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2年7月3日 (壬寅年五月二十) 清朝漕运总督施世纶逝世

在295年前的今天,1722年7月3日 (农历五月二十),清朝漕运总督施世纶逝世。

清朝漕运总督施世纶逝世(Lssdjt.com)

施世纶

    施世纶 (1658年一1722年),字文贤,清靖海侯施琅之子,是清代著名的清官。他秉公执法,清正廉洁,不畏权贵,勤于民事,在民间素有“施青天”之誉,被康熙称为江南第一清官。民间有一部流传很广的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就是关于他的传说。

    【施世纶】(1659~1722年),字文贤,号浔江,晋江衙口人,施琅仲子。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以荫生初授泰州知州,后历官扬州、江宁、苏州三府知府、江南淮徐道副使、安徽布政使、太仆寺正卿、顺天府尹、都察院落左副都御史、户部左侍郎、遭运总督、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落右副都御史等。他居官时,政绩显著,清名远播,《清史稿》赞之:“聪强果决,准抑豪猾,禁胥吏,所至有惠政。”《泉州府志》颂之:“性警敏,勤于莅事,听断讼狱,摘发如神。他郡有疑案不决者,辄移鞠之。自州牧荐历大吏,清白自持,始终如一。”曾被康熙皇帝表彰为“天下第一清官”,后成为清代公案小说《施公案》的主人公,卒后,钦赐祭葬。

    清光绪年间,有一位文人叫陈康祺的来到北京。在戏院里,他惊奇地听到在唱“施公”;走在街头,盲眼的民间艺人也在唱着“施不全”,这唱的都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小说《施公案》里的故事。在艺人的口中,施不全被比作宋朝的包拯、明代的海瑞。这“施公”就是施世纶,“施不全”是皇上御赐的名讳。他想起小时候在乡里就听父老说施世纶的事,如今京城里唱他还是这般红火。后来,他在笔记《郎潜记闻》中感叹道:“盖二百年第檐妇孺之口,不尽无凭也。”

    《施公案》主要描写清康熙年间清官施世纶巧断奇案的故事,里面还有黄天霸等一批侠士辅佐施公折狱缉盗、惩恶扬善的故事,是一部在民间流传很广的侠义公案小说。“施公”、“黄天霸”等姓名在百姓口中铮铮传诵数百年,真是“百姓口中有丰碑”啊 !

    施世纶是清朝著名的靖海侯施琅的次子。施琅作为靖海总督为大清朝收复了台湾,立下丰功伟绩,爵列公侯。作为生下来就受“荫庇”的公子,施世纶没有一丝一毫的公子哥儿的恶习。他做官后,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政绩,也没有什么奇特之举。但他最突出的风格就是事事为民着想,是一位“以民为本”的清官的典范。有一次湖南缺一位按察使,三公九卿们都推荐施世纶。大学士伊桑阿人宫奏请康熙。不料康熙说道:“朕深知世纶廉,但遇事偏执,民与诸生讼,彼必袒民;诸生与缙绅讼,彼必袒诸生。处事惟求得中,岂可偏执 ? 如世纶者,委以钱谷之事,则相宜耳。”施世纶为民做主竟到了被康熙爷说成“偏执”地步。这一“偏执”,恰恰刻画出了他以民为本的可敬可爱。如果当官的都能如此“偏执”,那么“民主”也就不远了。

    不知是不是因了康熙“委以钱谷之事,则相宜耳”这句“圣谕”,施世纶当官多是与钱粮打交道。他曾到江苏督办漕运。当时的漕运可是一个肥缺,连负责押运的低级武官们都能扣克漕米、藏货纳赃。施世纶作为漕运总督,根本没想到去利用职权大捞一把,而是亲临基层,身体力行,踏实干练地解决漕运内部管理混乱的痼疾。当时漕运船只往往不能按期,路上天寒地冻,驾船的兵丁们非常辛苦。当官的又经常克扣漕米、敲诈船丁。世纶就坐在淮河边,等漕米过来时,亲自上船开舱检视米色好坏份量多少。在船上他只和船丁悄悄说话,不许当官的在旁边窥探偷听。他让船快快开走,船丁们便免除了被敲诈之苦。世纶每天还带两三个文书坐上船,沿河驶去。在船上他用一本小册子详细记下晴雨风候以及水流缓急深浅情况,预测某船某日应到某处,十分准确。他的船先行,碰到有水浅滩急,就预先想到某船货重人少,先在这里准备好驳船。如有押运的官员因私滞留而借口遇上逆风什么的,他就拿出小册子给他看。他们把他视为神明,以为他能未卜先知。对于那些敲诈克扣、中饱私囊的官员,“立杖辕门,耳箭示众”。不过三四年,原先一团糟的漕运政务便被肃清,船丁不再受苦,百姓不再被欺,漕船按期往返,官员安分守己。世纶修整的漕运善政,多年后仍为百姓们焚香祷祝。

