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奕忻,恭亲王奕?为什么要帮助慈禧夺权 两人和咸丰到底是什么关系

本文目录一览:

  • 1、恭亲王奕?为何一生备遭排挤?
  • 2、恭亲王奕?能除掉顾命八大臣 奕?为什么不把慈禧也除掉
  • 3、恭亲王奕?为什么会被称为鬼子六?原因是什么
  • 4、恭亲王奕?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 5、恭亲王奕?的能力如何?他为什么没能挽救大清的灭亡?
  • 6、恭亲王奕?曾身处清末权力中心,他最后寿终正寝了吗?
  • 7、历史上的恭亲王奕?,他的一生都经历过什么?
  • 8、恭亲王奕?为什么要帮助慈禧夺权 两人和咸丰到底是什么关系
  • 9、恭亲王奕?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
  • 10、恭亲王奕?是怎么将清朝推到末路的?他做了什么事情

恭亲王奕?为何一生备遭排挤?

主要是他人际关系不太好,他干什么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从来没有为其他人考虑过,所以找到了其他大臣的排挤。因为他没有很好的政治眼光,他看不到皇帝和朝廷的关系,也摸不清朝堂上各派的势力分布,所以哪头都不讨喜。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做事不圆滑,还有就是不会讨上司的欢心所导致的结果。恭亲王奕?的一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被排挤的原因也不同。但性格决定命远,奕?傲气的性格也决定了他起起浮浮的人生。一、咸丰时期。恭亲王奕?和咸丰帝是异母兄弟,但因为咸丰母亲早死,都是由奕?的生母静贵妃养大的。不论是学识修养还是武功骑射,办理朝政恭亲王奕?都远胜于咸丰帝,道光也最钟爱奕?。但后来咸丰帝讨巧用仁孝之心取悦于道光帝被立为继承人,恭亲王奕?和咸丰帝之间心存芥蒂,越发疏远。咸丰帝面对这样一个兄弟怎么敢放心任用,所以奕?的官位起起伏伏,总是在在危难的时候才被启用。像第二次鸦片战争皇族权贵全跑了就留奕?在北京谈判,说白了就是留那等死,只不过奕?手段高摆平了洋人。二、同治时期。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儿子载淳继位,改年号为“祺祥”。幼主冲龄,咸丰帝遗诏令载垣、端华、肃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顾命辅政。“祖制重顾命”,按亲疏远近关系,应该是奕欣排在第一位,但咸丰帝余憾未释,把奕欣摒弃于顾命大臣的行列之外,这更加深了奕欣与载垣、肃顺等人的矛盾。咸丰帝去世后,奕欣协助慈禧太后政变,被授予议政王,在军机处担任领班大臣。咸丰帝授权恭亲王办理与各国换约事宜的上谕,军机处换成文祥等人,全面控制了中枢机关。奕欣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从而控制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大权。他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的职务主管王朝外交事务,自此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权势赫赫。但恭亲王奕?有个毛病吃独食,办事捞钱都不带着别人,得罪了大批的满族权贵,这也为慈禧夺权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初五,编修蔡寿祺弹劾奕欣,说他揽权纳贿,徇私骄盈,太后命令查办,七日就以其目无君上,免去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权势大不如前,再也无力和慈禧抗衡。三、光绪时期。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慈安太后去世,唯一能制衡慈禧的人消失,奕欣就只能臣服于慈禧了。反复的浮沉磨平了奕欣往日的棱角,挫败了他的锐气,遇到大事他提不出应对的策略。中法战争中,奕欣为首的军机处对于战与和拿不定主意,军队节节败退。光绪十年(1884年)三月十三日,慈禧太后借口奕欣“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奕欣集团全班人马(武英殿大学士宝鋆、吏部尚书李鸿藻、兵部尚书景廉、工部尚书翁同龢)被逐出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恭亲王奕?之后虽再获任用但已完全没有用了。

