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所盛产的名石

中国名石及常见石种概述

石从山中来,石从水中出。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构造复杂多样,观赏石资源丰富多彩。祖国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海,无处不有石头。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和石头结下不解之缘。古

人有古人玩的石头,今人有今人玩的石头。宋杜绾一部《云林石谱》,以一己之见识,洋洋大观罗列了116种。今人玩的石头有多少?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多着呢!由于时空阻隔,信息

不畅,许多石头已无所知,更无所见。有的石头至今还被公认为名石。可知这些石头的分量!

所谓名石,有其时间性和地域性。彼时是名石,此时可能不是,彼时不是名石,此时可能是;彼地认为是名石,此地可能认为不值,反之也然。再加上文化、风俗、民情等其他因

素,那就更难说了,甲说,灵璧奇石甲天下,乙说,柳州奇石甲天下,丙说,潮州蜡石甲天下。那就要看认同的多寡。现在赏石界认同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为中国四大名石,恐怕这是最有生命力的四种观赏石了。有一本石谱提出自古至今被认可的中国十大名石,即在四大名石基础上,加上石钟山石(江西)、道州石(湖南)、青州石(山东)、林虑石(河南)、开化石和常山石(浙江)。并预测现代新的名石可能是湖南桃花石、新疆羊肝血石、湖北百鹤石、湖南菊花石、广东广绿石、贵州紫袍玉带石、雄精石、朱砂石、四川青金石和山东崂山绿石。共计十种名石。

笔者是门外汉,不敢妄言什么是名石,只对各地石种做点概述。下面从四个“面”两条“线”若干“点”概述如下。四个面是中国的四个角:西南、东南、西北、东北。两条线是长江和黄河流域。若干点分布其中。

西南面以广西为重点,包括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多奇山秀水,观赏石资源十分丰富,广泛分布于八桂城乡各地,可说是有山有水必有石。柳州、桂林、南宁,都有活跃的奇石文化氛围和奇石市场,而且三地都有自己本土的石种。尤以柳州的石种最多,产量最大,且形质色纹四大观赏要素特别鲜明。广西奇石有墨石类、彩霞石类、钟乳石类、太湖石类、风化石类、千层石类、卵石类、化石类、英石类、蜡石类,共约五六十种。其中,以钟乳石、墨石、大化石、彩陶石、来宾石、草花石、彩霞石、高品位的卵石较为有名。柳州已举办过“中国第二届赏石展”(1994年),举办过“国际奇石节”。“柳州奇石甲天下”之说,已渐为人们认同。柳州是全国五大奇石市场之一。

云南大理的点苍石早就是名石,民间开采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除了石画外,还有天然形态的观赏石。云南还有绥江县的金沙江卵石,色彩特别丰富;玉龙山石,石灰岩石(类英

石),石态很美,笔者在潮州奇石市场见过这种石。

贵州较有名的观赏石有贵州青石、盘江奇石、紫袍玉带石。盘江奇石有玲珑类、象形类、怪异类、山峦类、条状类。以玲珑类、怪异类为特色。紫袍玉带石产于贵州东北梵净山区,

雪青紫色,中有白玉纹理,有悦目的丝绢光泽,格调高古独特。有人预测为未来名石。贵州青石在“中国第四届赏石展”(1 9 9 9年,山东淄博市)上以“别具风采”得到好评。贵州的各类

化石也很有名。如贵州龙化石、海百会化石、珊瑚化石、树化石等。

广东较有名的观赏石有古今名石英德石,黄蜡石,阳春的孔雀石和广宁玉石。

东南面以江苏为重点,包括安徽、浙江、福建。

江苏有几大名石。太湖石、昆石、雨花石合称江苏三大名石。太湖石、昆石与安徽灵璧石、广东英石合称中国四大名石,都入载《云林石谱》,享誉古今中外。吕梁石、竹叶石是徐州的名石。徐州还拥有灵璧石的“半璧江山”,灵璧县与徐州相邻,古时属徐州,现在还有半截山脉属徐州。徐州拥有的灵璧石不少于灵璧县。南京的栖霞石在“中国第四届赏石展”上以“意境深邃”受到好评。徐州举办过“中国第三届赏石展”(1996年)。南京是全国五大奇石市场之一。

