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守贤,2021年共和国已痛失9位院士,还有哪些优秀的院士已不在人世?

本文目录一览:

  • 1、上海市育才中学出哪些名人
  • 2、请问复旦大学原校长谢希德先生培养过哪些著名的学生?
  • 3、2020年共和国已痛失9名院士,这9名院士分别是谁?
  • 4、陕西各大学院士名单
  • 5、西安交大博导名单
  • 6、我国今年已痛失30位院士了?
  • 7、2021年共和国已痛失9位院士,还有哪些优秀的院士已不在人世?
  • 8、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怎么样?
  • 9、万卫星院士逝世,2020年我国已经痛失多少位院士?
  • 10、谢家麟:不负今生 心栖梦归处,不负韶华年

上海市育才中学出哪些名人

最出名的有两个方守贤:中科院院士、加速器物理学家。安徽太平(今黄山)人,生于上海。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主任。殷鸿福: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层古生物学家,教授,博士导师。国际地层委员会三叠纪分会委员、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委员会主席、国际地质对比规划359项主席。殷鸿福已发表专著13册,论文74篇,其中外文论著21篇(册)。由他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多项奖励,其中地矿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五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此外,获“武汉科技新秀”称号,中国古生物学会首届尹赞勋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先进工作者,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上海市育才中学隶属静安区教育局,为全寄宿制、现代化的高级中学,首批“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之一,195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首批命名为上海市重点中学,由著名教育家段力佩先生出任校长。学校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长期坚持教育改革。一百年来,以高质量的教学水平蜚声海内外,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

请问复旦大学原校长谢希德先生培养过哪些著名的学生?

现在中国许多中年科技骨干,如方守贤、丁大钊、王启明等都是她当年的门生。方守贤 中科院院士、加速器物理学家。上海人。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主任。丁大钊,1935年生,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1952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物理系,1955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曾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科学研究所七室副研究员、物理研究部副主任、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院科技委副主任、中科院高能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筹备)副主任等职。王启明,Wang Qiming(1933.7.5- ) 光电子学家。祖籍石狮。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所长。参与筹建中国半导体测试基地,建立了一系列材料测试系统。

2020年共和国已痛失9名院士,这9名院士分别是谁?

分别是王绶琯,沈忠厚,程镕时,周毓麟,周又元,彭士禄,沈善炯,谢毓元,李京文,希望大家可以永远记住这些名字这9名院士分别是程镕时,彭士禄,李京文,沈忠厚,谢毓元,周又元,沈善炯,周毓麟,王绶琯。王绶琯,沈忠厚,程镕时,周毓麟,周又元,彭士禄,沈善炯,谢毓元,李京文。他们分别是王绶琯 ,沈忠厚,周毓麟,谢毓元,周又元,李京文,沈善炯, 彭士禄,程镕时。2020年我国痛失的九名院士,分别是蒋亦元、周同惠、沙庆林、孙儒泳、段正澄、蒋洪德、池志强、方守贤、李方华。他们都是在2020年1月和2月相继离世,他们在我国的农业、科学、交通运输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我们应该牢记他们的每一项荣誉,激励自己在工作上不断努力,也争取为祖国做一份贡献。他们是英雄,值得让我们在每一年的清明节为他们献上一束鲜花,来祭奠他们的伟大。蒋亦元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生都致力于农业装备的研究,创造出水稻割前脱粒收获机器系统,并且发表了六项等农业工程学报论文,取得很大成就。周同惠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主要从事药物的研究,发表了九项药物学报研究论文,并开创了中国的兴奋剂检测工作,在相关领域获得多重奖项。 沙庆林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主要是从事公路路面学研究与工程设计以及施工,他研究出来的粗集料断级配设计与检验方法及新施工工艺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孙儒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主要从事动物生态学研究。主要作品有《种群的科学管理与数学模型》、《生态学与人类》以及《动物生态学原理》等。段正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学科研究工作。主要作品有《光机电一体化手册》等。2003年研发的首台全身伽马刀曾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蒋洪德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叶轮机械内部流动理论与研究。学术著作有《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燃气轮机及联合循环机组》和《工程流体力学》上下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池志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药理学研究。学术论文有《阿片成瘾的细胞分子机制》等,获得多个科学进步二等奖。在抗放射性损伤和神经系统药物研究有重大的成就。方守贤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加速器的研究与设计工作,建造了中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并且还有神通广大的射线装置(带电粒子加速器),获得国际粒子加速器大会终身成就奖。李方华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衍射无理、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和晶体学研究。主要作品有《电子晶体学与图像处理》等。2003年成为中国首次获得“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你还认识哪些科学奖呢?