恭亲王奕?能除掉顾命八大臣 奕?为什么不把慈禧也除掉

奕?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可是他在与咸丰的争斗中落败,因此不受重用。在咸丰皇帝死后,能力如此之强的一个人都没有成为顾命八大臣其中之一。咸丰死前就已经规划好,清朝未来的蓝图,可惜由于八大臣与后宫两太后紧张的关系,导致双方之间一定会有一场权利的争夺战,此战中的关键人物就是奕?。1、空有抱负,无处施展咸丰死于热河行宫,当时的同治皇帝只有六岁,显然是不能直接理政的。他又害怕权利集中于一人之身,因此他让后宫两太后以及顾命八大臣共同管理朝政。按照常理来说,在这样的制度下任何一方都是无法专权的。可当时八大臣根本没有把后宫的两位太后放在眼里,东宫太后慈安本就不想理政,这场争斗可以将她排除在外。不过西宫太后慈禧,是一个对权利有绝对渴望的女人。她是坚决不能容忍八大臣对她视若无睹,为了能够掌权,他必须要一个办法除掉八大臣,这样她才能专权。当时慈禧脑海中浮现出很多人,要不就是没有实力却对皇帝忠心的,要不就是有实力却野心勃勃的。环顾群臣或许也只有恭亲王奕?能够帮他这个忙。奕?的能力出众,而且是咸丰同父异母的弟弟,他曾经虽然与咸丰争过皇位,而且在咸丰上位后也没有得到重要。不过他的能力是慈禧欣赏的,因此慈禧连夜派人送信到北京召他来热河,参与这场夺权之争。在信中明确表明态度后,奕?欣喜若狂,他知道自己终于能够不会像之前一样默默无闻,即将能够在朝堂之上有话语权了。不过前提是他一定要帮助慈禧铲除八大臣。2、铲除八大臣,登上权利之峰奕?到热河后,他并没有大张旗鼓,而是悄悄的进入宫中与慈禧商议如何铲除八大臣。当时的八大臣嚣张跋扈,不将任何人放在眼里。当时大部分的官员都认为八大臣已经是实权的掌控者了,先前说过同治登基时才六岁,指望一个牙牙学语的孩童能治理的了朝政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其次之前女人能够掌权,也只有大唐时期的武后,慈禧在咸丰在世时,对权利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渴望。奕?当时并没有多大的实权,可他有慈禧与慈安的密诏在手,加上自己的家丁足以将八大臣抓捕。当时从热河回北京的路上,八大臣雄赳赳气昂昂,慈禧、慈安而是在马车中安安静静的坐着。八大臣偶尔还会说出:我们一定要好好照顾两位太后,千万不能让他们操劳太多。接着就是八大臣的一阵爽朗的笑声。到了北京后,咸丰的灵柩还没有下葬,奕?便手持太后诏书将八人拿下。换句话说,除了奕?真没有人,能有如此大的胆子。当时八大臣口中还骂个不停,可是奕?根本不管,当场请旨将八人下大狱。这都是慈禧与奕?提前商量好的,慈禧与慈安对视一眼没有丝毫迟疑,直接下旨让侍卫将八人下了大牢。此时的奕?可谓是风光无限,他之前从不被重用。在这件事情之后的短短几年之间,奕?平步青云,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议政王以及首席军机大臣。他清楚的知道现在的这份荣耀是慈禧给的,慈安说白了对权利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可慈禧不一样,奕?也知道这一点,因此他在平时也比较低调。3、慈禧势大,奕?无从下手在奕?当议政王的时间里,他从来没有做过任何一件中饱私囊的事情。他是一心一意为清朝的,奕?曾经给慈禧上折子想要开办一所外语学校。当时华夏大地饱受列强欺辱,他开创学校的目的就是想要让清朝子民学习更先进的知识,他要让群臣知道八股取士之道已经不适合当时的社会。清朝想要重新崛起,必须从根上来治。学习洋人先进的知识,这样才能将洋人赶出华夏。当时慈禧听到这个建议后满口的同意,可是一些迂腐的大臣认为这样有损华夏威严,堂堂五千年文明古国,现在居然要去学习其他国家的知识,若是让洋人知道岂不是笑掉大牙?他们当朝弹劾奕?居心不良。奕?还是一个不记仇的人,这件事情发生后,慈禧当朝也不说任何人的对错,而是交由奕?自行处理。他不光没有把这些弹劾他的人革职或是流放,反而是将其中有些能力的人,聘用到这所学校,说白了就是在为朝廷省钱。足以看出奕?对大清的忠心耿耿,更能够看出当时慈禧太后依旧是掌握着生杀大权,奕?根本没有机会逼宫让慈禧放权。同治帝其实是一位非常惨的皇帝,他的一生都被慈禧掌控着,从出生到病亡。他做过最有价值的一件事情就是帮助慈禧除掉“奕?”。奕?虽然忠心耿耿,但在慈禧太后看来权利在任何人手里,都不如在自己手里强。不过这是后话,放在后文评价这件事情。要说奕?有没有想要除掉慈禧的想法,我认为是没有的。他上的所有折子中,慈禧太后给他的批复就只有两个字“依议”,他的一切说白了都是慈禧给他的,他为什么要除掉慈禧呢?他根本就没有除掉慈禧的理由,再者说眼看着同治一天天的长大,同治的能力并不弱,只不过是无处施展,这些奕?都是看在眼里。谁能够保证奕?除掉慈禧后,同治还会重用他呢?慈禧说白了就是将所有的权利交给奕?,让他去管理国家,不过在这些权利中奕?是有些不能碰的,最忌讳就是军政大权。奕?的为人处世还是有一些问题的,他在多年的政治斗争中,他居然没有自己的一个集团,也就是历史上常说的结党营私。4、奕?陨落,错在话多同治十二年,十七岁的同治皇帝亲政了。慈禧当时并没有搅和这件事情,反而是不闻不问,但是她的一个举动,让同治非常的害怕。慈禧经常性的去尚书房看奏折,因此同治为了能够让母亲彻底的离开权利中心,他建议重修圆明园,让慈禧去颐养天年。慈禧是非常开心的,当然这也是迷惑同治的一个借口。奕?当时非常生气,义正言辞的告诉同治,现在国难当头,国家正是用银子的时候,重修建圆明园干什么呢?说完这句话,慈禧太后就有想杀他的心思了。不过慈禧并没有自己说,当时的统治就非常不开心了,我堂堂的皇帝,你一个小小的议政王居然敢反驳我?不过圆明园的重修还是没有被奕?阻止。一年后,奕?依旧上折子说这件事情。同治当场大怒,直接下诏:恭亲王奕?目中无人,当处重罪,革除一切职务。奕?听到这句话后,并没有任何的表现,而是任由侍卫将自己拖入大牢中,他在大牢中终于想明白,这是慈禧要拿自己,并非同治。说白了当时的同治就是一个愣头青,慈禧稍加挑拨,他与奕?的关系就变得非常紧张。不过准确的来说,还是奕?当惯了议政王,他之前所有的奏折慈禧都没有退回过,这在件事情上,他的话真的有些多,不然他的下场还是很好的。总结:奕?是一个政治能力极强的人,可惜他没有自己的集团,想要拿掉慈禧太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即使有除掉慈禧太后的心,他也不敢去做,他明确的知道自己能够从一个被弃用的亲王,做到议政王的位置上全部源于慈禧。可是他没有想到的一点就是,慈禧表明上将他当成自己人,可暗地里还是想要将他置于死地,重修圆明园只不过是一个杀奕?的借口。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恭亲王奕?为什么会被称为鬼子六?原因是什么

