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瑾,被称为东吴第一大将军的诸葛瑾,一生有何作为?

本文目录一览:

  • 1、诸葛瑾身为东吴的常败将军 孙权为什么如此重视诸葛瑾
  • 2、三国时期东吴重臣诸葛瑾简介:深得孙权的信赖,被称为神交
  • 3、诸葛三兄弟之一诸葛瑾个人简介
  • 4、屡战屡败的诸葛瑾是怎么成为孙权心腹的?
  • 5、诸葛瑾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何会成为成为东吴大将军
  • 6、诸葛瑾是什么人?他的名字为何会出现在驴脸上?
  • 7、东吴名臣诸葛瑾的一生是怎样的?诸葛瑾的结局如何?
  • 8、三国时期诸葛亮诸葛瑾分别担任什么官职?权力有多大?
  • 9、被称为东吴第一大将军的诸葛瑾,一生有何作为?
  • 10、揭秘:历史上的诸葛瑾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诸葛瑾身为东吴的常败将军 孙权为什么如此重视诸葛瑾

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大哥,比诸葛亮年长7岁。公元200年左右,26岁的诸葛瑾已经成为孙权的长史,此时其弟诸葛亮、诸葛均还在隆中隐居。诸葛瑾为何要投奔江东,史书并没有交代,但最初的原因很可能就是为了谋生。诸葛瑾没有诸葛亮那样的鸿鹄之志,其能力也远不如诸葛亮,但他却能在东吴一生戎马,最后官至大将军,几乎位极人臣。不过,诸葛瑾这个大将军显然是不够格的,说他是“常败将军”、名不副实,一点也不为过。但奇怪的是,不管风云如何变幻,不管仗打得多么糟糕,诸葛瑾始终能深得孙权的信任。在诸葛瑾的身上,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呢?一、常败将军却备受恩宠公元200年,孙策去世,孙权继位。在江东求职的诸葛瑾经过孙权妹夫的推荐,得以成为孙权手下的长史。长史相当于今天的秘书长、办公室主任,非常考验一个人的组织协调能力,诸葛瑾能任上干得得心应手,说明他更善于治国理政。但是,命运好像跟诸葛瑾开了一个大玩笑。几年以后,孙权提拔他为中司马,诸葛瑾开始走入军界,辅助孙权处理军务。从此,诸葛瑾开始了自己辉煌的军旅生涯,并于公元229年升任大将军,在东吴军中的地位仅次于陆逊之下。那么,如此重要的一位军事牛人,其战绩又如何呢?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成语来形容——惨不忍睹。诸葛瑾开始亲统兵马、独当一面,是从公元219年的襄樊之战开始的。《三国志》记载,公元219年,诸葛瑾“从讨关羽,封宜城侯”。吕蒙死后,他又以绥南将军的身份,接替吕蒙成为南郡太守。诸葛瑾参与偷袭荆州的作战,但众所周知,此战的主角是吕蒙,诸葛瑾应该是配合打辅助,所以并未体现出真实水平。3年后,公元222年,曹魏派三路大军围攻朱然驻守的南郡。曹魏方面这次派出了曹真、张郃、徐晃等名将,而孙权则让时任左将军的诸葛瑾带领潘璋、杨粲前往救援。此时,南郡城内瘟疫肆虐,朱然仅有5000余人可堪御敌,情势十分危急,而诸葛瑾却临阵表现出“性弘缓,推道理,任计画,无应卒倚伏之术”的窘态。也就是说,在困难面前,诸葛瑾磨磨唧唧,整日计划却终究拿不出退敌之策。幸好潘璋审时度势、当机立断,率兵摧毁了魏军浮桥,逼退了敌人,挽救了朱然。公元226年,曹丕去世,曹叡继位。孙权趁机向曹魏发起进攻,并派诸葛瑾、张霸进攻襄阳。曹叡则派司马懿迎战。司马懿此前也少有独当一面的机会,但行家出手,果然不同凡响,他先击败孙权,再败诸葛瑾,最后斩了张霸,重创吴军。公元234年,东吴卷土重来,分三路伐魏:孙权主攻合肥,陆逊、诸葛瑾攻襄阳,孙韶攻广陵。结果,孙权、孙韶开战击溃,提前打道回府。诸葛瑾得知后,慌乱无措,给陆逊写信商议计策。而陆逊表现出大将风范,他镇定自若,用计迷惑敌人,最后领兵全身而退,魏军甚至不敢追击。公元241年4月,东吴再次北伐曹魏,已是大将军的诸葛瑾率兵攻打柤中,但6月即撤军。对于具体过程,史料并未记载,可见也是无果而终。同年,诸葛瑾去世,享年68岁。作为主将,诸葛瑾一生并无突出战绩,表现常常令人失望。他不但没有参加过像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石亭之战这样的关键战役,而且从不单独承担攻坚任务,只是与陆逊、吕蒙等名将一起行动。这说明,孙权对这位老兄的军事能力是一清二楚的。可是,为何诸葛瑾能够混迹于东吴军中几十年,最后还被提拔到仅次于陆逊的高位呢?二、诸葛瑾成功的秘密1、孙权的信任孙权对诸葛瑾是十分推崇和欣赏的,因为两个人融洽的私人关系,还诞生了一个叫“生死不易”的成语。诸葛瑾在南郡时,有人曾经诬陷他通敌,准备逃亡蜀国。孙权为他辩护说:“孤与子瑜(诸葛瑾)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三国志》)那么,除了忠心无二以外,诸葛瑾身上有什么样的闪光点,能让孙权如此看重呢?《三国志》注引《吴书》记载:“瑾才略虽不及弟,而德行尤纯。”诸葛瑾虽然才学不及其弟诸葛亮,但他以德行操守见长,是一个纯正的正人君子。可见,当初他优良的品格,出色的政务能力,足以让孙权为之眼前一亮。《三国志》还说,诸葛瑾“为人有容貌思度,于时服其弘雅。权亦重之,大事咨访”。诸葛瑾为人宽厚,有雅量,从不与人斤斤计较。这一点从“诸葛子瑜之驴”的故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诸葛瑾长了一张大长脸,孙权与众臣便用一头驴来开他的玩笑,诸葛瑾面对羞辱泰然自若、毫不介意,反倒是他的儿子诸葛恪非要秀一把“小聪明”,替他爸爸化解尴尬。而其实,诸葛恪的这种解围尤其多余。2、统治的需要以上这些优点,能让孙权对诸葛瑾信赖有加,但这还不是重用他的充分理由。孙权之所以能舍弃一干东吴名将,提拔业务能力欠佳的诸葛瑾,根本原因是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东吴方面,从孙坚、孙策这两代开始,就不乏名帅与名将。但是,孙坚、孙策力敌万人、英勇盖世,孙权却差了许多。孙权之所以被许多网友戏称为“孙十万”,是因为他常率领大军去砸场子,但结果往往是以失败告终。孙权虽也击败过曹操、刘备、曹丕,但这全赖他的知人善任和大胆放权,特别是周瑜、吕蒙、陆逊等主帅超强的临场指挥能力。东吴的军事胜利,往往与孙权本人的军事才能没有多大关系。这种情况,终究会造成这样一种后果,那就是军权旁落,武将难以驾驭。出于御将和集权的目的,孙权必须用文人统领武将,通过以文抑武,达到巩固自身统治的目的。所以,尽管从单一方面来看,诸葛瑾带兵是低效的、无能的,但从整体上看,这样做才有利于东吴政权稳固的。所以,只要诸葛瑾的德行好,对孙权忠诚,能力不能力的,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三国时期东吴重臣诸葛瑾简介:深得孙权的信赖,被称为神交

