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拓,邓拓:背筐拣粪法

本文目录一览:

  • 1、邓拓的拼音狐邓拓的拼音是什么
  • 2、邓拓(1912~1966)
  • 3、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邓拓
  • 4、邓拓是自愿捐赠的吗
  • 5、不求甚解 作者背景,写作背景
  • 6、共通的门径作者
  • 7、邓拓杂文的特点是什么啊?
  • 8、邓拓:背筐拣粪法
  • 9、福建福州邓拓故居景点介绍
  • 10、邓拓的生平 及其言论特点

邓拓的拼音狐邓拓的拼音是什么

邓拓的读音是:dèngtuò。邓拓的拼音是:dèngtuò。注音是:ㄉㄥ_ㄊㄨㄛ_。结构是:邓(左右结构)拓(左右结构)。邓拓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原名邓子健(1912年2月26日—1966年5月18日),福建闽侯人,中国现代杂文家、诗人、政论家、历史学家、新闻工作者。二、网络解释邓拓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笔名叫马南_、邓云特,福建闽侯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他还是一位书画收藏家。关于邓拓的成语拓落不羁开疆拓境开疆拓土不齿于人不期然而然垂头拓翼伯道无儿邓攸无子开疆拓宇落拓不羁关于邓拓的词语拓土开疆落拓不羁开疆拓境拓落不羁邓攸无子开疆拓土不齿于人不期而然涎眉邓眼不名一钱关于邓拓的造句1、几年前去福州,在修复后的三坊七巷游览,见一块指示牌上有“邓拓故居”的字样,我穿过几个巷子,向人打听,路人都摇头,不知故居位置。2、“大转变”另一位主持者邓拓学识广博,大笔如椽,综揽报社编辑工作,同长江内配合,发挥了重大作用。3、一想到它,邓拓同志那清癯文雅的书生姿影,就来到我们面前;那略带福建口音的娓娓声调,就响在我们耳边,跟着也就会有一阵揪心的悲痛。4、邓拓顺口提起前几天还有位老同事说他"书生意气未能无",语气间有点自责,也有点自信和惆怅。5、成仿吾、沙可夫、田间以及各地硕彦鸿儒纷纷参加,集会时纷纷挥毫作诗,以邓拓和董鲁安诗作较多,并相互唱和,成为一段美谈。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邓拓的详细信息

邓拓(1912~1966)

【答案】:中国共产党著名的报刊活动家,当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建人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进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先后任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党报委员会书记、《晋察冀日报》社长、新华通讯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等职务。1949年8月到1958年9月,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为宣传贯彻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建设发展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积累了丰富经验。邓拓从事报刊活动近30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新闻工作者。在《晋察冀日报》工作期间,一手拿枪,一手握笔,坚持“马背办报”。在《人民日报》和《前线》杂志工作期间,撰写了大量社论,为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于60年代初为《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前线》杂志的“三家村札记”等专栏写的杂文,谈古论今,从读书治学、待人接物,到生产建设、领导方法,写得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读者欢迎。继承了鲁迅杂文的优良传统,促进了报纸副刊的繁荣和杂文文体的蔚成风气。

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邓拓

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邓拓 邓拓,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福建福州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1961年3月,开始以“马南邨”为笔名在《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开设《燕山夜话》专栏,共发稿153篇,受到读者喜欢。他的杂文爱憎分明、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悍、妙趣横生、富有寓意,一时全国许多报刊、杂志争相仿效,开设了类似的杂文专栏,为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苑增添了生气。他与吴晗、廖沫沙合写杂文《三家村札记》。邓拓另有《中国救荒史》、《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论著。他的杂文重史实、史论,抓住现实,旁征博引,含蓄委婉,可谓雅俗共赏。

邓拓是自愿捐赠的吗

邓拓是自愿捐赠的。1965年,邓拓捐赠了自己的书法作品《四海五洲七言联》,该作品于2023年7月11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书法作品捐赠仪式上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邓拓曾于1958年将个人珍藏的140余件(套)古代绘画作品无偿捐赠给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不求甚解 作者背景,写作背景

《不求甚解》是《燕山夜话》中的一篇代表作。作者背景:作者是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写作背景:60年代初,以“马南邨”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扩展资料:邓拓是一个文人,自认为“书生”,他也是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高级干部,矛盾的双重身份曾使他的人生大放异彩,也使他的命运坎坷纠结。1949年以后,作为中共中央第一机关报《人民日报》的总编辑,邓拓卷进中央领导阶层的内部分歧,直面中国往何处去的路线斗争。他被推到历史的悬崖边,进退两难。1966年,邓拓选择自杀,为他的矛盾和痛苦画上句号,也为一个时代的悲剧拉开序幕。他是因“文革”而自杀的第一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邓拓

共通的门径作者

共通的门径作者是邓拓,以马南邮为笔名 。关于作者:邓拓(1912- 1966), 原名邓子健,福建闽县(今福州)竹屿人。1930 年参加了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37 年到达解放区后,历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晋察冀新华分社社长等职。解放后1949 年秋,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8 年调离人民日报社,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分管思想文化战线工作,主编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1961年邓拓应《北京晚报》的要求,开设了《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以马南邮为笔名。《燕山夜话》包括150多篇文章,这些文章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炼、妙趣横生、富有寓意,博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此后,他又与吴晗、廖沫沙合作,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了《三家村札记》专栏。“文化大革命”开始,“三家村”被打成“反党集团”《燕山夜话》变成了“反党黑文”。邓拓身心受到极大摧残,1966年5 月18日含冤自尽。1979年2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有《邓拓散文》、《邓拓文集》、《邓拓诗词选》等行世。

邓拓杂文的特点是什么啊?

