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有哪些野生兽类动物

海南野生兽类动物主要有:

1、坡鹿是印度泽鹿的同属,外形与梅花鹿相似,但体形较小,花斑较少。毛被黄棕、红棕或棕褐色,背中线黑褐色。背脊两侧各有一列白色斑点。坡鹿喜食青草和嫩树枝叶,为食草性动物。栖息在丘陵草坡地带,分布于东南亚及中国的海南岛,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海南黑冠长臂猿为中型猿类,体矫健,体重7到10千克,体长40到50厘米,可以在树上使用灵活的长臂跳跃攀爬。主要食用果子,偶尔也食用一些树叶和小动物,是中国海南岛的特产。

3、猕猴是典型的猕猴属动物,主要特征是尾短,具颊囊。以树叶、嫩枝、野菜等为食,也吃小鸟、鸟蛋、各种昆虫,捕食其它小动物。分布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和中国南部的广大地区。

全球最濒危灵长类动物为

海南岛是一个美丽富饶,历史悠久的海岛,拥有种类众多的珍贵、稀有甚至濒危的动植物。如:终生生活在树上的海南长臂猿、灵巧美丽的海南坡鹿;动静适宜的鹦哥岭树蛙;体型娇小、羽毛漂亮的海南柳莺;还有极具科研价值的海南蛇蜥,它四肢退化,通身细长,体表被光滑的角质鳞片?这些都是大自然馈赠给海南岛热带雨林的精灵。

海南黑冠长臂猿(学名:Nomascus hainanus),为中型猿类,体矫健,体重7-10千克,体长40-50厘米,前肢明显长于后肢,无尾。毛被短而蓬松。胸腹部浅灰**,常染有黑褐色。

生活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群中,由一头雄兽、一头雌兽和一至三头幼兽组成。领地由它们的叫声来标志。可以在树上使用灵活的长臂跳跃攀爬。主要吃果子,偶尔也吃一些树叶和小动物。是中国海南岛的特产。

鹦哥岭树蛙,是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的新种。

该蛙生活于海拔1000~1300 m的原始热带雨林山区。3~5月成蛙栖息在森林茂密的一个积水盆地的流溪旁,隐蔽在高30 cm以上的棕阔树和灌木枝叶上,此期间雨量充佩,该盆地潮湿,3月白天气温20~24℃,夜间14~16℃。白天该蛙背面暗绿色,夜间变成浅绿色。

海南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hainanus):体长体长10-11厘米,是一种体型略小的极黄的柳莺。上体绿色,下背黄绿,下体鲜黄,眉纹及顶纹**。通常可见两道翼斑。下嘴粉红。外侧及倒数第二枚尾羽具大片白色以及浅色的侧冠纹有别于相似的白斑尾柳莺、黑眉柳莺和山柳莺。虹膜褐色;上嘴褐色,下嘴粉红;脚橙褐色。

主要栖息于海南岛亚热带山地次生林中,尤以低山林缘、路边次生林,成熟的热带森林边缘较常见。常单独或成对,也集30只左右的小群觅食活动。有时也和其他莺类混群。繁殖期间雄鸟鸣声高而短促,而富有变化。以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主要分布于中国海南岛等地,是海南岛的特有种。

全球最濒危灵长类动物为海南黑冠长臂猿。

1995年的第二届中国灵长类学术会议将海南黑冠长臂猿列为高度濒危保护动物。

1998年版的《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指出:黑长臂猿的海南亚种是中国所有灵长目动物中面临灭绝危险最大的一种。

1999年,中国灵长类专家组起草的中国灵长类保护行动纲领中,将海南黑冠长臂猿列为中国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首。

扩展资料:

海南黑冠长臂猿落到濒临灭绝的边缘的原因:

海南黑冠长臂猿对生存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只有在原始的季雨林中才能生存,在林种单一的人工林、砍伐过的次生林里,海南黑冠长臂猿都不能生存。

海南黑冠长臂猿习惯在高15米以上、胸径20厘米以上的树上活动。它们喜欢的原始热带雨林有五六层,食物来源丰富,在择伐过的林子里,长臂猿面临的是食物短缺。海南黑冠长臂猿主要吃植物的果实,包括肖蒲桃、猕猴桃或者鸭脚木和海南冬青的叶子,如果提供足够的食物,也许它们能在次生林里生存,但在人工林中绝不可能。

百度百科-海南黑冠长臂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