1.“鬼子六”对他嫂子慈禧有一份恩情和敬意。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接到了嫂子慈禧的密信后,恭亲王奕?强忍悲痛,披麻戴孝,马不停蹄地赶到承德避暑山庄。急匆匆地拜谒完哥哥咸丰的梓宫后,秘见了两宫皇太后。三人就夺取权力事宜进行了磋商,并达成了默契。同年十月初,慈禧太后联手恭亲王奕?在北京发动了政变,一举铲除了顾命八大臣及其势力,史称“辛酉政变”,此后,两宫皇太后才开始了垂帘听政。如果没有鬼子六的鼎力相助,慈禧太后绝对没有后来在中国历史上近五十年的辉煌,鬼子六对他嫂子慈禧是有敬意和恩情的!2.鬼子六有两把刷子,慈禧很欣赏他。慈禧敢于联合鬼子六是因为她相信这位小叔子的能力。太平天国起义,动摇了大清的统治。咸丰帝急如热锅上的蚂蚁,束手无策之际,破例任命奕欣为军机大臣。奕欣处心积虑,使尽浑身解数,帮哥哥保住了大清政权。奕欣在这次危机中异于常人的表现,国人有目共睹,也让慈禧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小叔子。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人攻占了北京城。当时朝廷上下人心慌慌,乱作一团。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样前所未有的危局。鬼子六奕欣挺身而出,巧妙地与强盗斡旋,稳住了来者不善、居心叵测的洋人。这让慈禧见识了小叔子的能力。3.同治中兴有鬼子六的功劳。作为辛酉政变的关键人物,奕?厥功至伟。同治继位之后,奕?身兼议政王、领班军机大臣等要职,还掌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一中枢部门。这个时候,鬼子力排众议,大胆任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汉族官员。在这些汉臣的力促与倡导下,大清兴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奕?等人的帷幄和领导下,太平天国运动被成功平定。后来清朝出现了短暂的振兴的局面,史称“同治中兴”。这一派祥和局面的形成,世人都认为是慈禧长袖善舞的结果,其实有鬼子六的功劳。4.鬼子六因慈禧的存在而仕途坎坷。慈禧是一个权力欲旺盛的女人,她的一生都在追逐和维护着她权力。而鬼子六恭亲王奕?一想大清朝的振兴与繁荣。他要维护自己整个家族的荣耀,这样他的政治理想与慈禧太后背道而驰。后来,他成为慈禧登峰造极的阻碍。因而,奕?的从政之路变得异常崎岖、坎坷。同治之后,奕?在仕途遭遇了三次大的挫折。同治四年(1865年),慈禧觉见奕?在政坛上风生水起,立即指使爪牙控告奕?,奕?因为“失礼”被慈禧罢免,这样奕?失去了议政王的头衔。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想修复圆明园,奕?强烈反对。同治大怒,声称要将皇位让给奕?,奕?再次被革职。由于慈禧出面进行了干预,奕?才得以复职。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奕?主张议和,受到朝廷部分官员的指责,奕?再次被罢免职务。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奕?虽然又被起用,但垂垂老矣,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坐看清朝战败,并签订《马关条约》了。总结:奕?与慈禧是叔嫂关系,他的仕途与慈禧息息想关。奕?果敢出手,帮助慈禧发动政变,救了慈禧一命,对慈禧是有恩的。由于他的性格和抱负与慈禧截然不同,慈禧热衷权力为自己谋福利,奕?则要励精图治,振兴大清,两者之间产生了矛盾,因而慈禧成为了奕?仕途上的拦路石。导致奕?空有一身才干和抱负,却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用怀才不遇来形容他的一生再恰当不过了。

