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的由来

敦煌莫高窟是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的一处石窟艺术宝库,其由来可追溯到公元366年前后。莫高窟的创造和发展,主要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繁荣有关。公元4世纪中叶,敦煌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吸引了来自中亚、西域和中原地区的人们。佛教在这一时期进入中国,也随着丝绸之路传入敦煌。由于地处偏远,敦煌成为佛教文化在中国的重要传播中心之一。莫高窟最早是由一位名叫妙法融的僧人开始开凿的,他和一些信徒在敦煌的千佛山创造了一些简陋的石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僧人和艺术家来到莫高窟,逐渐形成了庞大的石窟艺术群。这些石窟以雕刻和壁画为主要形式,展示了佛教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事件以及社会生活的场景。莫高窟的兴盛与衰落与历史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密切相关。随着唐朝的衰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敦煌逐渐沦为边疆地区,莫高窟的建设逐渐停滞。到了10世纪,莫高窟已经不再是重要的佛教活动中心,渐渐被人遗忘。直到20世纪初,一位名叫王圣谟的敦煌学者重新发现了这一宝库,并开始进行保护和研究工作。

敦煌莫高窟英文介绍如下:

The Mogao Grottoes of Dunhuang。

双语例句

A?Semiotic?Analysis?of?The?Thousand-Buddha?Images?At?Mogao?Grottoes?of?Dunhuang.

敦煌千佛图像的符号学分析。

The?White-clothes?Buddha?in?Mogao?Grottoes?of?Dunhuang .

关于敦煌莫高窟的白衣佛。

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敦煌。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

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处所。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 洞窟分南北两区:南区492个洞窟是莫高窟礼佛活动的场所,北区243个洞窟主要是僧人和工匠的居住地,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