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绘画颜料几种颜色

唐卡绘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它所使用的颜料也是独具特色的。唐卡画师将唐卡绘画所需的所有颜料分为九种,分别是土、石、水、火、木、草、花、骨和宝石。这些天然原料经过精心采集、加工和混合,制成了唐卡绘画中各种不同颜色和效果的颜料。

唐卡艺术的装饰色彩是藏族人民反映自然、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唐卡丰富的配色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西藏地势高,生活环境色中缺少丰富的色彩,而唐卡画师将唐卡绘制的如此色彩缤纷,便满足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唐卡用色纯度高,近几年唐卡色彩在现代画师的创新下,更加大胆,浪漫。穿搭时,可以参考唐卡中同种色、邻近色、对比色等方法进行参考。

唐卡中不同的颜色以及颜色和线条的交界非常柔和几乎看不岀来,如果上色薄,颜料能跟画布结合得非常紧密,唐卡就可以保持很多年。上色单薄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更加突显线条,上色和线条是相互影响的,上色薄就相应勾画细的线条,如果上色很薄而勾画很粗的线条,就算上色再漂亮,很粗的线条会压制色彩的美丽。

画师的耐力极强,上色一般采用的是点染法,这是传承所具有的价值,也是它所要求的态度。勾线时心意气要集一处,心一定要从头到尾跟随笔,眼随心,心随笔,心、意、气融为一体画下去,唐卡也就是一种线条的艺术,线条就变成它的语言,这个线条一定要有它的精神,不仅仅是身心的关系还有一些灵性的光芒也可以通过身心注入到他的线条里面,这样线条就是活的。

唐卡绘画需要的颜色分几类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

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

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

艺术珍品

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

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唐卡是随佛教由印度传来的绘画形式,由意大利学者杜齐提出。他认为唐卡源于印度古老宗教布画“钵陀”,随佛教传入西藏。钵陀与汉地绘画不同主要在于画布,汉地绘画多为纸和绢,钵陀则以棉布为底,这与唐卡画布一致。

唐卡的颜色有三十多种。

绘画唐卡所用的颜料都是纯天然的,一幅好的唐卡一般由三十多种颜色绘成,有的甚至多达五十种,唐卡所描绘的颜色都源于五种基本色——白、红、绿、蓝、黄,然后运用不同比例调制出各种颜色。根据唐卡绘画底色的不同及其代表含义可将唐卡分为五种。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

从时间上,我们大致可把唐卡艺术分为4 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7至9世纪的槛筋期,即造像之初期,也就是藏传佛教的滥觞期。构图简练,多用青、黄、赤、白?4种根本显色绘成。人物造像几乎全裸,仅以梵绳、八宝为庄严,主尊画得较大,多直线。

第二个时期是12世纪左右,即藏传佛教的后宏期。西藏江孜地区形成了一种以印度健陀罗、尼泊尔、汉地和西藏本土艺术风格相互影响融合的地方艺术风格流派,即江孜画派。其特点是造型比例适当,着重心理表现,突出个性特征的写实手法。

第三个时期是15至16世纪,即藏族佛教艺术的繁盛期。宗教上层参与唐卡的创作活动,产生了著名的“门者画派”、“门萨画派”和“嘎玛贡画派”。

第四个时期是18至19世纪,也就是唐卡绘画的鼎盛时期。这时期的艺术风格主要受到汉地工笔重彩技法的影响。它的发展前后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18世纪八邦寺高僧多倾觉和曲吉牛勤所创的“新嘎玛贡”画派为其代表。

这一画派学习汉族工笔画传统,重晕染、烘托、勾勒,艺术上已不满足原有的朴素、简洁风格,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所谓“二十四次明暗渲染”法来丰富画面效果。第二阶段是19世纪初所形成的“汉风”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