恭亲王奕?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奕?作为咸丰的弟弟,道光皇帝的儿子,差点登基的人,在中国近代史上也算的上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从小和咸丰皇帝感情很好,几乎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但是在继承皇位的问题上,却与咸丰有了嫌隙,可能是因为觉得奕?比自己出色吧,所以咸丰在继承皇位之后,对他处处打压,终于在咸丰皇帝去世之后,因为顾命八大臣对于权力的把控太大,慈禧为了让自己的权力尽快落入自己的手中,暗中派太监安德海进京联系奕?,趁悼念王兄之名,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发动了辛酉政变,夺取了权力,而他也被封为议政王。压根儿就不懂政治的慈禧居然也能够把慈安太后给成功忽悠了,并且还联合了自己最痛恨的人来夺权。当时的慈禧太后只不过是一个20多岁的人,而且还不识字,就这样一个接近文盲的人怎么可能会把国家管理好呢。所以当时的国家大权都掌握在奕欣手里。当时他也是想做出一番政绩,要解救清王朝于水火之中的,所以他积极支持洋务运动,为了让清朝变得更强大,只能够不断的去寻求新的发展,而他也非常支持曾国藩等人的洋务运动,并且还非常支持办军事工业和民办工业。为了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他还特意去请求两宫的太后重用曾国藩,尽力与西方列强周旋,赢得了同治中兴。但是面对慈禧这个一心想要牢牢把权力把握在自己手中的人,他想要干出一番业绩来也是无可奈何的,在慈安去世之后,慈禧开始独揽大权,开始找茬,趁机将奕?的职务罢免,从此退出政坛,甚至还不如咸丰在世的时候,自此他的人生进入了低谷。甚至是代表了他政治生涯的结束。甲午战争后,也就是意味着洋务运动的结束,可能慈禧太后发现了奕?还是有用处的,所以他又想要重新任用他,但是这个时候的奕?已经是垂垂老矣,甚至可以说之自顾不暇了哪还有什么功夫来管这个大烂摊子。1898年奕?病逝,配享太庙,他也是清王朝最后一位配享太庙的亲王。纵观奕?的一生,似乎都是在被打压中度过的,在王位方面,他是咸丰皇帝最为强劲的竞争对手,感觉各个方面都比奕詝优秀,但命运就是这样让人难以预测,道光还是把皇位传给了奕詝,封奕?为恭亲王。但是在治国能力方面,奕?确实要比咸丰皇帝要强,所以作为皇帝来说,当然是保住皇位最为重要,所以他不敢重用奕?,甚至是打压他,好不容易咸丰死了,慈禧拉拢他发动辛酉政变,有点权力,可以施展自己的鸿鹄之志了,可是权力欲极大的慈禧却又将他打压。虽然他是病死的,但是纵观奕?的一生,确实是有点憋屈。

恭亲王奕?的能力如何?他为什么没能挽救大清的灭亡?