陕西各大学院士名单

陕西各大学院士名单如下:茅以升 钱学森 钱崇澍 安芷生 蔡金涛 曹春晓 陈桂林 褚应璜 丁舜年 方守贤 高小霞 葛守 徐祖耀等等。陕西二本排名一览表介绍如下:陕西二本大学排名:宝鸡文理学院、渭南师范学院、西安航空学院、安康学院、西安文理学院、咸阳师范学院、榆林学院、商洛学院、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西安工商学院。一、宝鸡文理学院宝鸡文理学院(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简称“宝文理”,位于宝鸡。学校是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学校高新、石鼓、蟠龙三个校区占地2800多亩,下设17个二级学院、64个本科专业;拥有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涵盖62个二级学科(领域);1个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省级一流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二、渭南师范学院渭南师范学院,简称“渭南师院”,位于陕西渭南,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多科性普通高等院校。学校是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试点院校,陕西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单位、省级园林式单位。学校有朝阳、西岳、汉马、富平四个校区;馆藏图书229万余册,电子图书120万册;下设15个二级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建有中外联合办学机构莫斯科艺术学院;开办63个本科专业,涵盖10大学科门类;在校生1.8万余人。三、西安航空学院西安航空学院(Xi’an Aeronautical Institute)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简称西航,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有沣惠、阎良两个校区,占地1158亩;设有17个教学院(部);纸质图书107万册;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西安交大博导名单

茅以升 钱学森 钱崇澍 安芷生 蔡金涛 曹春晓 陈桂林 褚应璜 丁舜年 方守贤 高小霞 葛守 徐祖耀等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恺 懂石麟 杜庆华 李天和 林宗虎 刘建航 邵象华 沈闻孙 苏君红 孙九林 周永茂 朱伯芳等等。交大英才:盛宣怀 唐文治 张元济 蔡元培 黄炎培 李叔同 邵力子 叶恭绰 蔡 锷 黎照寰 凌鸿勋 邹韬奋等等。交大英烈:白毓昆 侯绍裘 陈虞钦 穆汉祥 史霄雯等。西安交通大学(Xi`an Jiaotong University)位于古都西安,是国家“七五 ”、“八五”首批重点建设高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和 “985”工程建设,被国家确定为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中国常青藤盟校(九校联盟,C9)、“111计划”重要成员,“珠峰计划”首批11所名校之一,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2011计划“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

我国今年已痛失30位院士了?

这是正常的。因为院士,年龄都比较大了。尤其是前几批院士。是的。从2020年1月份开始到2020年10月份,池志强、方守贤、孙儒泳、段正澄、宁津生、郁铭芳、张乾二、许其凤、陈定昌等30位院士已经离世。今年1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叶轮机械与动力工程专家蒋洪德,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经药理学家池志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方守贤,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李方华4人逝世。2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生态学家孙儒泳,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家段正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药学家周同惠,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公路工程专家沙庆林,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业工程学家蒋亦元5人逝世。3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测量学家、教育家宁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道增,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周俊,中国工程院院士、骨科专家卢世璧4人逝世。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化纤领域奠基人郁铭芳逝世。5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张乾二,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物理学家万卫星相继逝世。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专家陈肇元,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殖内分泌专家肖碧莲逝世。7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专家许其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童秉纲,中国科学院院士、病毒学家曾毅,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与地貌学家李吉均,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水电工程专家郑守仁先后逝世。8月,中国科学院院士、腐蚀科学与电化学专家曹楚南逝世。9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家陈定昌,中国工程院院士、稀有金属冶金及材料专家李东英,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生态学家张新时,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戴元本逝世。10月,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刘若庄,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物理专家张俐娜逝世。扩展资料中国科学院院士简介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1955年,第一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产生;1956年5月,学部委员进行了一次增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9年5月开始进行学部委员增补工作,之后又中断十年,至1990年再次进行了学部委员增选,确定了两年一度进行增选。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十一次常务会议决定,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6月,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产生。1998年6月,实施资深院士制度。1998年6月,首次有外籍院士提出转为中科院院士。据201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共有833人,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57人,化学部133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55人,地学部138人,信息技术科学部100人,技术科学部150人;外籍院士108人;已故院士601人,已故外籍院士25人。参考资料来源:人民日报—中科院院士张俐娜逝世 共和国今年已痛失30位院士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1年共和国已痛失9位院士,还有哪些优秀的院士已不在人世?

