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弟子舍利弗尊者的资料介绍

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中的其中一个,在智慧上排名第一。他的母亲是摩伽陀国王舍城婆罗门论师的女儿,她生下来的时候眼睛很像舍利鸟的眼睛,所以她的儿子也叫做舍利子。

舍利弗雕像

舍利弗雕像

舍利弗尊者8岁的时候就能够读懂所有的书,非常聪明伶俐。有一天摩揭陀国摆了宴会招待国王的太子,大臣们都在饮酒看舞,谈天说地。当时的宴会跟现在的一样,身份地位决定了坐席的位置,不可越界。而只有8岁的舍利弗坐在了论师的位置,很多人觉得这个小孩子无法无天没有教养。所以就叫一些年纪差不多的弟子跟他谈论,但是大家都发现舍利弗对答如流、智商奇高,不仅臣子喜欢、国王也非常喜欢他。

舍利弗12岁的时候离家去跟老师学习真理。先跟删阇耶学习,但是不久就学完了,就要去寻找新的老师。但是有一个同学说,不如他们两个搞一个学团,自己招学生、自己教。一拍即合。那时的他们很骄傲,以为自己是最聪明的人,他们只配做别人的老师而不是学生。后来才发现自己太自大,好在他们最后也遇到了真正的老师。后来舍利弗进入了佛陀,因为他在所有弟子中智慧最高,能力最大,因此被排在智慧第一。但是他非常尊重佛陀,不再像年轻的时候那么骄傲,从来不会背叛佛陀。

舍利弗快80岁的时候,就在自己家里安居,依旧弘法度生。但是舍利弗尊者有一颗不老的心,还让佛陀允许他到外面游历。而佛陀也非常乐意,马上就同意了,还跟众人表扬了舍利弗这种年老心不老、一辈子为人的精神。

舍利弗的故事

舍利弗素来以智慧闻名,也是佛陀最为看重的弟子。舍利弗年轻时就已经开始了四处游历的生活,直到后来拜在佛陀门下,其修为和思想才不断精进起来。民间流传着许多舍利弗的故事,多具有传奇性色彩。在舍利弗的故事中,有一个故事常常为人们所称道。传说,舍利弗为菩萨的慈悲之心所感动,一心想向菩萨学习无私的助人精神,以期普渡世人。有一个神仙得知了他的宏愿,就趁机下凡前去试探他。

舍利弗像

舍利弗像

神仙化身成为母求药的孝子,其药引是修行者的眼睛,得不到药引母亲就无法得救。舍利弗毅然挖出了左眼送给他,但孝子却在其挖出左眼后说自己需要的是右眼。为了实现自己的宏愿,舍利弗只能再将右眼挖出,失去了光明的舍利弗却并没有得到孝子的感激——孝子故作嫌弃,认为真正修行者的眼珠不会有异味,最后将眼珠踩在脚底。

故事发展到这里,舍利弗深感普渡众生之难,在决定放弃自己的宏愿时,神仙变回了原来的样子,并称赞了舍利弗的慈悲心肠,还回了舍利弗的双眼。在这之后,舍利弗依旧坚持菩萨之道。舍利弗的故事体现了其奉献精神和坚持之心,即便遇到了挫折,也还是能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行。他所传扬的大善之德为后世的修行者树立了精神榜样,并言传身教地实践自己的大善之道,无愧于其在佛学上的修行和智慧的美名。

舍利弗的功德

佛陀释迦牟尼是后代人广为尊崇的尊者,是佛家的创始人,一世积下了许多功德,可谓是功德无量。众所周知,佛陀有十大弟子,而其中智慧第一的,则是舍利弗。舍利弗之所以能被称为智慧第一,自然是因为他所行下的功德。那么,舍利弗的功德有哪些呢?

