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马被破后,在去青州的路上,呼延灼路过桃花山,找了个地方吃饭。因为劳累,加上多喝了两杯酒,呼延灼就此睡去。醒来时,他的坐骑,也就是宋徽宗赏赐的踢雪乌骓马被盗了。盗马者,正是桃花山的李忠和周通。
后来,呼延灼调集青州兵马,攻打桃花山,李忠和周通抵挡不住,求救二龙山的鲁智深等人。正因如此,引出了三山合力打青州之事。
不过,当小喽啰来求救,鲁智深说起昔日痛扁周通,上桃花山喝酒李忠不肯给他盘缠等事时,杨志做了决定。
杨志道:“俺们各守山寨,保护山头,本不去救应的是。洒家一者怕坏了江湖上豪杰;二者恐那厮得了桃花山,便小觑了洒家这里。可留下张青、孙二娘、施恩、曹正看守寨栅,俺三个亲自走一遭。”
后面,孔明孔亮哥儿俩要救被慕容知府捉去的叔叔,攻打青州。结果,呼延灼捉了孔明,孔亮只得求救二龙山武松。这时,杨志再次说出,需要靠梁山大队人马来,然后二龙山、桃花山和白虎山三山攻打青州。
可以发现,这个过程,都是杨志在“做决定”。于是有人提出了问题:为何二龙山上做决定的人,是杨志拍板,而不是鲁智深?
是啊,大寨主明明是鲁智深,为何每次做决定的都是杨志呢?
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严谨,与其说是杨志在做决定,不如说是杨志在献策。
比如桃花山喽啰求救时,虽然杨志说了那段话,但最后并不是杨志拍板决定,决定者应该还是鲁智深。因为后来下山迎战呼延灼的,除了杨志,还有鲁智深,且鲁智深率先出战呼延灼。后来,鲁智深还找杨志商议,说初来乍到,不如退二十里,明日再厮杀。
还有三山围攻青州,其实是武松的主意,鲁智深的决定。
不过,后来杨志又说,除了三山围攻青州,还应该派人求援梁山,因为三山人马太少,必须得请梁山宋江带着大部队来才行。说完之后,鲁智深说了一句“正是如此”,做了决定后,这才有孔亮求救梁山,鲁智深带兵与呼延灼对阵之事。
当然,即便退一步来说,真的是杨志做了决定,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妥。
占据一方的势力中,如果有几个亲如兄弟的头领,那么,尽管名义上分大寨主、二寨主、三寨主等,但实际上,彼此之前不会有严格的上下级之分。大寨主固然可以做决定,二寨主也可以,三寨主也行,只是分量可能会轻一些,尤其是对后上山的头领来说。
如果遇到同时落草且脾气暴躁的二寨主,甚至敢不听大寨主的话。
比如少华山势力中,虽然大寨主是朱武,但是作为二寨主的陈达,在去借粮时,根本不听老大和老三的劝告,直接下山,还带走了约三分之一的小喽啰。
陈达叫将起来,说道:“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朱武杨春再三谏劝,陈达那里肯听!——《水浒传》
还有桃花山的李忠和周通,其实李忠是大寨主,而且是周通让给他的。但二寨主周通下山抢亲时,李忠也没管住他。
从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来,在山寨之中,如果有多位头领,那么大寨主固然可以做决定,但二寨主也不是不可以做决定。甚至,二寨主可以违逆大寨主的意思,私自做出决定。
这其实和水浒的主题有关,因为施耐庵写108将,就是让他们如同亲兄弟一样,或许还有些等级之分,但不会很明显。这在七十一回的赋文中说过,即“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可见,好汉们就是亲如兄弟的一家人。
从这一点来看,即便杨志做了决定,那也没有什么不妥。毕竟,当初夺下二龙山,也不是只靠鲁智深,杨志也参与了。
由此再发散来看,宋江哪里架空晁盖了呢?
宋江本来就是二寨主,和晁盖也是心腹兄弟,他替晁盖下山攻克其他势力,这不是很正常吗?合着陈达下山,不是架空朱武;周通下山,不是架空李忠;偏偏宋江下山,就是架空晁盖?这没有道理。再说了,宋江能下山,晁盖是同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