邓拓杂文对时弊洞若观火,而且不畏权势,敢讲真话,体现了作者捍卫真理,刚直不阿的斗争精神。邓拓的另一类杂文显得视野开阔,气象万千,在向读者传播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注重陶冶其精神情操,修炼其道德品质,于知识之中见思想,于议论之中藏情趣。邓拓杂文的特点:熔批评性与知识性于一炉,篇幅短小,精炼隽永。邓拓杂文主要是给有相当文化水平的工农兵看的以温和的态度写杂文邓拓的杂文有以下特点:1. 题材广泛:他的杂文涉及各种广泛的主题,从政治、经济、文化到人生、社会现象等。2. 旁征博引:邓拓的杂文经常引用经典、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典故和知识,使文章更加丰富和有深度。3. 议论横生:邓拓的杂文注重说理和论证,通过深入的分析和推理来表达他的观点和看法。4. 熔批评性与知识性于一炉:邓拓的杂文通常既有批评性,又有知识性,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5. 篇幅短小:邓拓的杂文大多篇幅较短,语言精炼,结构紧凑,富有诗意。6. 以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知识和特有的文采赢得了群众的喜爱:邓拓的杂文以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知识和特有的文采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认可。综上所述,邓拓的杂文特点熔批评性与知识性于一炉,篇幅短小,精炼隽永,题材广泛,旁征博引,议论横生,以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知识和特有的文采赢得了群众的喜爱。

邓拓:背筐拣粪法

凡是读过名著《燕山夜话》的人, 无不惊叹作者学识渊博, 同时也产生一个谜: 作者是凭什么绝招儿收集到那么多资料的呢?   邓拓说: `你看农民出门, 总随手带粪筐, 见粪就拣, 成为习惯.专门出门拣粪, 倒不一定能拣得多, 但养成了拣粪的习惯, 自然就会积少成多.知识积累, 也应该有农民积粪的劲头, 拣的范围要宽, 不要限制太多, 不要因为我管的是牛粪, 见羊粪就不拣, 应该是只要有用的, 不管它是牛粪、羊粪、人粪都一概拣回来, 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 滋养作物的生长.'   邓拓不愧是一位杂文大家, 说话多么幽默风趣.他的这个比喻也特别确切, 读书积累资料, 可不就像农民拣粪一样吗? 邓拓本人就是采取这种`背筐拣粪'的方法来读书的.他总是随身带一个活页的小本子, 读书看报随手做笔记.比如, 半个月读一本天文学, 积累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半个月读一本地质学, 又积累了一些有用的资料.一年12 年月, 他就能读24 部书, 积累的资料自然就可观了.   当然, `背筐拣粪'也不是拣回来就完事了, 还得要进行一定的处理加工.邓拓把这种积累资料的方式分为两个过程: 一是随意性积累, 二是系统性积累.   随意性积累, 就是平时读书阅报, 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材料, 就随手抄下来.   系统性积累, 就是等资料抄多了, 就把本子拆开、一张活页纸就成了一张卡片, 再把它们分门别类按系统归档保存, 待需要用时, 按`门牌号码'一查就找出来了.

福建福州邓拓故居景点介绍

邓拓故居位于福州乌山北麓天皇岭东北坡下第一山弄。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状元黄朴即生长在此。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少詹事叶观国购为别墅。清嘉庆元年(1796年)归邑人林材(号楚麓)所有。现有房屋为坐北朝南,宽11米、深9米的三间排双层木构建筑,楼下中为厅堂,左右厢房,邓拓便出生左厢房。房屋以山为屏,三面围墙,庭院内条石铺地,摆设石桌,门头房旁为花圃,依山砌有花台,栽种花木。楼斜侧岩石上有林材镌刻的隶书“第一山房”四个古字。邓拓故居现有《邓拓生平陈列展》对外详情咨询景区。展览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青少年时期的邓拓;第二部分:烽火硝烟的报人;第三部分:和平建设时期新闻事业的践行者;第四部分:追思记忆,英灵永存。 ???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第一山弄7号 ??? ??门票:详情咨询景区 ??? ??开放时间:全天 ??? ??电话:(0591)87503954 ??? ??周边公交信息:16路、54路、77路、86路、97路、103路、106路、117路、122路、125路、143路、159路、171路、173路、303路、312路、335路、k3路、夜班1号线