说到历史上的一些亲王很多人表示其实还是挺有趣的,因为他们真的挺难受的,感觉前期还是风光无限的,但是后来走着走着就会发现他们的结局也还是挺惨的,就好比这个恭亲王奕?,他一开始还真的是呼风唤雨的,但是最后的结局还是挺难受的,那么他的结局到底是什么情况呢?其实仔细研究奕?,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也是一个满清的功臣。这个外号鬼子六的家伙,其实比他四哥咸丰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道光没有选择鬼子六做皇上,属于有眼无珠。事实上,奕?虽然是亲王,但一点没有满清贵族的昏庸和保守。相反,他颇能接受新鲜事物,锐意进取。但是奕?本人性格孤傲,不懂得拍马屁拉关系,最终没有成为皇上,也成为过河拆桥的可悲卒子。咸丰上台以后,对奕?是打压的。咸丰其实很清楚,自己任何方面都不如弟弟奕?。而奕?几乎是当时满清贵族里面最强的几个,咸丰的儿子估计也仍然不是他的对手。所以,咸丰不但生前尽量排斥奕?,甚至死时都不允许他来热河吊孝,其实就是限制他的权力。然而,咸丰做梦也没想到,连字都不认识几个的慈禧,竟然忽悠了慈安太后,然后联手奕?干掉了肃顺等八大臣,掌握了军权。只是,当时的慈禧不过是二十多岁的半文盲妇女,压根不懂得治国,所以国家大事交给奕?这个议政王负责。而奕?坐这个位子,也很称职。他一方面大搞洋务运动,一方面将主要军事力量用于对付太平军和捻军以及西北回孽叛乱。事实证明,洋务运动虽然算是扯了一个大淡,最终在甲午灰飞烟灭,但至少延长了满清30年阳寿。而尽全力剿灭太平天国和捻军、西北回孽叛乱,也为满清延长20年阳寿。如果不是奕?,恐怕甲午战争压根不可能有什么黄海海战,什么铁甲舰打仗,而是日军摧枯拉朽攻入中国腹地,满清亡国。只可惜,奕?此人压根不是合格的政客。这家伙性格颇为有趣,萨沙很喜欢他。奕?平时平易近人,酷爱布库摔跤,经常去旗人视为的相扑营打架。因为他干瘦又不高,经常被人打败,摔在地上,他也不说什么。萨沙记得有一次,奕?和一个大胖汉摔跤,眼见就要输。傍边奕?的部下召集,暗中喊了一声出左腿,结果打赢了。谁知道大胖汉和他的旗人朋友,不知道这是奕?,勃然大怒,怒骂:两个人摔跤,傍边还有人指点,这他妈要脸不要?奕?这才下不来台,高呼:混账东西,我是王爷。来人,给他们点厉害尝尝。结果旁边围观的旗人赶忙劝:王爷赎罪,他们都是粗人说粗话,不要和他们计较。被骂的奕?也就算了,悻悻而去,之后还是来摔跤。旗人对奕?很爱戴,认为他毫无架子,根本看不出是王爷。但是,因为他的这种平易近人,让慈禧太后很不满认为他不顾身份,多次训斥他。同时,慈禧太后当时希望获得所有权力,奕?这人如果识相,就应该主动交权,不然恐怕性命难保。谁知道,奕?这人脾气臭,竟然和慈禧吵架。慈禧曾说:大胆奕?,没有我和皇太后(指慈安太后),哪有你议政王的位子。奕?竟然硬顶:臣不明白了,议政王是祖宗留下的制度,怎么变成太后赐的了。结果呢?推翻肃顺刚刚4年,1865年慈禧就废除了奕?议政王的职务,从此奕?开始夹起尾巴做人,权力失去大半。即便如此,奕?也全力推进洋务运动。可以说,奕?作为体制内的人,推行洋务运动已经是最大最大的改革了。即便如此,慈禧太后还是不容恩有人敢和他作对,1884年把奕?剩下一点点权力也废除了,让他退休。直到甲午战争惨败,慈禧太后才想到了奕?的才华,又让他当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只是此时奕?已经六十多岁,身患各种疾病,又老又病,难以胜任,没几年就死了。一般认为,奕?是从道光开始,皇族中最有才华的一个人。遗憾的是,他的本质任然是维护满清腐朽统治,做多也就搞搞洋务的皮毛而已,自然挽救不了帝国灭亡的命运。其实,一个人往往因为自己所处的地位,限制了自己的才能的发挥。如果奕?是个革命党,他恐怕更能发挥自己的才华吧。

恭亲王奕?曾身处清末权力中心,他最后寿终正寝了吗?