安徽省的灵璧石被誉为“天下第一石”,除灵璧石外,安徽还有一些较知名的石。如无为军石(巢湖石、太湖石类),因被宋代米芾称为石兄,具衣冠而拜,并传颂古今。还有巢湖散兵石、淮南龟纹石、宣州雪石等多种石种。

浙江历史上以产昌化石出名。观赏石也有入载《云林石谱》的。前文提到十大名石中的两种就是浙江衢州所产的开化石和常山石。

福建较为有名的观赏石是九龙璧石。

东北面以山东为重点,包括河北、北京和东北三省。

山东省也是一个奇石大省。石种有上百种之多。主要产于沂蒙山区,以山石为主,临朐是一个主产地。还有海石。最有名的有淄博文石、崂山绿石、齐彩石(也叫临朐五彩石)、费

县天景石、临朐红丝石、竹节石和长岛球石。还有杏山石、徐公石、雪浪石、枣花石、紫金石、太湖石、金钱石、龟纹石等。

临朐市是全国五大奇石市场之一。淄博市承办了“中国第四届赏石展”(1 999年)。

我对河北省的奇石了解不多。邯郸市的绿帘石呈绿色半透明或不透明,质坚润,有玻璃光泽。承德市和太行山脉的鸡骨石,石体以刃状的石角和石方格组合而成,千孔百穴,孔

穴穿洞相连,石筋如骨,给人以脱俗之感。

北京的观赏石有京西的轩辕石(也叫北辰石)、菊花石、房山太湖石。颐和园就有一块乾隆皇帝亲自题诗的明代米万钟遗石房山太湖石(因此石太重搬到半路搬不动而被遗弃,乾隆

皇帝用大量人力搬回)。

东北三省的观赏石以玛瑙石、树化石、生物化石较有名。辽宁海硅石第一次登上石坛,在“中国第四届赏石展”上展出。还有岫玉石。

西北面以内蒙古为重点,包括甘肃、青海、新疆。这个区域以产各类型的戈壁石而享誉赏石界。

内蒙古赏石资源丰富。据地质学家李海负先生称,已查明的石种就有一百多种。内蒙古戈壁石主要产于内蒙西部阿拉善至巴彦淖尔一带。主要石种有碧玉玛瑙石、葡萄玛瑙石、风

成菊花石、蜂巢石、黄玉髓、千层石、山景石、结核石、蛋白石等。形态奇特,色彩丰富,质地优良。

新疆、青海、甘肃也有类似石种,只是品类、数量、质地不及内蒙古。

内蒙古的巴林彩石也是名品。

说完四“面”,再说两“线”。长江流域以湖北为重点,黄河流域以河南为重点。

长江发源于青海,流经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在上海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青弋江等支流。青海省玉树至湖北省宜昌为上游,水急滩多;宜昌至江西湖口为中游,曲流发达多湖泊;湖口以下为下游,江宽水深。由于历史上多次改道,也造就了安徽、江苏境内的许多湖泊。

长江的上段金沙江,流经西藏、云南、四川。金沙江奇石资源十分丰富,主要为卵石。其造型、图纹、色彩备具特色,特别是色彩,往往是一石多色。只因交通不便,虽然当地爱石者藏石颇丰,但还可说是处于深闺无人识。

四川境内的支流雅菪江、岷江、沱江、嘉陵江都有石产出。重庆涪陵的松林石,古已有名,因石面呈现似松树林那样密密匝匝、莽莽苍苍的松树林,故名。泸州石也很有名。

湖北宜昌市是长江三峡的门户,宜昌的三峡奇石,早已闻名于世,入载《云林石谱》。湖北境内800里长的清江,在宜都的陆城镇流入长江,奇石资源十分丰富。据说有近百种之多。最出名的有菊花石、百鹤石和云锦石。百鹤石石体呈层状,由霞红、果绿、奶白三色交错相映,质地细润,是含海百合茎、珊瑚虫等化石的生物灰岩。湖北还产著名的孔雀石、绿松石。湖北也是奇石大省。