沈忠厚、李京文、彭士禄、周又元等人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院士,而且在世的时候做出了很多贡献。2021年共和国已痛失9位院士,我已经失去的院士有:沙庆林院士、周同惠院士、段正澄院士、周毓麟院士、李京文院士、王绶琯院士、彭士禄院士、周又元院士、沈忠厚院士、沈善炯院士、程熔时院士、谢毓元院士、蒋洪德院士、池志强院士、方守贤院士、李芳华院士、孙儒泳等院士、张俐娜院士、刘若庄院士、戴元本院士、张新时院士、李东英院士、陈定昌院士等。他们为共和国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永远铭记他们。周毓麟,李京文,王绶琯,彭士禄,周又元,沈忠厚,沈善炯,程镕时,谢毓元等等。这些优秀的院士为社会做出的贡献非常的多,而且他们也为祖国科学事业而奋斗终身。蒋洪德,池志强,方守贤,李芳华,孙儒泳。这些优秀的院士值得我们尊重,他们的事迹很伟大,希望他们逝者安息一路走好。沙庆林院士 沙庆林院士是我国的道路工程专家,是江苏宜兴人,在1952年的时候毕业于交通大学,并获得了学士学位。自从毕业后,他就一直在从事有关公路的设计,施工和研究工作,为我国的公路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沙庆林在援助赞比亚公路建设时,发现当地的沥青路面结构非常适合当时的中国,回国后就主持并承担了国家公路路面修建技术的研究项目,之后通过不断的试验而得到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在2020年2月23日的时候,沙庆林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周同惠院士 周同惠院士于1924年出生于北京,是分析化学、药物分析和色谱学的专家,是在1944年从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的,之后在经过短暂留学后就毅然回到了祖国,为我国的化学分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研究建立了运动员禁用的五大类100种药物的分析及确证方法,筹建了中国兴奋剂检测中心 。同时他还开展了药物代谢和代谢产物的研究与分析,对我国近现代药物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在2020年2月23日的时候,他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 段正澄院士 段正澄院士于1934年出生于江苏镇江,是我国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家, 是在1957年的时候从华中工学院机械系毕业的,先后担任机械系助教、讲师、副教授, 制造自动化研究所所长等,在1996年的时,带领团队与企业合作,开展了立体定向伽马射线全身治疗系统的研发,为国家重要需求的自动化,数字化技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2020年2月15的时候,段正澄院士因病在武汉去世。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怎么样?

