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项脊轩,旧①南阁子也。室仅方丈②,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③,雨泽④下注⑤;每移案⑥,顾视⑦,“无可置者。又北向⑧,不能得日⑨,日⑩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11),使不上(12)漏。前(13)辟四窗,垣墙周庭(14),以当(15)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16)。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17),亦遂增胜(18)。借书满架,偃仰(19)啸歌(20),冥然(21)兀坐(22),万籁(23)有声。而庭阶(24)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25),明月半墙,桂影斑驳(26),风移影动,珊珊(27)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28)庭中通南北为一(29)。殆(30)诸父(31)异爨(32),内外多置(33)小门,墙往往(34)而是。东犬西(35)吠,客逾(36)庖(37)而宴,鸡栖(38)于厅。庭中始为篱,已(39)为墙,凡(40)再(41)变矣。家有老妪(42),尝居于此。妪,先大母(43)婢也,乳二世(44),先妣(45)抚(46)之甚厚。室(47)西连于中闺(48),先妣尝一(49)至。妪每(50)谓余曰:“某所,而(51)母立于兹(52)。”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53)而泣;娘以指叩门扉(54)曰:‘儿寒乎?欲(55)食乎?’吾从板外相(56)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57)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58)余曰:“吾儿,久不见若(59)影,何竟日(60)默默在此,大类(61)女郎也?”比(62)去,以手阖(63)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64),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65),持一象笏(66)至,曰:“此吾祖太常公(67)宣德(68)间执此以朝(69),他日(70)汝当(71)用之!”瞻顾(72)遗迹(73),如在昨日,令人长号(75)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76)而居,久之,能以(77)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78)有神护者。…… 余既(79)为此志(80),后五年,吾妻来归(81),时至轩中,从(82)余问古事,或凭(83)几学书(84)。吾妻归宁(85),述(86)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87)何谓阁子也?”其后(88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89)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90)稍异于前。然自后(91)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92)如盖(93)矣。
[注 释]
①旧:旧时,原先。②方丈:一平方丈。③渗漉(lù):透过缝隙慢慢漏下。④雨泽:雨水。⑤注:灌,流。⑥案:矮长桌。⑦顾视:环视。⑧北向:朝北。⑨日:阳光。⑩日:时间。(11)葺(qì):修理。(12)上:名词作状语,从上面。(13)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指项脊轩的北面。(14)垣墙周庭:即“垣墙于周庭”,在院子四周筑上墙。垣、墙,名词用如动词,指砌墙。周庭,院子四周。(15)当:挡住。(16)洞然:明亮的样子。(17)栏楯(shǔn):栏杆。(18)胜:胜景,美景。(19)偃仰:俯仰,指起居休息。偃,俯卧。(20)啸歌:长啸或吟唱。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歌,吟唱。(21)冥然:静静地。(22)兀(wù)坐:端坐,静坐。(23万)籁(lài):万物发出的各种声音。籁,孔穴中发出的声音,这里泛指声音。(24)庭阶:复词偏义,义在“庭”(庭院)。(25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里。古人常用两个数字相乘的方式指代某个年龄或日期。(26)斑驳:错杂。指颜色深浅浓淡不一,驳杂。(27)珊珊:美好的样子。珊,同“姗”。(28)先是:“先于是”的省略,在这以前。(29一):一体,整体。(30)殆(dài):及,等到。(31)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32)异爨(cuàn):不用同一个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爨,灶。(33)置:安,装。(34)往往:到处。(35)西:名词作状语,朝西。(36)逾:越,穿过。(37)庖(páo):厨房。(38)栖:栖止,栖息。这里指喂养。(39)已:已而,然后。(40)凡:总共。(41)再:两次。(42) 妪(yù):老妇人,老婆婆。(43)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44)乳二世:喂养过两代人(指归有光和他的父辈。)