宜昌承办过“中国第一届赏石展”(1992年)。武汉是全国五大奇石市场之一。

湖南观赏石以浏阳菊花石最为有名。历史名石道州石,入载《云林石谱》。湖南常德的武陵奇石首次参加“中国第四届赏石展”(1999年)以“造型别致”受到好评。未阳水冲彩硅石一被发现就受到台湾赏石界青睐。湘南各县近年发现质量上乘的黄蜡石。

江西鄱阳湖畔的石钟山石,是历史名石,入载《云林石谱》。还有袁州石、江州石、太原石、赣江石。

江苏的太湖石、雨花石等,也是长江的造就。

黄河也是发源于青海,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在山东北部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其流域面积7 5.2 4万平方公里。有洮河、湟水、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等支流。

黄河的源头——青海境内有奇石称河源石,其中最具特色的为鼓钉石(也称星辰石)、乌金石。甘肃兰州黄河石、河南河洛石,均入载《云林石谱》,皆为古今名石。甘肃境内还有

洮河石、庞公石、祁连石、戈壁石。河南洛阳地区也有两种出名的观赏石。一种是牡丹石,其底色或黑灰或墨绿,花为白色,重瓣,花朵自然分布,姿态各异。一种是梅花石,其底色

或油黑或墨绿或褐红,问映圈圈点点的蓝、红、青、白、黄、绿等色,连枝梅花,细密高雅。

宁夏、内蒙古也有黄河石产生。陕西有汉江石、泾渭石。

北京的奇峰名石

北海最早系在京城内永定河古河道修建“白龙潭”的基础上开凿而成,是当时皇宫内庭园的一部分。

金灭辽后,金代大定三年至十九年(1163~1179年),在辽代旧宫的基础上建造“太宁宫”。为建御园从河南汴梁(今河南开封)艮岳园中拆运大量独峰石和假山堆石至京城,供北海琼华岛所用。如今存留在北海公园内的艮岳石、拆粮石等就是当年从艮岳园中拆运来的。

元建都后,先后三次对琼华岛进行扩建,并将琼华岛改称“万岁山”。

明朝从南京迁都回北京后,将北海定为御花园,并将北海水域自北向南扩伸,形成北海、中海、南海三海连为一体格局,延续至今。

清朝乾隆时,对此园再度扩建,整个园区格局至此基本定型。1860年,北京西山一带的“三山五园”遭英法联军焚毁后,慈禧太后曾一度将北海作为休养、游览之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对北海公园内财物大肆掠夺后,又将位于北海西南角的万佛楼内数以千计的佛像洗劫一空,纵火将万佛楼焚毁。如今唯一留下来的是位于万佛楼南面一个池塘四角的4块独峰石和池塘中央东、西两侧的两块太湖石。

1925年,北海公园辟为公园对公众开放。园区内湖水面积约39公顷,陆地面积约29公顷。1961年,北海公园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保护单位。1971年2月~1978年2月又一度关闭,1978年3月恢复开放。

据史料记载,北海公园内有十大名石:艮岳石、昆仑石、云起石、七音石、折粮石、一房石、庆余石、云烟石、观音石和假山石和岩洞。因客观原因,本书中只收集到其中4块——艮岳石、昆仑石、云起石和七音石。除此之外,书中还收录其他13块独峰石(包括铁影石)。这17块独峰石中属太湖石类9块、灵璧石6块。在团城庭院内的一块独峰石可能属钙华类。

北京的奇峰名石

北海-1a,b,c,d

此石置放在北海北岸快雪堂南面的庭园中,灰色灰岩,习称:太湖石、“云起石”

北海-1a

北海-1b

石高3.95米、宽3.00米、厚1.30米。基部由小块太湖石填衬。此石与多块太湖石峰组成一座“影壁”,此石峰位于“影壁”的西端。石体上部较宽,下部较窄。正面凹凸不平,小块石体形似朵朵云片,表面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小孔,这块石体东侧为相邻石峰所挡。石体背面不太平整,但较光滑,有缝隙和小孔洞。基部为小块太湖石填衬。石体表面刻有乾隆题写的“云起”。传说此名由来是:乾隆在快雪堂向南观看时,这一石屏风由众多石体表面凹凸形态不一的石体组成,犹似风起云涌之势,而起名“云起”。石体背面刻有乾隆诗一首:“移石动云根,植石看云起;石实云之主,云以石为伴。滃滃蔚蔚出窍间,云固忙矣石乃闲;云以无心为离合,石以无心为出纳。出纳付不知,离合涉有为,因悟贾岛句,不及王维诗。辛丑新正上浣御笔”

