护哪个点,就临时打个报告。批一次,拿到一点经费。“保护海底村庄是件大事”,海口市文体局局长杨志明认为,对海底村庄的保护早就该提到日程上来,但这需要一笔可观的经费,这份报告该不该打?这项保护能不能做?他不得不掂量掂量“现实”问题。

    提及对海底村庄的保护,海口市博物馆馆长张昆荣,仅以“羞愧”二字作答。“海底村庄需要保护”,他曾将此寄希望于不久前的《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规划过程中有专家们提出,有必要将海底村庄单列,做单项保护规划。但这个建议并没有被采纳。为此,张昆荣感到“黔驴技穷”。

    近两年来,海口市有政协委员曾提过关于保护和开发海底村庄的提案,不少专家已多次呼吁:尽快将海底村庄保护起来,至少要进行原生态的保护,把海域控制起来,其中要禁止潜水挖掘,要禁止破坏性的建设;否则,不远的将来,这个“全国惟一”、“世界罕见”的历史结点,可能面目全非。但呼吁与提案,均石沉大海。

 

5、如何开发值得探讨

 

    海口市博物馆研究员阎根齐称,海底村庄极具旅游开发价值。他说:“在政府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合作开发才能成为保护的前提,有了保护,才能保障历史考古研究、自然科学研究的开展,才能丰富现有的研究成果。”他还认为,海南的自然景观资源已普遍得到了开发和利用,但文物古迹的开发却还远远不够。海底村庄,体现了文物古迹与自然环境相依仗、相辅相承的关系;既有历史,又包含了自然现象、人文内容,这无疑是国内旅游资源中的一大“亮点”,一旦开发利用成功,对丰富海南的文化内涵、提升海南的知名度,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专家们认为,海底村庄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有专家认为,除了政府投入,可采取多种措施多方筹措的办法进行开发。如,以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企业合作,在保护性开发的基础上,双方利益共享。

    究竟能不能开发?怎样开发?文博专家认为,这一切,需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由专家和企业提出可行性研究,并组织海洋、林业、水利、环保、地震等各方专家展开广泛而又深入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