邓拓的生平 及其言论特点

  邓拓(1912~1966年),原名邓子健,笔名马南邨。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竹屿人,家住道山路第一山房。  父邓鸿予举人出身。民国15年(1926年),邓拓就读于福建省立第一高级中学。民国17年,和傅衣凌等组织“野草社”,出版自编自印的刊物《野草》。民国18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社会经济系。翌年冬,加入中国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参加中国共产党。翌年秋,转学到上海法政学院,曾任社会科学家联盟和上海反帝大同盟区党团书记,中共法南区委宣传干事、宣传部长和南市区工委书记等职。  民国21年,参加上海纪念“广州暴动”五周年游行时被捕。翌年秋,保释出狱。是年冬,参加“福建事变”,在“人民革命政府”文化委员会、外交部任职。“闽变”失败,逃到上海,转入河南大学社会经济系续学。民国26年6月,出版专著《中国救荒史》。同年夏天,再次被捕。“七七”事变后,获释。9月,进入五台山抗日根据地。先后任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分社社长、晋察冀文联主席、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组组长等职。邓拓率领新闻队伍,转战太行山,既是总编辑,也是指挥员。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一周年时,邓拓为《晋察冀日报》撰写讨论《纪念七一,全党学习和掌握毛泽东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系统论述毛泽东思想的论著之一。同年3月,与丁一岚结婚。民国33年5月,主持编辑出版5卷本《毛泽东选集》(晋察冀版),是中国革命出版史上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北平和平解放后,邓拓任中共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宣传部长。  1949年秋,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同年冬,受聘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8年,调离人民日报社,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分管思想文化战线工作;主编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1959年,兼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建馆领导小组组长,出版《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1960年,兼任中共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邓拓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不久,与吴晗、廖沫沙合作在《前线》杂志撰写《三家村札记》杂文。“文化大革命”开始,被打成所谓“三家村集团”,身心受到极大摧残。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1979年2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著有《邓拓散文》、《邓拓文集》、《邓拓诗词选》等行世。1994年,福州邓拓故居修复,建成“邓拓纪念馆”。邓拓(1912~1966年),原名邓子健,笔名马南邨。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竹屿人,家住道山路第一山房。 父邓鸿予举人出身。民国15年(1926年),邓拓就读于福建省立第一高级中学。民国17年,和傅衣凌等组织“野草社”,出版自编自印的刊物《野草》。民国18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社会经济系。翌年冬,加入中国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参加中国共产党。翌年秋,转学到上海法政学院,曾任社会科学家联盟和上海反帝大同盟区党团书记,中共法南区委宣传干事、宣传部长和南市区工委书记等职。 民国21年,参加上海纪念“广州暴动”五周年游行时被捕。翌年秋,保释出狱。是年冬,参加“福建事变”,在“人民革命政府”文化委员会、外交部任职。“闽变”失败,逃到上海,转入河南大学社会经济系续学。民国26年6月,出版专著《中国救荒史》。同年夏天,再次被捕。“七七”事变后,获释。9月,进入五台山抗日根据地。先后任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分社社长、晋察冀文联主席、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组组长等职。邓拓率领新闻队伍,转战太行山,既是总编辑,也是指挥员。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一周年时,邓拓为《晋察冀日报》撰写讨论《纪念七一,全党学习和掌握毛泽东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系统论述毛泽东思想的论著之一。同年3月,与丁一岚结婚。民国33年5月,主持编辑出版5卷本《毛泽东选集》(晋察冀版),是中国革命出版史上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北平和平解放后,邓拓任中共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宣传部长。 1949年秋,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同年冬,受聘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8年,调离人民日报社,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分管思想文化战线工作;主编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1959年,兼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建馆领导小组组长,出版《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1960年,兼任中共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邓拓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不久,与吴晗、廖沫沙合作在《前线》杂志撰写《三家村札记》杂文。“文化大革命”开始,被打成所谓“三家村集团”,身心受到极大摧残。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1979年2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著有《邓拓散文》、《邓拓文集》、《邓拓诗词选》等行世。1994年,福州邓拓故居修复,建成“邓拓纪念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里,邓拓在晋察冀边区出生入死,团结同志,一手拿枪,一手握笔,在游击战中坚持“八头骡子办报纸”。他在火线上背着印刷机打游击,在炮火下写文章,坚持办铅印报纸,这在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史上,也是罕见的。邓拓和他的战友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44年,在晋察冀中央局领导下,邓拓主持编辑印刷的《毛泽东选集》,是中国出版的第一部毛泽东同志的选集,在当时对毛泽东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拓继续战斗在新闻第一线。在主持《人民日报》工作期间,他忠实地听从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的指挥,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他一贯遵循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和方法,坚决反对现代修正主义,反对主观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各种歪风邪气。邓拓在办报刊和宣传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不做“新闻官”,永远是一名多产的普通的编辑、记者。他在传播新闻工作经验和培养新闻干部方面,也是卓有成绩的。邓拓博学多才,成就是多方面的。他于1955年被中国科学院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他在历史学研究方面,有自己的见解和成果。邓拓的《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等杂文是较好的随笔作品。邓拓追悼会1979年9月5日下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