    他出任湖南布政使,主管湖南财政钱粮。当时湖南的田赋在人头税中还要外加徭役费,运往京师的漕米要加收运京费,百姓苦不堪言。他到任后,将徭役费全部革除,又减去四分之一的运京费。湖南百姓万民欢腾,为他刻碑立传,四处传颂。

    康熙五十九年,西北边境局势紧张,从河南到陕西,大军粮草调动运输频繁。他奉命去陕西协助总督鄂海督办军饷。他又发扬身体力行、踏实干练的工作作风,亲自坐船溯黄河西上,把运粮路线水流滩石勘测得一清二楚,并绘制了详尽的路线图。当时正逢陕西大旱,饥灾严重。他又奉命负责赈灾。他派出属员分十二路去调查灾民,按人口分给粮食,不论远近全部分到。旱灾时陕西的粮食储备空虚,他要上疏弹劾总督鄂海。鄂海知道他儿子在会宁当知府,便故意提到此事,想威胁他。他说:“我从当官后,连自己的性命都不顾,对儿子我还怕什么 ? ”坚持上疏。鄂海最终以失职被罢官。(lsjt.cn)

    陈康祺在《郎潜记闻》中写道:“公平生得力在‘不侮鳏寡,不畏强御’二语。”总督乃封疆大吏,权势不可谓不大,但只要你伤害了百姓,我就不放过你。这可不是一般的“偏执”,而是押上了身家性命的“为民做主”。在没有民主的封建专制时代,这已经是当官的最高境界了。中国的历史之所以能延续至今,中国的文化之所以能保存至今,像施世纶这样的官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畏豪强,果敢决断,严厉约束部属,处处施惠于民,这是施世纶为官时的一贯作风。早年任江苏泰州知州时,淮安发大水,皇上派了两位大臣到泰州监督河堤工程:、两位大臣带来数 { 人的随员。这些人经常骚扰村庄百姓,他就逮住他们加以严惩。当时湖北发生夏逢龙兵变,救援平乱的官兵路过泰州,沿途骚扰抢掠百姓。他将粮草供应准备充足.放在路旁,而命令手下每人手握一根大棒列队站在路边,他也亲自到场,士兵中有犯禁扰民的,立即逮捕法办。这是有很大风险的。中国常言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这样做,很不给带兵的将军面子,将军很可能恼羞成怒。但他正气凛然、五所畏惧。从此两排大棒之下,过境官兵再也不敢肆意妄为。后来他到江宁任知府,所到之处总是想着百姓。父亲施琅病故,他要“丁忧” ( 按例辞官回家守丧 ) 。当地百姓有卜万人前来恳求他留下来。恳求不成,于是当地百姓就一人出一文钱,在府衙前造了两座亭子,名为“一文亭”。

    世纶最早任江都县令时,有什么亲戚朋友来找他托路子走后门,他一概严辞拒绝。当时江都流传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施老。”所以常有人把他比作正直刚毅的包拯。但是又有人比较他和包公,说包公一味耿直刚毅,而他则能行权应变。就是说,他处事办案常能灵活运用,以智取胜。在江都时,一次有一人犯了重罪,他送钱向一吏求救。吏说:“你临刑时只管大声哀求,我自有办法。”到了刑场,犯人果然大声哀呼。吏却在旁边说:“你快快认罪吧 ! ”转身走了。施公在旁边察言观色,马上就省悟:这人被奸吏卖了。他就重重处罚厂这奸吏。他在当顺天府尹也就是首都市长时,大力整治京师面貌。步兵统领托合齐当时正受到康熙帝的宠幸,每次出门都由骑卫前呼后拥。一次在路上施世纶与他相遇,世纶拱手站在路边。托合齐大惊,忙下车询问,世纶大声说: “国家制度是王爷出行才有随马侍从。我以为是王爷来了,所以才在路边拱手等候,没想到是你 ! ”还说要上疏参他一本。托合齐吓得连连谢罪才算了事。他“不侮鳏寡,不臣强御”,以智取胜,富有戏剧色彩,也许正是因此,所以他走进厂民间的传奇小说。

    世纶小时多病,长大后其貌不扬,甚至可以说是很丑。清人邓之诚说他“眼歪,于卷,足跛,门偏”,所谓“五行不全”。所以有幽默感的康熙赐他“施不全”。就是这么一位“不可貌相”的人,将中国历史中的为官之道推上一个极致,我总以为,当官不贪污受贿,不敲诈勒索,这其实只是最摹本的道德和规范。清廉,是当官的—‘种行为,不是目的。行为是为目的服务的。那么什么足当官的目的呢 ? 当官的最终目的,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并且是非常称职地为人民服务。清官廉吏,自己不贪不占固然好,但如果最终只是如此,那还不是最好的。他却不能推动社会的加速进步。甚至历史上有非常清廉的官吏却是不体恤人情的酷吏恶官,也有不少清廉但无能的官吏,虽沽身自好,却办不成一件像样的事。而像施世纶这样,自己廉洁清正却又极有能力,更加之一心想着百姓,这才是最好的官,,他做的每一件事,几乎都与平民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同春雨一样,细密地泽润着万物,所以才深受百姓的爱戴,在民间被广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