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地区是夏商周三代建都之地,号称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故被称为“天下之中”。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撞击出灿烂的火花。河洛文化是当时最先进文化的代表。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形成以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相继以洛阳为国都;隋、唐以洛阳为东都,对世界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洛阳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一、洛阳地区的史前文化与登封王城岗古城
洛阳地区是古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1921年,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又称为彩陶文化。仰韶文化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以洛阳、宝鸡为中心,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当前在中国已发现2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
仰韶文化遗址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最厚达4米。1994年在仰韶村附近的班村,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数十斤5000年前的小米,说明中国农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洛阳地区发现有陕县庙底沟文化、三里桥、七里铺、王湾遗址、临汝煤山文化等,有非常厚的文化层,直至龙山文化时期。
临汝煤山二期文化的遗址灰坑H28、H40内发现有炼铜用的坩埚残片,内壁保留着一层层的铜液,将中原地区冶铸铜器的年代从二里头三期提到煤山二期,提早一二百年。
登封王城岗古城址是公元前2469年~公元前1543年的遗存,时代相当于夏代初期。王城岗古城址由一大一小两个并列的古城。西城是一个小城,约一万平方米左右。大城,即东城,面积34.8万平方米左右。城外有护城壕,向南拟通向颍河。 古城址还有一些房基的遗存,王城岗古城址是迄今为止河南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晚期城址。
王城岗古城址内共发掘出13个奠基坑,奠基坑中能够确定的完整人骨架有17具,其中每个奠基坑内填埋完整人骨架的数量,多者7具,少者只有1具;还有殉人、殉兽的奠基坑。奠基坑的出现,表明阶级对抗已经越加尖锐。
古城址内共清理出300多个灰坑,出土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登封王城岗四期H617内出土青铜容器铜的腹与袋状足的部分残片1件,经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室检验,是锡铜青铜铸件。
一件陶鼎片内出土有约半斤左右的粟粒 (标本WTl94H485:11)。颗粒形状为圆形体,已经碳化,呈黑色。每颗栗粒直径0.1厘米。
标本WTl95H473:3,系杯的残底部,泥质黑陶,残高1.15、底径12、壁厚0.2厘米底外部有烧前刻划上的一个文字“ ”,隶定为“共”字。
王城岗古城址出土有青铜器、文字、奠基坑、大量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表明王城岗时期已进入铜石并用的时代。其实在王城岗文化之前,我国已经发现大量的铜器、铜范、铸铜作坊等遗存。早期国家在黄河流域已经产生形成了。
二、二里头文化古城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南,北临洛河,是一处文化堆积很厚的都邑遗址。遗址面积约3平方公里。二里头文化遗址经C14测定:早期为公元前2010±145年和公元前1920±115年,第4期的年代为1625±130年。迄今已探明宫殿数十处,目前已经发掘最大的两座宫殿建筑基址;另外还有作坊遗址、一般居住址、陶窑、窖穴、墓葬等。
遗址中一号宫殿基址是一大型的夯土台基,高出地面约80厘米,整体略呈正方形,东西长107米,南北宽近100米,总面积约1万多平方米。
二号宫殿基址在一号宫殿基址西南150米左右,面积不足一号宫殿的一半,在宫殿的四周有一圈围墙。这是包括廊庑、大门、中心殿堂、大墓的一组建筑。二号宫殿基址有一个南北长56.5、东西宽45米的庭院,下埋有陶排水管道。
二号宫殿遗址北部的大墓,规模与殷墟妇好墓相当,这是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大墓。二号宫殿遗址可能属宗庙之类的建筑。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灰坑中出土大量的陶器、铜器、骨器、石器、乐器、玉器等。
曹定云先生对二里头陶器文字与甲骨文、金文相对照,进行临摹和释读。笔者认为,曹定云先生对二里头陶文释读有一定的道理。
曹定云先生认为这些都应是文字: ,当是数字无疑。
如前所述,河洛地区文化遗址出土的骨器、陶器上有刻划的类似文字一样的远古符号。《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的出现,被认为中国文字的肇始,也就是中国文明的开端。河洛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核心的作用。
偃师二里头文化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二里头文化有人认为是夏文化,有人认为是商文化。
1959年,徐旭生先生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他在《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中在谈到“二里头遗址”时,认为这一遗址的遗物“大约属于商代早期”,又说:“我们看到此遗址颇广大,但未追求四至,如果乡人所说不虚,那在当时确实为一大都会,为商汤都城的可能性很不小”。徐旭生先生认为可能是商汤都邑(商代早期都城)。
之后,夏鼐先生认为,二里头遗址可能为商灭夏后第一个帝王成汤的都城西亳。由此,60~70年代的主流观点认为二里头“前夏后商说”(二、三期之间分界),“主体商都说”(一、二期之间分界)。夏鼐先生关于“夏文化“概念的界定,决定了此后夏文化讨论的路向与结局。
1977年,登封告成现场会,邹衡先生在会上提出新说,认为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而郑州商城是“亳都”,引发了学术界关于夏商分界的大讨论,80年代至90年代的争论基本围绕着“郑亳说”和“西亳说”展开。至90年代,“二里头夏都说”逐渐成为主流观点。“二里头主体夏都说”(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之间分界,或二里头文化四期前、后段之间分界)或指认郑州商城为亳都,或指认偃师商城为亳都,都可纳入“二里头夏都说”的范畴。
今许宏先生又提出《关于二里头为早商都邑的假说》(《南方文物》2015年3期),在文物报上反响也很大,目前在学界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山西陶寺遗址的发现,又引起学术界的讨论。
三、位于“天下之中”的河洛文化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之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唐人指的唐尧,殷人指的是殷商王朝,周人指的是西周部族。也就是说自尧、中经夏、商直至西周所建的都城和政治文化的中心皆在河东、河内、河南,即三河地区。三河地区,就是“天下之中”。
先秦时期,河洛地区是“天下之中”,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文会萃之地,是最繁荣的地区。春秋时期,洛阳地区集中着东周王室及其分封的一些诸侯国,是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及位于“天下之中”的诸侯国的文化。
洛阳地区是夏商周三代王都之地。夏王朝在这里定都600余年,商王朝在这里定都500余年,周王朝在这里定都800余年。三代在这里建都共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相继以洛阳为国都。唐朝以洛阳为东都。唐高宗与武则天皆居在洛阳,改东都为神都,直至武则天女皇病死,这个时期是洛阳最繁荣的时期。自东汉至唐朝,洛阳基本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佛学虽然是由印度传入我国,洛阳白马寺是我国佛教的祖廷。佛教是从洛阳传向全国的。
如日本京都最初设计是模仿中国隋唐时期的长安和洛阳,长方形的城市,以朱雀路为轴,分为东西二京,东京模仿洛阳城,西京模仿长安城。在传统区域上仍以洛中、洛西、洛北、洛东、洛南来划分。
在京都清水寺,我看到一块竖着的石碑,上写着“洛阳十三番朝仓堂”。我想,这座石碑上写“洛阳”二字,以“洛阳”命名,当与洛阳有关;“番”是区的意思。
北宋神宗时期,一些反对变法的官员,如司马光、程颢、程颐、周敦颐、邵雍等相继聚集在洛阳,潜心向学,开启了宋明理学的新领域,称为“洛学”。“洛学”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洛阳地区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都城所在地。自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唐、宋皆建都在河洛地区。这一现象表明河洛文化的正统性,也表明洛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洛阳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