北海-1c

北海-1d

北海-2a,b 此石置放在快雪堂南面的庭园中“云起峰”西侧,灰色灰岩,习称:太湖石,拟名“囧石”

石高3.40米、宽1.40米、厚1.20米。石体外形上宽下窄,上部有3个孔洞,两个较小,位于一个大孔洞上面,形似一双眼睛和一个嘴。3个孔洞之间一条长凸起的岩石形似鼻梁。几者结合成一个囧字脸。石体正面除三个孔洞外均较平滑,背面被另一相邻太湖石所挡,只能见到部分侧面。以此石独特外形似囧字,故拟名“囧石”。

北海-2a

北海-2b

北海-3a,b 此石置放在北海琼岛良永安寺涤霭亭和楞伽窟之间,灰色灰岩,习称:太湖石,又名:艮岳、岳云和狱云

石高1.85米、宽2.14米、厚1.05米。石体从正面观看形似一只海龟浮游于海上。石体表面有四条长短不一的纵向沟壑;背面颈部有一块与石体岩性相同石块,镶嵌在石体之间,结为一体。石体与基座之间由碎石填实。基座为一块整体长方形大理石,高0.65米、长2.28米、宽2.10米,四周刻有波浪纹。此石最初系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在河南汴梁建造艮岳园时,从江苏太湖地区采集。后为金朝在北海建造大宁宫时,从汴梁艮岳园中拆移到北京。此石为北京城内最古老的太湖石之一。

北海-3a

北海-3b

北海-4 此石置放在琼岛永安寺西侧围墙外一座亭子南侧的台阶旁,灰色灰岩,习称:太湖石

石高2.70米、宽1.50米、厚1.00米。此石具太湖石瘦、漏、透特征,不仅外形特殊,石体表面有众多空洞、凹穴。石体背面较平整,有少量空洞。基底固着在其他石头上。根据此石所在位置和石体岩性、形态特征,可能与“艮岳”石有关。

北京的奇峰名石

北海-5 此石置放在琼岛永安寺西侧围墙外坡地上,灰色灰岩,习称:太湖石

石高1.60米、宽1.40米、厚0.75米。此石特点是正面由三条纵向长短不一沟壑将石体分割,形成一个“山”字形。石体表面较平正,基底中部有一个孔洞。基底直接置放在由碎太湖石组成的平台上。

北京的奇峰名石

北海-6 此石置放在琼岛悦心殿南大门西侧,浅灰色灰岩,习称:灵璧石、“七音石”

石高1.10米、宽0.95米、厚0.50米。此石从远处观察,整体形态较好,有沟壑、空洞,近距观察发现此石由上、中、下三段黏结组成。石体表面方解石脉较清晰。基座长方形,高0.96米、长1.38米、宽0.60米。据有关人员告之:此石在“文革”中曾被砸坏,后经拼接成现状。

北京的奇峰名石

北海-7 此石置放在琼岛悦心殿南大门东侧,浅灰色灰岩,习称:灵璧石

石高1.23米、宽0.95米、厚0.60米。石体正面具斜向节理所控制,表面凹凸差异很大,有块状和片状。是石体原始状态,还是经人为形成?石体背面较平缓,有几条斜向节理。基座长方形,大理石制。高0.96米、长1.38米、宽0.60米。与北海-6基座的外形、大小相同。

北京的奇峰名石

北海-8 此石置放在北海东岸濠濮间西面小路旁,土**含硅质泥灰岩

石高1.80米、宽1.30米、厚0.80米。石体外形为不规则斜方形,一面具有宽窄不一的纵向沟壑,其间有孔洞和小纵沟。另一面沟壑少,但孔洞和凹穴数较多。此石质较松软,基部为碎石和泥土填衬。

