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进曹营

徐庶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本是刘备的谋士,后曹操设计,使他归附了曹营。但他从此对政事一言不发,不为曹操出谋划策。比喻沉默不语。典出《三国演义》。

徐庶,字元直,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本名福。少时好学剑,因替人报仇,惹上人命,被救后改名换姓,遍访儒家学舍,终成奇才。

他先为刘备的军师,大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后,曹操慕他才智,认为他在敌营只会对己不利,想尽办法要拉拢徐庶。知道徐庶自幼丧父,老母在许昌家中,无人侍养,曹操便叫人掳来徐母,逼她写信劝徐庶回许昌辅佐曹操。徐母不肯,赞刘备汉家英豪,骂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要叫我儿背明投暗,绝无此理!”曹操不肯罢休,又使一计。他软禁徐母,模仿徐母的字,假借其名,写信要徐庶弃刘奔曹。徐庶为人至孝,无奈辞别刘备投曹。徐母见到儿子,拍案大怒骂道:“仅凭一纸伪书,不察详细,便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是愚夫!我有何面目与你相见呀!”骂罢入内室,上吊身死。

徐庶悲愤万分,懊悔至极!他深感刘备知遇之恩,誓对曹操终身不献一谋。也就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进曹营”,比喻不讲话或不爱讲话,也指对人有意见或对问题有不同看法,闷在心里不讲出来。因此这个熟语也演变成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