能进中科院的都是IQ特别高的,我当年也考中科院高分子材料研究生滑档下来的,题目大多是超纲题。工作生活前期基本在实验室,后期有成果之后召开发表,刊登在世界著名的科学期刊上,去全国各地高校做演讲,一是获取学术地位,二是赚点生活费。搞科研很辛苦的,特别是前期,有成果就不一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割线—————————————————两年过去了,我现在在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高能所的情况我不大了解,中科院的国家经费都不低就对了,现在每个月(硕士)3000-4000左右,不用学费(返还),专心科研。据我所知国内高校几乎没有几个比中科院给的多。生活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前期就混个二作共同一作啥的,后面有成果了就写论文,半年左右一片,科研狗枯燥乏味,论文都是相互引用,水文章从讲师评职称到教授,所以说为什么中国高校中流传一句话:一流的本科,二流的硕博,三流的教授,有那么点意思在里面,不过并不能以偏概全,至少我现在的导师是硕果累累(核聚变等离子体约束行为方向)。看来你是要报考中科院的研究生啊,中科院的待遇算是国内最好的,但是因为是在北京所以住宿一般都是几个人一间(但你要是考其他地方的那就另说),补助相对比较高,但中科院也是比价难考的,竞争比较大。中科院的压力比价大,科研氛围很好,如果只是硕士的话(不是特别出色),可能会和导师接触的并不多。预祝你考研顺利。不好说,不知道说客套话还是说真话合适。说点客观真实的,高能所的科研成果比较差(没什么创新性强的顶级成果,灌水的不少)。一方面与高能物理的衰落有关,一方面个人的敬业精神也不太足…(我知道有个副研究员整天在家,只有开组会才来所里,来了也是玩手机,他的科研成果是6年1篇prd一作,再加几篇蹭署名的文章)。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考研资料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MRL_yNL_Wcipupsu7uKUBA 提取码: n6ud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我国从事高能物理研究、先进加速器物理与技术研究及开发利用、先进射线技术与应用的综合性研究基地。其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称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1973年2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原子能研究所一部的基础上组建高能所。历任所长张文裕、叶铭汉、方守贤、郑志鹏、陈和生、王贻芳。高能所还可以,加油吧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我国从事高能物理研究、先进加速器物理与技术研究及开发利用、先进射线技术与应用的综合性研究基地。其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称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1973年2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原子能研究所一部的基础上组建高能所。历任所长张文裕、叶铭汉、方守贤、郑志鹏、陈和生、王贻芳。 建所以来,高能所开创并推动了中国的粒子物理实验、粒子天体物理实验、粒子加速器物理与技术、同步辐射技术及应用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科学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研发了许多高技术产品,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能所的战略定位是:国际领先的高能物理中心之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综合性、多学科研究基地。 高能所现有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00余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领军人才及高层次研究骨干近百人,18人在国际科学组织和学术刊物中担任重要职务。谢家麟院士是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高能所建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科技大学共建),以及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重点实验室(与国家纳米中心共建)、粒子加速物理与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射线成像技术与装备工程中心。高能所下设实验物理中心、粒子天体物理中心、理论物理室、计算中心、加速器中心、多学科研究中心、核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等7个研究单位,并在广东东莞设有分部。高能所玉泉路园区占地460多亩。 高能所是我国大科学装置的骨干力量,建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北京谱仪(BES)、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西藏羊八井国际宇宙线观测站、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等大型装置;正在建设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空间天文卫星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系统(ADS)的强流质子加速器、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JUNO)、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 高能所发挥大科学装置集群、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开展重大科学和前沿高技术探索,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引领带动我国相关领域研究进入世界前列,主要包括:τ轻子质量的精确测量;2-5GeV能区强子反应截面(R值)测量;发现带电类粲偶素Zc(3900);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精确测量中微子混合参数θ13;开展纳米安全性研究,发现含Gd金属富勒烯具有高效抑制肿瘤生长的功能,首次提出新型纳米药物的设计;发现宇宙线的各向异性分布,得到宇宙线和银河系共转的证据;获得古化石样品内部高分辨结构,破解古生物进化问题等。高能所率先开展高能天体物理实验、高空科学气球平台建设,参与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工程重大专项,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为我国的粒子天体物理研究与空间探测作出卓越贡献。1978年至今,高能所获奖2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共21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绕月工程(主要完成单位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高能所向社会开放北京同步辐射装置、慢正电子束流装置、试验束装置、工业CT等大型通用设施,为众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发提供公共平台。北京同步辐射装置每年向用户提供2000小时专用实验机时,1992年至2012年来累计支持了全国9155个用户、3200个课题实验,有力支持了生命科学、材料化工、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解析SARS病毒主蛋白酶及抑制剂结构、测定高等植物捕光膜蛋白复合物结构、发现砷剂治疗白血病的机制等一批高水平的实验成果。 高能所依托北京谱仪、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等项目,成功组织了大型国际合作,并与世界几十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参与了多项重要的国际粒子物理,包括欧洲核子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的ATLAS、CMS实验,日本高能加速器机构(KEK)的BELLE 与 BELLEⅡ实验,德国的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GSI)的PANDA实验等。 高能所是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先驱。1986年建成中国第一条国际计算机通讯线路,并向国外发出中国第一封Email,1988年成为中国在国际互联网上的第一个节点,1994年建立中国第一个网站。目前,高能所是具备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最大的研究机构,建有IPv4/IPv6双栈的万兆园区主干网络及双万兆网络出口,并建有到大亚湾、羊八井、东莞等工程园区的专用高速网络。近年来,高能所在高性能计算、高性能存储、网格计算、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建立的数据密集型网格平台是全球高能物理网格 WLCG 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多个大型科研项目提供了高质量的科学计算服务。 高能所积极建设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平台,将先进加速器技术、核探测技术转化为高科技产品,先后研制成功包括医用加速管在内的各种类型的加速管、用于辐射加工的大功率高频高压加速器、电子直线加速器和电子帘加速器、加速器X射线源,小型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Micro-PET)、核素与荧光双模小动物成像系统、小型PET/CT扫描仪、乳腺癌早期诊断扫描仪(PEM)、乳腺专用SPECT扫描仪、高性能工业CT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促进了我国工业辐照、精密检测、核医学成像设备等产业的发展。高能所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及首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我国第一位理学博士和第一位博士后均出自高能所。高能所现有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等6个理学博士(硕士)培养点,核技术及应用等2个工学博士(硕士)培养点,材料工程、动力工程等6个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点;有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在学研究生近600人、在站博士后近百人。 高能所是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粒子加速器分会,同步辐射专业委员会,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会,中国毒理学会纳米毒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子散射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主办的刊物有Chinese Physics C、《现代物理知识》、Radiation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Methods。高能所图书馆馆舍面积2300平方米,纸版藏书14.5万余册,中外文纸质期刊1827余种(馆藏总种数及现刊种数95),各类数据库100余个,数字资源总计15亿余条。 展望未来,高能所将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紧密围绕研究所战略定位,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朝着“国际一流的高能物理研究中心和大型综合性多学科研究基地”的目标不断迈进。