恭亲王奕虽然从之前的高位中退了下来,比起之前的生活暗淡了一些。但是他最终的结局总归还是得了个寿终正寝的。恭亲王奕出生于1833年,在兄弟之中排行老六,由于他从小就十分的聪明,也被称为鬼子六。他是咸丰皇帝奕詝同父异母的兄弟。不过由于他四哥奕詝的母亲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早逝,孝成全皇后在临终之前嘱托奕的母亲静贵妃抚育四阿哥奕詝。因此,之后的四阿哥奕詝和六阿哥奕,一直受静贵妃的照料。由于受同一个母亲的照料加上年龄相仿,使得他们的感情十分的要好,在外人看来与亲兄弟没有差别。之后他们又一起进入到上书房读书,由于奕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加上他的天资聪颖使得他的功课比起四阿哥奕詝来说要好的多。不过对于当时的四阿哥奕詝而言,尽管弟弟奕在功课上要比自己优秀的多,但是依然丝毫没有影响他与弟弟奕之间的感情,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依然还像以前那样的好。但是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情,使得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产生了裂痕。这件事情就是道光皇帝立储的事情。随着道光皇帝的岁数越来越大,他也将立储的事情提上了日程,而在立储时,他在四阿哥奕詝和六阿哥奕之间犹豫不决。不过最终,道光还是下定决心,在遗诏写下由四阿哥奕詝继位。如果事情到这里就算结束的话,并不会影响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但后来道光皇帝下令,让六阿哥奕迎娶热河都统桂良之女为嫡福晋,而这个举动被外界普遍认为,这是道光皇帝属意六阿哥奕之举。但是实际上呢,这个举动是发生在道光皇帝已经下定决心,让四阿哥奕詝继位并将他写进遗诏之后,所以这个举动只能算作对六阿哥奕的补偿。而四阿哥奕詝却不这么想,他知道父亲道光皇帝曾经在他们两兄弟之间犹豫过。况且按照清朝的传统,皇位继承者讲究立贤不立长。六阿哥奕论才德和能力都在四阿哥奕詝之上,他有继承皇位的可能,如果不是四阿哥奕詝的老师杜受田,教授他在道光皇帝展现自己的仁孝,让道光皇帝改变主意,可能这个皇位真的就是奕的了。四阿哥奕詝知道自己的储位是靠着自己投机取巧得来的,他也深知奕在深知事情的原委后,未必会对自己服气。由此这两人之间开始心存芥蒂,只是碍于父亲道光皇帝的存在,才没有撕破脸,但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在这之后也变得越来越疏远。公元1849年,道光皇帝病逝,遗诏上写明由四阿哥奕詝继位,随即四阿哥奕詝登基,并将年号改为咸丰,史称咸丰皇帝。在咸丰皇帝上台后,由于咸丰皇帝与六弟奕彼此之间一直存有隔阂,使得恭亲王奕一直受到咸丰皇帝的打压,虽然一直有差事,但是都不是太过重要的差事。直到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皇帝在听到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的消息,仓皇的逃往承德。而逃往承德的咸丰皇帝为收拾北京这边的烂摊子,同时也是想找一个背锅侠,这才重用了恭亲王奕,让他担任议和大臣,以英法联军和谈。恭亲王奕在临危受命之后,以自身优秀的能力,很快的解决了这次危机,同时也赢得了英法洋人的尊重,为他之后的外交活动铺平了道路。而且他还在议和期间,笼络了四位身居高位的大臣,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政治集团,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公元1861年,咸丰皇帝在热河病逝,遗诏由载淳继位。由于当时载淳的年纪小,所以遗诏上也写明了让自己所钦定的八位顾命大臣辅政。只是这八位顾命大臣中,并没有奕,这因此加速了他与那八位顾命大臣的矛盾,而当时的慈禧太后,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慈禧太后觉得这八位顾命大臣辅政,不利于自己以后独揽权利,但是现在自己的羽翼未丰,要靠自己解决这八位顾命大臣,实在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她需要找一个帮手,于是她想到了恭亲王奕,恭亲王奕无论是在能力还是才德上,加上在朝中的威望,都是帮助自己最好的人选。同时他和那八位顾命大臣还有矛盾,所以慈禧太后在找到恭亲王说了自己的目的后,恭亲王奕很快就答应了。没过多久恭亲王奕协助慈禧太后发动了政变,因为同治皇帝最开始继位的时候,年号是祺祥,因此这场政变也叫祺祥政变。在政变成功之后,因为协助发动政变有功,他被慈禧太后授予议政王的封号,同时还任军机处领班大臣,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以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主管内政和外交,权倾朝野,成为了仅次于慈禧太后的实权二号人物。为了求强求富和增强抵御太平天国和外国列强的能力,恭亲王奕支持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大搞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出国。之后他还奏请两宫皇太后重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两宫皇太后准了他的请求。而曾国藩最终也没有辜负恭亲王奕和两宫皇太后的期望,成功的镇压了太平天国,促成了同治中兴,因此恭亲王奕也获得了贤王的美称。不过,他的名声和地位的高涨,却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慈禧太后担心自己手中的大权,会旁落到恭亲王奕那里,于是便开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奕进行了打压,因此就使得恭亲王奕的仕途一直浮浮沉沉。公元1865年,恭亲王奕被大臣以揽权纳贿的罪名弹劾,慈禧太后听后命令严查,七天之后,慈禧太后以恭亲王奕目无君上为由,免去了他议政王和其他一切的职务,后来有些朝中大臣求情,慈禧太后才准许他在内廷行走,并且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但是议政王的职务还是被免去了。公元1884年,慈禧太后以恭亲王奕萎靡因循为借口,免去了他在朝中一切的职务,同时恭亲王奕的在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立的政治集团也被彻底逐出。公元1894年,恭亲王奕被重新启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只是这个时候的他由于之前打压,使得他彻底没了锐气和棱角,加上身体也不好,因此也没有发挥出任何的作为。公元1898年四月初十日,六十七岁的恭亲王奕走完了他的一生,光绪皇帝在得知他的死讯后,亲临府中祭奠,同时还为他辍朝五日和着丧服十五日。并且还赐予他忠的谥号,配享太庙。总体来说他的结局还算可以,不过这还算可以的结局,也是恭亲王奕用自己的憋屈换来的。

历史上的恭亲王奕?,他的一生都经历过什么?

