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与成语典故

一、历史人物与成语典故

指鹿为马(赵高 )纸上谈兵(赵括 ) 四面楚歌(项羽)

这些查字典就行了

二、下列成语 典故都跟历史或古代传说故事有关,请写出与之有关的历史人物。

(1) 卧薪尝胆(勾践) (2)四面楚歌(项羽)

(3) 完璧归赵(蔺相如) (4)指鹿为马(赵高)

三、关于爱好和平的成语名言人物典故?

文成公主 昭君出塞 愚公移山 精卫填海

爱好和平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昭君出塞等和亲政策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征伐不休,流血千里.此时,伟大思想家围墙墨子提出“兼爱”“菲攻”,主张停止战争,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他在《非攻》中写道,每一次战争,杀人多则上万,少则上千,军队攻池掠地,掳掠百姓,“芟刈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以湮其沟池,攘杀其牲辁,燔溃其祖庙,颈杀其万民,覆其老弱,迁其重器……”百姓在战争中朝不保夕,流离失所.他希望天下人能够相爱,从而走上和平的道路.为了阻止战争,维护和平,墨子和他的弟子们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他们的崇高人格为所爱好和平的人所景仰.

勤劳勇敢

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的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理论家.

愚公移山故事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都要绕远路.于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两座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土山都削不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加高度,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