万卫星院士逝世,2020年我国已经痛失多少位院士?

2020年我国已痛失16位两院院士:万卫星、池志强、蒋洪德、孙儒泳、李道增、张乾二、郁铭芳、方守贤、李方华、段正澄、周同惠、沙庆林、蒋亦元、宁津生、家周俊、卢世璧。1、蒋洪德蒋洪德长期从事叶轮机械内部流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于2020年1月4日,蒋洪德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生前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孙儒泳孙儒泳,浙江宁波人,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儒泳长期从事动物生态学的研究和教学,在啮齿类动物生理生态的研究和动物生态学教材建设方面做出成绩。2020年2月14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3、李道增李道增,出生于上海,系李鸿章后裔,祖籍安徽合肥,师从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对建筑学理论有深入的研究;专精于剧场设计,通晓中外剧场的历史发展。2020年3月1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4、张乾二张乾二,出生于福建惠安,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早年参与了水溶液中培养晶体、研制粉末衍射仪的照相机等研究;1963年在配位场理论研究方面获得突破;20世纪90年代带领课题组开展价键理论计算程序化的攻坚研究。2020年5月3日20时33分,张乾二逝世,享年93岁。5、郁铭芳郁铭芳,出生于上海市,化学纤维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郁铭芳主要从事化学纤维的理论和工程应用研制,主要有芳香族聚酰胺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碳纤维、涤纶高速纺丝、高强涤纶等。2020年4月12日12时3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3岁。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送别大师:共和国今年已痛失16位两院院士