清朝有这么一位王爷,能力很强,比当时的皇帝要厉害的多,可惜做了一辈子的奴才,前后伺候了四位皇帝,干了很多实事,可是每任皇帝有事的时候就找他,最后又被无情的抛弃,把他甩在一边。他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恭亲王奕?。他很出众,当年是继承皇位的头号种子。很多人会问这么有力的条件,怎么没有当上皇帝?很简单他的四哥有个好老师。话说当年,老皇帝为了挑选太子继承皇位,也没少下功夫。满族一直注重骑马射箭,这可是奕的强项,他是宫廷中有名的猎手,经常出去打猎。那天,皇帝让他和四哥去打猎,主要就是测试一下,谁的能力强。自然一番较量下来,奕高兴的拿着战利品来到皇帝面前,看到奕这么有才能,皇帝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而此时在一旁的四哥愁眉苦脸,身边没有一个猎物。看着四哥这般模样,奕?很高兴,心想着,这下皇帝肯定会数落四哥。可是四哥的一番话触动了在场的众人,皇帝不仅没责怪他,还夸奖了他。四哥说,现在是春天,这山林中有很多猎物这是不假,但是春天是动物繁殖培育后代的季节,所以面对这些猎物,实在是不忍心射杀!就这样,他在皇帝心中留下了好印象。年纪轻轻的四阿哥是不可能想出这么一番话的,原因是他有个好老师,叫杜受田,此人知道皇帝所想,很大程度,咸丰能当皇帝,他的功劳最大。后来老皇帝驾崩之前把他们兄弟二人拉到跟前,吩咐后事,众人都知道,这是要谁来继承皇位的。这时候,只见四阿哥一来到皇帝的床前就拼命的哭,皇帝被他所打动,一般人,只要是生病的时候,一有人关心,心里都对这个人心怀感激,更何况是这种生离死别。所以皇帝觉得四阿哥很孝心,虽然资质比不上六阿哥,但是这样的人做皇帝,对百姓来说是件好事。就这样,道光皇帝写了遗诏,驾崩之后,百官打开一看,果不其然,皇位的继承人就是四阿哥,而六阿哥成为了恭亲王。通常情况下,恭亲王的权力很大,这也看出皇帝在去世之前,也是经过一次思想上的争斗,最后还是选择四儿子。而对于六儿子,觉得对不起他,凭他的资质,做皇帝完全是没有问题的,所以特意在遗诏让他做亲王,希望两兄弟能够好好的为江山社稷着想。就这样原来是自己能当皇帝的,最终却没能当上。而这都是四阿哥老师的策划,在去面见皇帝之前,四阿哥就问老师去的时候该怎么办?老师对他说,你的资质还有天赋远远比不上你六弟,但是现在你父亲病重,只有亲情能够打动他,这也是你最后的机会了,你只要记住在皇帝床前,什么都不要做,只要放声大哭就可以了,没成想这一招还挺奏效,最终登上皇位。后来哥哥当了皇帝,对于这个能力比自己强太多的弟弟,自然在很多事情上都防着弟弟,最后咸丰死的时候还不忘提醒后人提防奕。不过那时候两位皇后都想争夺权力,新皇帝年纪很小,就这样,奕成为慈禧能够把大权揽在自己手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当慈禧掌握实权之后,同样面对奕,她也是提防着,防止权力落在他手里。此后,每遇到大事件,都会请奕帮忙,等危机一过就把奕晾在一边,所以能力太大也并不是好事。就这样,奕一辈子都在做奴才,都在为当局者出谋划策,而他手中的权力并不大,关于奕?,你怎么看?

恭亲王奕?为什么要帮助慈禧夺权 两人和咸丰到底是什么关系

慈禧在清朝皇室权力争斗中有一个很有分量的盟友,在慈禧取得清朝最高统治地位的辛酉政变,更是亲自上阵协助诛杀肃顺等顾命八大臣。那么为什么恭亲王奕?会这样帮助慈禧夺取最高权利呢?这就要从奕?和咸丰帝的关系来说了,奕?和咸丰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奕?文治武功俱佳,咸丰稍显平庸,而且咸丰是奕?生母孝静皇后亲自抚养的,他们的父亲道光曾在他俩之间二选一立储君,到最后道光选了咸丰为储君。咸丰即位后3年后1853年,孝静皇后去世,咸丰对孝静皇后拟定的谥号不系道光帝谥号,使得孝静皇后不能进太庙享受后代的香火,同时也得不到宗室的承认。作为亲生儿子的奕?更是因为给其母争封号,惹怒的咸丰免去他军机大臣、宗人府令、正黄旗满洲都统等所有职务,到这时他两是完全撕破了面皮。被剥夺所有权利的奕?,低调的潜伏着寻找机会,因为他知道咸丰帝对他的防范。1856年引发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清军在通州大败,英法联军即将攻入京城之际,咸丰暗示大臣,给他上奏折,让他去木兰围场打猎去,借这个茬儿咸丰就留在承德避暑山庄避难,命令恭亲王奕?留下主持与英法联军的谈判。而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武力抢夺了紫禁城,留下千年国耻。咸丰十一年(1861年)贪恋美色嗜酒如命还吸食鸦片的咸丰死了,奕?终于等到机会,跟慈禧结成盟友,夺取了清朝最高权力,后来慈禧任命奕?为议政王兼军机大臣,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恭亲王奕?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

