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奂山①山市,邑(2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③不—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④饮楼上⑤,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⑥。相顾⑦惊疑,念⑧近中⑨无此禅院⑩。无何(11),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12),始(13)悟(14)为山市。未几(15),高垣(16)睥睨(17),连亘(18六七)里,居然(19)城郭(20)矣。中有楼若(21)者,堂若者,坊(22)若者,历历(23)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24)莽莽然(25),城市依稀(26)而已(27)。既而(28)风定(29)天清,—切乌有(30);惟危(31)楼一座,直接霄汉(32)。楼五架(33),扉(34)皆洞开(35);一行有五点明(36)处,楼外天也。层层(37)指数(38),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39)如星点;又其上(40),则黯然(41)缥缈(42),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43),或凭或立(44),不一状(45),逾时(46),楼渐低(47),可见其顶;又渐如常(48)楼;又渐如高舍,倏忽(49)如拳如豆,遂(50)不可见。又闻有早行(51)者,见山上人烟(52)市肆(53),与世(54)无别(55),故又名(56)“鬼市”云(57)。
[注 释]
①奂(huàn)山:地名,在淄川县(今淄川市)西十五里。②邑:县。③恒:经常。④同人:志同道合的朋友。⑤饮楼上:“饮于楼上”的省略。饮,喝酒。⑥青冥(míng):青天。冥,形容天空高远无穷的样子。⑦顾:看。⑧念:心想。⑨近中:附近。⑩禅院:寺庙。(11)无何:不久、不多会儿。(12)飞甍(méng):飞檐。甍,屋檐。(13)始:才。(14)悟:醒悟。(15)未几:不久。(16)垣(yuán):墙。(17)睥睨(pìnì):女墙,即城墙上呈凹凸状的矮墙。(18)连亘
(gèn):延续不断。亘,连续。(19)居然:竟然。(20)城郭:城市。城,内城。郭,外城。(21)楼若:即“若楼”,宾语前置。(22)坊:街巷。(23)历历:清清楚楚。(24)尘气:尘土。(25)莽莽然:无边无际的样子。(26)依稀:隐隐约约、模糊不清。(27)而已:罢了。(28)既而:一会儿。(29)定:停息。(30)乌有:没有。(31)危:高。(32)霄汉:云霄和天河,借指天空。汉,银河。(33)架:室内两柱之间为一架。(34)扉(fēi):门扇。(35)洞开:大开。(36)明:明亮。(37)层层:一层层地,名词作状语。(38)指数(shǔ):用手指点数。指,名词作状语。(39)裁:通“才”,仅仅。(40)又其上:“又数其上”的省略。又,再。(41)黯(àn)然:昏暗的样子。(42)缥缈(piāo miǎo)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43)屑屑:忙碌的样子。(44)或凭或立:或……或……,有的……,有的……。凭,靠着。(45)状:形状,姿态。(46)逾时:过了一会儿。逾,过。(47)低:降低,形容词用如动词。(48)常:一般的、平常的。(49)倏(shū)忽:突然。(50)遂:终于。(51)早行:起早赶路。(52)人烟:借指人家、住户。(53)市肆:集市和店铺(54)世:人间。(55)别:差别。(56)名:命名。名词用如动词。(57)云:语气助词,用在叙述句末,不译。
[译 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大景观之一。但好几年也难得见到一次。孙禹年公子和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座孤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互相看着,惊疑不定,心想附近并没有佛寺呀。不久,看见几十座宫殿,碧绿的瓦、屋脊高高翘起,这才醒悟是山市了。 不久,又出现高高的城墙,上面是如齿状的矮墙,连绵不断有六七里长,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巷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多得)用亿万来计算。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无边无际,城市的景象又变得模糊不清了。一会儿,风停了,天空清澈,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直插高空。楼有五间房的宽度,门窗都敞开着,(每行窗户)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大家)一层层地用手指点着数,楼层越高,光亮就越少;数到第八层,只有像星光般的亮度;再往它的上面数,就更加暗淡若有若无,不能数出它有多少层了。楼上的人来来往往、忙忙碌碌,有的靠着栏杆,有的站着,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下降,只能看见它的顶部;又渐渐变得像一般的楼;再渐渐变成高高的房屋,突然变得像拳头像豆粒般大小,接着就看不见了。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跟世间没什么差别,所以人们叫它“鬼市”。
[鉴 赏]
作者描写山市景物幻起幻灭的变化,使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历历在目。开篇指出奂山山市虽然是淄川的一景,却很难见到,以突出山市的神秘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接着写有人偶然见到的山市奇观:突然出现的入云孤塔,接着是大殿城郭,然后是直插云霄的高楼及其洞开的门窗、熙熙攘攘的人群,最后写楼由高到低的逐渐淡出。作者牢牢扣住“变幻”这一山景的最大特色,由晴及阴、由阴及晴、由下而上、由上而下、由整体到局部,全方位描绘了山市从忽现到消失的全过程及其虚幻奇丽的景象。为了表现变化的迅忽,大量使用了相当于“一会儿”的近义词:“忽”、“无何”、“既而”、“未几”、“倏忽”等。为了强调山市景物亦真亦幻,作者在描摹中采用了许多比拟性的语句,如“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给人以如幻如梦的审美感受。
字数:2258
注释
[作者及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卷六。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zī)川(今山东淄博市)人,清初著名文学家。他的诗词文赋和戏剧收在《蒲松龄集》里。他的代表作是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聊斋”是作者书房的名字,“志异”即,记述奇闻怪事。作者在广泛搜集民间故事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想象,虚构人鬼狐仙相杂的故事,揭露贪官污吏、地方豪绅,抨击封建科举制度,歌颂纯真的爱情.他所写的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笔下的花妖狐魅,既带有各自的生物习性,又具有鲜明的人物个性。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生动形象,清丽隽(juàn)永。许多优秀作品堪称我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
山市,即与海市蜃楼相似的山中蜃景。
作者:蒲松龄
知识来源: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