。乳,动词,喂奶。(45)先妣(bǐ):已去世的母亲。(46)抚:这里是对待的意思。(47)室:指项脊轩。(48)中闺:内室。女眷住的房间。(49一):一时,时而。(50)每:常常。(51)而:同“尔”,你。(52)兹:这,这里。(53)呱呱(gūgū):象声词,婴儿的哭声。 (54)叩门扉(fēi):敲门扇。门扉,门扇。(55)欲:要。(56)相:偏指对方,没有互相的意思。(57)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上。所以用“束发”来指十五岁。(58)过:看望。(59)若:你,你的。(60)竟日:整天。(61)大类:很像。类,像。女郎:青年女子。(62)比:等到。(63)阖(hé):同“合”,关。(64)不效:没有成果,指参加科举考试、没有取得功名。(65)顷之:过一会儿。顷,一会儿。之,用来凑足音节。(66)象笏(hù):象牙做的笏。笏,古代臣子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边备忘。又叫手板、象简。(67)太常公:夏昶,字仲昭,明代昆山人,曾在宣德年间任太常寺卿,是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公,尊敬的称呼。(68)宣德:明宣宗的年号。(69)朝:上朝。(70)他日:日后,以后。(71)当:该会。(72)瞻顾:这里指回顾。(73)遗迹:过去的事。(74)长号(háo):长声号哭。(76)扃(jiǒng)牖(yǒu):关窗。扃,门窗上的闩,这里用如动词,指上闩。牖,窗户。(77)以:介词,凭,根据。(78)殆:大概,表示揣测的语气。(79)既:已经,……以后。(80)此志:指本篇中这一句以前的文字。从这一句往下是作者后来补写的。(81)来归:嫁到我家来。归,古代女子出嫁称为“归”。(82)从:跟,向。(83)凭:倚,靠。(84)学书:学写字。(85)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86)述:转述。(87)且:有“那么”、“还有”的意味。(88)其后:在那以后。(89)乃:才。(90)制:规模,形制。(91)自后:从这以后。自,从。(92)亭亭:耸立的样子。(93)盖:伞盖。
[译 文]
项脊轩,就是原先南边的那间小房子。屋子的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只能容—个人居住。百年老屋,尘泥常常渗透过缝隙漏了下来,(遇到雨天)雨水就往下直流;每次移动书桌,环顾室内,没有可放的地方。又是坐南向北,得不到阳光的照射,时间一过中午,(室内)就昏暗了下来。我稍稍给它修理一番,使上面不再掉土漏雨。又在北面开了四个窗户,在院子周围砌上墙,用(北墙)挡住南面射来的阳光。阳光由北墙反射过来,屋里才亮堂起来。我又在院里混杂着栽种些兰草、桂树、竹子和其他树木,往日的栏杆,也就增添了胜景。借来的书籍堆满了书架,休息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静地端坐,能听到万物发出的声响。但庭院里静悄悄的,只有小鸟常飞来啄食,人来了也不飞走。每逢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斜照在围墙上,桂树的影子浓淡错杂,清风拂过,树影婆娑,多么美好可爱。
但是我住在这里,既有很多可喜之事,也有许多可悲之事。
起初,这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叔、伯们分家之后,里里外外多处安上了不少的小门,(隔断)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朝着西家叫,(西家的)客人要穿过(东家的)厨房去(西家)吃饭,各家都把鸡喂养在公用的堂屋里。各家的院子里起先是围上了篱笆,后来又筑了围墙,总共变动过两次了。我家里有个老妇人,曾在这里住过。老妇人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我母亲对待她很好,项脊轩的西面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常来(这里)。老妇人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在这里站过。”老妇人又说:“(当年)你姐姐在我怀里哇哇地哭,(你)娘就用手指敲着门板问:‘孩子冷吗?要吃奶了吗?’我就隔着门板和她答话。”(她)话还没说完,我哭了,老妇人也哭了起来。我从十五岁起就在项脊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对我说:“我的孩子,很久没有见到你的影子了,怎么整天不声不响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呢?”等到她离开时,又用手(轻轻地)把门掩上,自言自语说:“我家的人长期读书没有得到功名了,(这个)孩子将来的成就,该是可以期待的吧!”过了一会儿,她拿着一块象牙笏板来到(轩里),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它去上朝用的,以后你该会用得上它!”回忆这些往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真叫人长声悲号不能自已。
项脊轩东边过去曾经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都要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户(在轩中)生活,(时间)久了,能凭脚步声辨认出是谁。项脊轩总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毁,大概是有神灵在护佑吧。……