谢家麟:不负今生 心栖梦归处,不负韶华年

  翻开新中国的科技史,“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彪炳史册。这项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关注和大力推动下建成的大科学工程,不仅让我国高能物理研究领域一举跻身国际领先行列,提升了我国精尖制造业的水平,而且其产生的高性能同步辐射光在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等众多领域有不可替代的应用,产生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说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就不能不提到这位科学家——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谢家麟。曾有不少人向这位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间起当年是否经历种种困难,他总是微微一笑:“什么叫科研?科研就是要解决种种困难和问题,在无路可走时走出一条新路。”   谢家麟:“原创是人天生的本性”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高杰研究员是谢老的学生,如今已到知天命之年,他对老师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那似乎永不衰竭的创新精神。   “记得有一次,谢老把他一个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发给我,我一看真的吓了一跳!他给这个学生开设的题目竟然是有关未来m子对撞机的。说实话,我这个小辈都还没敢想的问题,谢老不仅在想,而且已开始做了。”   谢家麟笑笑说:“我就是胆子大。”当年就是这种什么都不怕的冲劲,让这个中国年轻人名扬美国——1955年,他在美国芝加哥医学中心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束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开拓了高能电子束治癌的全新领域。   “这件事情以前没人做过,无例可循,”谢家麟回忆说,因为是医用,要求格外高:除了功率要稳定、电子束的尺寸要合适、强度要均匀等等技术性的要求,还要测算出安全的辐照剂量和在人体内的分布。   他带领团队自己设计和制作零部件、设计实验方案,用了两年的时间研制成功,并开始临床使用。谢家麟回忆说:“在即将投入使用的阶段,有一个名叫赫西的医生朋友,常常半开玩笑地问我:‘你睡眠好吗?你知道我们美国病人是喜欢告状的。’现在回想起来,我那时也确实有些莽撞了。”   这位“莽撞”的科学家认为:“原创是人天生的本性。”谢家麟曾列出由他“个人负责研制成功的有相当规模的几件科研项目”:1953年至1955年,研制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医用加速器;1956年至1964年,研制我国第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电子直线加速器;1980年至1986年,研制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1987年至1995年,研制北京自由电子激光;2000年至今,研制新型电子直线加速器。   他说医用加速器、自由电子激光中的前馈控制、新型电子直线加速器属于创新研究,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自由电子激光等虽然是独立自主研制的,但主要还是跟踪国际发展的大科学装置。“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科技方面‘跟踪’是必须经过的阶段。同样从发展历史上讲,我们必须随着时代的不同,摆脱‘跟踪’,独辟蹊径,才能成为科技强国。”他说,“在科技领域只有‘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才能脱离受制于人的局面。周总理曾说,我们要‘一买、二用、三改、四创’,这是至理名言,指明了我国科技发展的道路。我希望大家要永远铭记。”   谢家麟认为,鼓励原创性研究也要由小而大。“要先鼓励在小处突破,不能只注意诺贝尔奖那样高水平的工作。老老实实,养成风气。”   他还曾反复强调自行研制科研仪器、设备,在原创新研究中的重要性。“研究目标、检验对象、使用方法都非常规,当然需要新的设计思想、新的装置、新的部件。”有些人认为从外国购买更快更省,一个大科学实验装置,常常是分片由国外厂家购买,人家给做出来、安装好、调试完叫我们来按电钮。“我们没有经历它的研制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难以做出原创的、无例可循的或性能优于国际水平的新仪器、新设备来进行新实验了。”谢家麟说:“因此,除必要的情况外,我们应该尽量自制仪器、设备,培养制造业创新能力,给我国仪器制造业一个通过实践、改进提高、突破国际性能水平的机会。应该说,科学仪器制造业是创新研究的物质基础。”   方守贤:“他是一位战略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守贤也是一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1986年辞去BEPC工程经理后由他接任。“科学也需要决策,特别是大科学工程。这就像找矿,必须得找得准。那时候对要不要建加速器,建什么样的加速器,国内外都有很多声音。”方守贤说:“那时候谢家麟先生力主建设正负电子对撞机,并且得到了李政道等国内外科学家的赞同和支持。我认为,他是一位战略科学家。”   谢家麟回忆说,那时在建质子加速器还是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学术界还有分歧;而怀疑声也不绝于耳:对撞机要求甚高,中国能做出来吗?其时国力还不富强,花这么多钱值得吗?   “当时外国人有个比喻,说中国人造对撞机,就像要跳上一辆高速运行的火车,跳上去就与火车同步了;跳不上去,就是粉身碎骨。”中国工程院院士叶铭汉回忆说:“谢家麟从技术、管理、经费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严密的计算,认为这个项目是可行的。”   如今追忆往事,谢家麟说:“大科学工程影响巨大,虽然它不像应用工程那样能马上见到效益,但它是为了明天的科学,我们必须统筹兼顾。”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能物理学家陈和生说:“就拿速调管为例,这是雷达、电视信号发射等设备上的重要部件,原来我们一直做不好。当年有个美国友人说:中国产速调管的寿命,还赶不上做一只烤鸭的时间。就是在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过程中,大功率速调管的技术难关被我们攻克了,也借此带动了一个产业的提升。”   就是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1986年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1988年通过电话拨号在国内首次实现计算机国际联网,成为国际互联网的一员;加速器及其部件出口美、日、西欧、韩国和巴西等国家;大型工业断层扫描设备等无损检测设备系列,正在我国工业领域大显身手;在医学领域,高能所研制人体PET、正电子发射乳腺扫描仪等,已经应用于医疗实验,下一代产品也正在研发中……   每年有近百个科研单位的400多个课题利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产生的同步辐射光源,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内容涉及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地矿、资源等不同学科和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