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金溪①民方仲永,世隶耕②。仲永生五年,未尝③识书具④,忽啼求之⑤。父异焉⑥,借旁近⑦与之,即书⑧诗四句,并自为⑨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⑩族为意,传一(13)乡秀 才(14)观(15)之。自(16)是(17)指物作诗立(18)就(19),其文理(20)皆有可(21)观者(22)。邑人(23)奇之(24),稍稍(25)宾客其父(26),或(27)以钱币乞(28)之。父利其然(29)也,日(30)扳(31)仲永环谒(32)于(33)邑人,不使学。 余(34)闻之也(35)久。明道(36)中,从(37)先人(38)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38)前时之闻(40)。又七年,还自(41)扬州,复(42)至舅家,问焉(43),曰:“泯然(44)众人(45)矣。”
[注 释]
①金溪:地名,今江西省金溪县。②世隶耕:世世代代耕田为业。隶,属于。③尝:曾。④书具:书写用具,指笔墨纸砚等。⑤啼求之:哭着要它们。啼,哭。之,它们,指书写用具。⑥异焉:觉得这事很怪。异,认为……很怪。焉,相当于“之”。⑦借旁近:“借于旁近”的省略。于,从。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⑧书:写。⑨为:动词,这里是题写的意思。⑩收;收拢,聚集。这里指“使……团结在一起”。族:同姓的亲属。(12)意:主旨,中心意思。(13一):全。(14)秀才,这里泛指读书人。(15)观:阅读,欣赏。(16)自:从。(17)是:此。(18)立:立刻。(19)就:完成。(20) 文理:文采和道理。理,义理。(21)可:值得。(22)者;……的地方。(23)邑:县。(24)奇:觉得……稀奇,形容词用如意动词。(25)稍稍:渐渐。(26)宾客其父:请他的父亲去做客。宾客,名词用如意动词,把……当宾客对待。(27)或:有的人。(28)乞之:求仲永的诗。乞,求。之,它。(29)利其然:认为那样有利可图。利,形容词用如意动词,认为……有利。其然,那样。(30)日:名词作状语,天天。(31)扳(pān):同“攀”,牵着。(32)环谒(yè):四处拜访。谒,拜访。(33)于:到。(34)余:我。(35)也:句中助词,不译。(36)明道:宋仁宗的一个年号(1032—1033)。(37)从:随同。(38)先人:祖先。这里指王安石已死去的父亲。注意:父亲未死不能称先人、先父。(39)称(chèn):相称,相配、相当。(40)闻:这里是名词。传闻。 (41)自:从扬州回来。(42)复:又,再。(43)问焉:向他打听(方仲永的情况)。焉,于之,向他。(44)泯(mǐn)然:消失的样子。(45)众人:这里指寻常的人,普通人。
[译 文]金溪有个老百姓叫方仲永的,(家里)世世代代都是种田人家。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见过书写用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笔墨纸砚。他父亲觉得这事很怪,从邻居家借了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供养父母、团结本家族为内容,全乡的读书人都传阅了这首诗。从此,(人们)只要指着某物要他写诗,(他就能)立即写好,那些诗无论是文采还是所讲的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同县的人觉得这事很稀奇,渐渐地都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还出钱求仲永写诗。仲永的父亲觉得那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到同县的人那里四处拜访,不让仲永学习。
我听说这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家,在舅舅家见过方仲永,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写诗,(写出来的诗)已经同过去的传闻不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到舅舅家,向他打听(方仲永的现况),(舅舅)回答说:“(方仲永的天赋已经)消失,同平
常人一样了。”
[鉴 赏]
这是作者二十三岁时写的一篇杂记,作者根据亲身的见闻记述了年幼时聪明颖悟的农家孩子方仲永的前后变化,说明人不能依赖天资而轻视学习。
文章一开始简要交代了仲永家世代务农。接着重点记叙了这位神童之“神”:五岁时连文具都没见过,居然哭着要纸笔;从来没人教他识字,居然拿过纸笔“书诗四句”;初次写诗,居然言之有理,“传一乡秀才观之”;从此一发不可收,文思敏捷,“指物作做诗立就”。于是“邑人奇之”,把他捧为天才;于是以钱币求他的诗作,于是他父亲把他当摇钱树,于是每天拉着他“环谒邑人,不使学”。
文章的第二段承上文点出了“不使学”的悲剧结局:七、八年后,诗才锐减,名不副实,“不能称前时之闻”;再过七年,居然才思枯竭成了一个普通人。前后对照,神童方仲永与“泯然众人”的方仲永判若两人,使人们深深领悟到学习对成才的极端重要性,给那些自恃聪明,忽视学习的人敲响了振聋发聩的警钟。
文章立意深远,对比鲜明,文笔流畅,叙事简洁,详略得当。
字数:1932
注释
[作者及作品简介]
这篇文章节选自《王文公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后人称他临川先生,把他的文集叫做《王临川集》。他曾被封为荆国公,故世人称他荆公。他死后谥为“文”,所以后人又尊称他为王文公。王安石是北宋时伟大的改革家,宋神宗时当过宰相,锐意改革弊政,富国强兵,虽遭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而失败,但他的远见卓识,进取精神,高尚的人格和坚韧的意志永为后人景仰。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散文立意不凡,切中时弊,简洁峭拔,明晰透辟,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表现出纯熟的技巧和独特的风格。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周官新义》、《唐百家诗选》等。
伤仲永,为仲永而感到痛惜。伤,“为……而痛惜”。
作者:王安石
知识来源: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