北京的奇峰名石

北海-9 此石置放在北海公园管理处大楼西门外,土**硅质泥岩

石高1.90米、宽0.95米、厚0.80米。石体表面外形较好,凹穴、裂隙交叉分布;背面凹凸明显,主要分布凹穴和孔洞,周缘均呈斜坡状。基部为同一岩性碎石填衬,并用水泥固结。

北京的奇峰名石

北海-10 此石置放在北海公园万佛楼遗址前水池东北角,灰褐色灰岩,习称:灵璧石

石高2.05米、宽1.92米、厚0.51米。此石整体呈长方形,石体正面凹凸不平,有许多排列无序的沟壑,这些沟壑留有明显的人工刻琢加宽的痕迹,背面沟壑形态和分布与石体正面相近。基座长方形,高1.03米、长1.45米、宽0.87米。基座四壁纹饰均为常见。

北京的奇峰名石

北海-11 此石置放在北海公园万佛楼遗址前水池东南角,灰褐色灰岩,习称:灵璧石

石高1.84米、宽0.80米、厚0.42米。石体中部一侧内凹,另一侧凸出,整体略呈弓曲。表面有不规律沟壑,从其壁缘能见到明显的经人工刻琢加宽留下的痕迹。背面似有残缺,表面沟壑也留有人工刻琢加宽痕迹。此石基座形态、结构与北海-10基座相同,只是在长度上短15厘米,为1.35米。

北京的奇峰名石

北海-12 此石置放在北海公园万佛楼遗址前水池的西南角,灰褐色灰岩,习称:灵璧石

石高:1.02米、宽0.87米、厚0.60米。石体外形近似一圆锥体,顶端最窄,近底部最宽。表面只有不规律的纹理,无沟壑和洞穴。石体背面基本保持原始状态,局部留有人工刻琢沟壑痕迹。基座外形、大小、结构与北海-13完全一致。

北京的奇峰名石

北海-13 此石置放在北海公园万佛楼遗址前水池西北角,灰褐色灰岩,习称:灵璧石

石高2.04米、宽0.95米、厚0.45米。石体近似宽柱状,顶端呈宽圆形,中部最宽,近底部微呈收缩,石体正面分布多条横向沟壑,沟壑内壁有明显的经人工刻琢扩大的痕迹。基座长方形,高1.03米、长1.45米、宽0.80米。其外形大小与相邻的北海-12相同。基座有裂纹,用水泥黏结。

北京的奇峰名石

北海-14a,b 此石置放在北海公园万佛楼遗址前水池内西部,灰色灰岩,习称:太湖石

石体高约2米多,宽1.40米(目测)。石体呈椭圆形,北侧下半部似有破裂。表面有大小不一的穴洞,石体南面基部现也有破裂。整个表面有大小不一(以小为主)的孔洞。基部为太湖石垒砌的平台。

北海-14a

北海-14b

北海-15a,b 此石置放在北海公园万佛楼遗址前水池内东部,灰色灰岩,习称:太湖石

石高1.60米左右,宽约1.30米左右(目测)。基部为太湖石填衬。石体顶端较窄,近底部渐渐扩大。表面光滑,只有少数几个孔洞。背面中部偏下有一横向裂隙和几个小空洞,石体较致密。基部为太湖石垒砌的平台。

北海-15a

北海-15b

北海-16a,b 此石置放在北海公园九龙壁西面,浅褐色火山岩,习称:铁影石

石体高1.10米、石体长3.32米、厚0.50米,顶盖高0.50米。此石为元代遗物,表面刻有一个类似龙首的动物。石体一面为公兽,另一面为母兽(龙首、龙尾各有一只幼兽)。明初曾被置放在德胜门内的护国德胜庵内(现名铁壁胡同)。基座高0.40米左右、长3.56米、宽0.55米。1947年壁身移至北海公园。1986年在铁壁胡同发现此石壁的基座,将其移至北海公园,两者合一,终成一体。

北海-16a

北海-16b

北海-17a,b 此石置放在北海公园团城的庭园北侧,石质不明

石高1.18米、宽1.10米、厚0.50米。基座椭圆形,高0.45米、长1.12米、宽0.77米。

北海-17a

北海-1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