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该怎样破除这种理性的局限、智力的边界呢?其实《西游记》这部书,以及禅宗、内丹术都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了,那就是第五十二回的题目:如来暗示主人公。找到主人公,找到本来自我。智力的边界就破掉了,这和前面所说的“六贼无踪”、“好向丹台赏明月”,其实都是一个道理。
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玄,其实很简单:人类学会了使用智力,使用理性,使用工具,但是理性和工具也使我们和自然界对立了起来。理性(或法宝),只能对对方应用,而不能应用于自己。就像手电筒不能照亮自己一样。禅宗所努力的,就是努力认清自己,照亮自己,使用一系列违背逻辑、违背理性的方式,走出这一盲区和陷阱。
其实八这段的时候,小编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森森的无力感!尤其是书面文字的无力感,比起《西游记》来,我们今天的语言差得远啊差得远!哪位想进一步八的来找小编,小编给你画个圆圈!
每一个法宝,都是古人的一个问题
我们今天研制汽车、研制飞机、研制计算机,其实本质上,都是被问题驱动的:我们人类能这样做吗?能那样做吗?能在地上快速移动吗?汽车就出现了。能在天上飞翔吗?飞机就出现了。其实古人也一样,古人虽然没有先进的技术,却能提出这些问题。他们研制不出工具,却可以把这些问题转化为神话故事中的法宝。我们不妨把法宝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工具,为了解决人类的问题。神仙们倾尽全力,研制这些工具,使它们威力越来越大。
铁扇公主问:我们人类能利用风能吗?于是她就开发出一把扇子工具来。
灵吉菩萨问:我们人类能止住台风吗?于是他就开发出一颗定风珠工具来。
太乙真人问:我们人类能瞬间移动几千里吗?于是他就开发出一对风火轮工具来。
赤精子问:我们人类可以通过光致人死命吗?于是他就开发出一面阴阳镜工具来。
太上老君问:你们天天嚷着利用光能,利用风能,利用这个那个能开发工具,但这些工具能使人类认识自己吗?于是他就开发出一个金刚圈来。
所以,法宝是针对外界设的问,而金刚圈是针对法宝设的问。金刚圈本身并不能喷火喷风,并不能瞬间位移。但一切法宝面对金刚圈,就必须回答金刚圈提出的问题。回答不出,那就被套走。
金刚圈与青牛
所以《西游记》的高明之处,就是它特别善于使用意象。它为什么安排一头青牛来玩这个金刚圈呢?禅宗的这个金刚圈,和牛难道有关系吗?
答案也是有关系的,例如《如静禅师语录》:
秉拂。上堂。铁酸馅、金刚圈,塞断咽喉,拽脱鼻孔。天童立地有分,衲僧乞命无门。且道,如何堪与瞿昙作子孙。
请首座上堂。拔断毒蛇尾巴,穿住黑牛鼻孔。虚空背上牵来,大地六番震动。
所谓“拽脱鼻孔”,肯定指的牛说的,不是指人说的。如净禅师,生于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也就是说,宋代的时候,禅宗就已经兴起这种牛戴金刚圈的比喻了。
牛,在禅宗中是有特殊的用意的,禅宗借牛来比喻心性,牧牛如牧心,降伏了牛,就是找回久已迷失的自我本性。青牛逃脱了,“拽脱鼻孔”,其实就是暗喻心性逃脱了。不但逃脱了,还拿着智力的局限性来挑战修行人。这时除了寻得“主人公”之外,别无他法!
《西游记》编这一段故事,是极高明的。他选来选去,选了太上老君的牛作为心性逃脱的象征。正好老子的这头牛,很喜欢戴圈。下图是佳县明代壁画老子八十一化图,这头牛就戴了一个圈。这就是给牛戴的鼻环。原著也说了:“老君将金钢琢吹口仙气,穿了那怪的鼻子,解下勒袍带,系于琢上,牵在手中。至今留下个拴牛鼻的拘儿,又名宾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