舍利弗雕像

舍利弗雕像

有一次,有一位提婆达多心生异心,想带着五百位比丘另立僧团。这对于已经皈依佛门的舍利弗来说,有人的离去是他所不能接受的。在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舍利弗便立刻去劝导他们,既然皈依了佛门,在佛门中保持一定的团结是很重要的,慢慢引导他们思考到自己犯下的这个错误。最终,打算离去的僧团在舍利弗的劝导下意识到了自己犯下的错误,重新皈依到了释迦摩尼的门下。由此可见,舍利弗的功德在于维持了一个团体的团结,阻止了因为人心不齐导致的分裂。

还有一次,舍利弗遭到了一个比丘的诽谤。在处理这件事上,舍利弗向佛陀阐明了一段话,大致是自己愿意承载外部世界对自己进行的攻击,因为这是一种境界,不论是好是坏,都愿意承载,而且大度地接受了那个诽谤他的比丘的忏悔,用包容的心去感化施下恶意的人。这是舍利弗的功德所在,包容,大度,不随意揣度他人。

舍利弗作为一名尊者,之所以能在世上受到后人尊崇,定是因为他所积下的无数功德。也可以说,是他的功德无量使他成为了智慧第一的弟子。


舍利弗什么果位

印度作为佛教起源地,佛教一度盛行,所以出现了佛陀这样的大道之人。佛陀有十个才华出众的弟子,每一个弟子的特点不一,而舍利弗则以智慧著称,据说其智慧与道义修行能力仅仅次于其师。佛教一般以果位来描述修行者在修佛过程中达到的境界,那么聪慧的舍利弗什么果位呢?

舍利弗(右)雕像

舍利弗(右)雕像

舍利弗出生在南印度的一个小村庄里,成长在一个信奉婆罗门教的家庭。年轻的舍利弗就已出门远游,在行走的路上寻求真理。最终他遇到了佛陀,为佛陀的思想所折服,并皈依在其门下。向佛之人都必须要努力修行,直到因缘成熟时才可以觉悟证果。佛教的觉悟证果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小乘的果位,而另一种则是大乘所谓的佛果。小乘修行主要是修行自身以达到从俗世凡尘中解脱出来的目的。小乘的四种果位又被称为声闻四果,按等级可划分为: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以及最高层的阿罗汉果。

作为佛陀的首座弟子,舍利弗什么果位呢?舍利弗的一生都在努力修行,他用自己的智慧之光修行自身,并努力向大众传道解惑,得到了其师佛陀的赞扬和同门的认可。在经历了八十多年的艰苦修行后,舍利弗终于修得阿罗汉果。在佛陀宣布自己要涅槃时,舍利弗难忍分离,主动向佛陀请求涅槃。最后,成功涅槃。虽然佛教以果位的高低来鉴别修佛的境界,但是不论舍利弗什么果位,其精神都永远地留在了其师、其同门的心中,他宣扬的道义也将一直延续下去。

舍利弗行菩萨道

‍‍

关于舍利弗行菩萨道,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据说,在经历六十小劫之前的时候,舍利弗行菩萨道。他毫不吝啬的自愿把自己家里的屋子、田地和其他的财产都施舍给穷人,甚至连自己的授之于父母的身体也愿意施舍给别人。

舍利弗画像

舍利弗画像

有一天,一个陌生的男子对舍利弗说:“我的妈妈得了没法治的病,非常非常严重。医生说只有一个办法能够治好她,就是需要一个修炼很高的人捐出自己的眼睛作为药引子。”舍利弗听完之后想都没想就挖出了自己左边的眼睛。不巧,男子没说清楚要的是右眼。

于是舍利弗又爽快的挖出了自己的右眼。男子接过来用鼻子闻了一下,说:“你的眼睛怎么那么臭那么难闻?你到底修炼的是什么道?”之后嫌弃的把眼睛丢在地上,用脚用力踩,一副很嫌弃的样子,并且不回头的走了。舍利弗听完男子的话,又看这男子对他的眼球那么不待见的踩,望着他的背影叹息:“这年头,做好人难,做菩萨更难,还是做一个普通人算了。”

这时候有人跟舍利弗说:“别灰心,那个人其实是来考验你的,看你行菩萨道的坚决到底是不是够坚定。”除此之外,这个好心人还提醒他不要灰心泄气,应该更加上进,继续坚持求佛。

听完之后,舍利弗行菩萨道的决心更加坚定了。因此,很多佛经当中,基本都是用舍利弗为机众,比如《阿弥陀经》《般若经》《法华经譬喻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