我写了这篇志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她时常到轩里来,向我问些历史典故,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我的妻子回娘家省亲,回来后转述几个小妹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过了六年,我的妻子死了,项脊轩也坏了没有修理。又过了两年,我长期生病躺在床上,觉得无聊,才派人重新修补南阁子,阁子的规模跟以前比稍有不同。然而从这以后我多在外面工作,不常(在轩中)居住。
院子里有(棵)枇杷树,是我妻子死的那年亲手栽的,现在已经长得亭亭玉立,就像撑开的巨伞一样了。
[鉴 赏]
用寻常话语,写家庭琐事,抒真挚感情,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全文以“轩”为线,从项脊轩内外在修葺之前与之后的两种物境入手,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一间原本破陋不堪的老屋,经过修葺,呈现出生意盎然,可喜可爱的景象,有兰有竹,月白风清,桂影珊珊,十分幽静。“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而人至不去”,文章以有声衬无声,以动态显静境,不但抒发了作者“多可喜”的思想感情,而且把作者恬静、安详、勤学、深思、身居陋室而不改其志的性格和日常生活活观于纸上。这里既写了环境,又写了人,二者高度统一,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美。
接着叙可悲之事,第一件是父辈分家后的种种情景。庭院中开始是临时性的“篱”,后来就升级为永久性的“墙”,于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食”、“鸡栖于厅”,乱糟糟的,反映了家道的中落和亲人间的离违。在作者的笔下,这些琐事形成的物境又一次与人事相交融,正是由于人事的变迁,才使静止的庭院不断地呈现着动态。“可悲”的物境,自然容易勾起对“可悲”的人事的联想,引起对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怀念。作者在抒写这种思亲之情时,善于从不同角度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以多样的表现方法,赋予这些本来极为平常的生活琐事以极为动人的意义。作者八岁丧母,为了说明母爱难忘,于是借老妪之口追叙出一些琐事,再现了“以指扣门扉”,问饥问寒的情景,而老妪“语未毕,余泣,妪亦泣”的细节,则真实而自然地反映了作者对慈母的怀念。由于情感渗透在真实的细节中,所以格外委婉动人。作者写祖母则抓住了祖母看望和勉励自己的一个感人场面:祖母所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诙谐,似有轻微的责备,实是对孙儿的疼爱和赞赏。临去,“以手阖门”,自言自语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内心的独白,细致入微地表现出祖母的喜悦和对孙儿的殷切期望,随即“持一象笏至”,激励孙儿奋发努力。这些平常的动作和语言,无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同时也暗含着作者年岁已长而功名未就的愤懑。
写妻子的一段是十多年后补写的,既写了“可喜”,也写了“可悲”。可喜事有二:一是伉俪情深,兴趣爱好相近,常“从予问古事”和“学书”,表明妻子对自己的尊重与理解。二是妻子的小妹问“何谓阁子”,说明妻子回娘家常提及夫家事,还常常把与丈夫朝夕相处的项脊轩挂在口头,从中可见夫妻感情的深厚。这样的亡妻,怎不令人思念。然而写到这里作者却以一个细节的记述来取代直接的抒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是无情之物,但作者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而且在“亭亭如盖”之前加上“今已”二字,突出了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的哀思,言有尽而意无穷,既深沉又含蓄。
“事细而情深”构成了这篇传世名作的独特风格。作者所摄取的材料,不外乎身边琐事或家务细节,都是人们习见习闻,见而不怪的,可是一经作者把它们从深厚的生活土壤中提炼出来,注入自己美好真挚的思想感情,凭借着深厚的艺术修养,就形成了文章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意境,所以尽管题材细小,却能发人之所未见,深深打动读者之心。
字数:5213
注释
[作者及作品简介]
选自《震川文集》,有删节。作者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朝昆山(今江苏省昆山)人,后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安亭江上,讲学二十余年,六十岁始中进士。他是明朝后期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以清新、优美的风格见长,笔调平淡简洁,表观力强,被誉为“明文第一”。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坛有相当的影响。有《震川文集》四十卷传世。
项脊轩,作者的书斋名。作者远祖归隆道(宋朝人),曾居住在太仓县之项脊泾,故作者自号项脊生,书斋项脊轩。轩,有窗之室,这里指小书斋。志,即“记”。
作者:归有光
知识来源: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