甲午战争惨败,慈禧太后才想到了奕?的才华,又让他当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只是此时奕?已经六十多岁,身患各种疾病,又老又病,难以胜任,没几年就死了。恭亲王奕?最后的结局是非常的好,他是寿终正寝的,由于他为人和善,做事也非常的有头脑得到这种结果是必然的。他支持洋务运动,办军事工厂和促进教育的发展,被慈禧太后打压,最后在太庙病逝。但是,他应该是死不瞑目的。自从甲午战败后,清朝的局面每况愈下。他却已经无能为力了。李鸿章曾经向洋人抱怨过,与寡妇孩童(慈禧和光绪)共事的无奈。相比之下,奕?的这种无奈会更加深重。在他主政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与慈禧发生着龃龉和对抗。但最终的结果,都是慈禧把他制伏了。有史家称他“一生为奴”,这个评价不算过分。直到国势衰微,而奕?已经病入膏肓的时候,慈禧才彻底放弃了对这个“小叔子”的防备,也念起了奕?的好。在奕?病重期间,慈禧曾数次带着光绪去探望。而在奕?死后,慈禧给他的谥号是“忠”。一生为奴的奕?,终于获得了主子的终极认可。在奕?临死前,光绪皇帝最后一次去探望自己的六叔。奕?感到自己已经时日无多,就跟光绪说了很多心里话。奕?最关注的,是当时已经风传的关于变法的事情。针对此事,他握着光绪的手,语重心长地告诫他:听说有广东的举人主张变法,你一定要慎之又慎,“不可轻任小人”。奕?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表达了对于康有人等书生的不信任感,让光绪不要轻易相信他。但是,当时的光绪正处于头脑发热之际,对于奕?的话很不以为然。他没有跟奕?继续深入这个话题,而是话锋一转,询问奕?关于国之重臣的看法。奕?告诉他,李鸿章是个干实事、干大事的人,但是因为甲午战败导致声名狼藉,一时半会儿不能用他。除了他,也就是荣禄和张之洞能够依仗了。这俩人,光绪都不太喜欢。他皱着眉头,继续问:除了他们呢?奕?摇摇头。光绪终于憋不住了,主动说道:我的师傅翁同龢怎么样?没想到,奕?破口大骂:翁同龢是国家的大罪人。无甚识见,不堪大用。奕?为何对翁同龢这么不待见呢?只因在甲午战争前,有点见识的大臣都知道,当时并不是与日本开战的合适时机。但翁同龢却大力主战,最终导致一败涂地,破坏了自洋务运动以来的大好局面。所以,奕?对翁同龢特别恼恨。奕?的这些话,都是光绪不爱听的。之后,俩人就没什么话了。后来的事实证明,光绪根本没把奕?的话放在心上。他所做的一切,正是奕?告诫他不要做的。结果呢?落了个被囚的下场。“见识”是个好东西,可惜光绪没有。

恭亲王奕?是怎么将清朝推到末路的?他做了什么事情

在清朝末期,自身腐败的大清早已残破不堪,面对列强不断压进的脚步,更是周身乏力,而国内百姓无法忍受压迫,发起了自主反抗,于是便有了摧毁清朝根基的太平天国运动。这场运动在全国的影响巨大,使得南方人口和经济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折损,它差点让清朝的大厦倾塌,与清军奋战了十几年。若不是后来清政府联合了西方列强,两边势力对一同太平天国施压,才将这场起义完全镇压,不然估计现在的历史就要被改写了。当时清朝已经是濒危之态,英法联军逼入北京,咸丰被逼出逃到,位于冀辽蒙交界一代的热河避难,留恭亲王奕?在京谈判。国家皇帝都被动逃跑,说明当时的满清随时都有灭亡的可能,但是英法联军进入北京之后,虽是烧杀抢虐,却并没有想要满清易主的打算,在提出通商、赔款的所有条件之后,就将军队从北京城撤离。这让当时负责签订协议的奕?,得出一个可以拯救满清的想法。他将这个想法整理在了一道奏折中,上奏给了咸丰皇帝,其中最关键的一句话就是,从此次谈判看出,洋人本对国土改换易主并不感兴趣,在对待西方问题上,应该拉拢为主,然后再逐渐将他们驯服,认为清政府最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解决内部叛乱上。这道奏折深得当时满清大臣的认同,于是在大家商议之后,决定联合西方共同镇压太平运动。从清政府的这个大局意识来看,他们只是站在了大清政权能否健存的角度上着想,只是想捍卫满清手中的权力,完全不顾及整个国家的运势如何,所以划分出去的殖民地越来越多,赔款越来越重,好似只要不会威胁到他们本身的利益,整个国家就还可以运转。因为奕?的一句谏言,满清势力得以在乱世立足,但却也将整个国家逼上了不可预测的末路。以至于在后来,我国儿女只能用自己的血肉披荆斩棘,付出了更大的伤痛代价,才再次重建了一个新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