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汉族,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经弘咨推荐,为东吴效力。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称为“神交”,并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吕蒙病逝,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孙权称帝后,诸葛瑾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诸葛瑾少时曾游览洛阳,又博览《诗经》,《尚书》,《左氏春秋》。生母去世得早,诸葛瑾在守孝期间一切合乎礼节,侍奉继母也恭敬谨慎,甚得人望 。建安五年(200年),诸葛瑾因中原战乱而避乱江东。孙权的姊婿曲阿弘咨遇见诸葛瑾,对其才华感到惊奇,向孙权推荐,与鲁肃等一起为宾待。诸葛瑾与步骘、严畯关系亲密。建安六年(201年)三人一起游历吴中各地,逐渐声名显赫,齐名被称为当世的英杰俊才 ,诸葛瑾其后又担任过海盐县长。后为孙权长史,转中司马。功勋卓著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遣诸葛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诸葛亮在公馆见面,未谈私事。最后双方以分界结束。诸葛瑾同孙权无论谈话、劝谏,从不急迫直言,只是稍微表示出自己的倾向,大略道出自己的意图,点到为止。如有与孙权心意不合时,他便放弃正在进行的内容而转向其他的话题,渐渐地再借其他事情从头开始,以对同类事情的看法求得孙权的赞同,于是孙权的思想也往往得到开通。吴郡太守朱治,是举荐孙权为孝廉的将领,孙权曾对他有怨望的地方,只因平时对他很敬重,难于亲自启齿责备他,故而心内忿怨无法排解。诸葛瑾揣摩到其中的缘故,又不敢公开明白地说出口。于是自求用孙权的意思来自问,这样他就在孙权面前写信,广泛地阐明事物的常理,借题用自己的思想迂回地推测分析孙权的内心活动。写完后,他将信呈交孙权,孙权看后很高兴,笑着说:“我的疙瘩让你给解开了。颜渊之德,是要人更为亲爱,难道就是这个意思吧!”孙权又责备过校尉殷模,所定罪名令人难料。很多大臣为殷模求情,孙权更加愤怒,与求情人们反复论争,只有诸葛瑾默不作声。孙权说:“子瑜怎么不说话?”诸葛瑾离开座席说:“臣下与殷模等因遭受故土沦陷,生灵灭绝。离弃祖坟,携老带幼,披荆斩棘,前来归顺圣明的教化,在流亡贱人中,蒙主公生身养命之福,不能自我互相督责砥砺,以报答万分之一的恩德,致使殷模辜负圣上的恩惠,自我陷入罪恶之中。为臣认罪尚来不及,确实不敢说什么。”孙权听后很为伤感,于是说:“我特为您而赦免他。”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跟从吕蒙讨关羽,封宣城侯,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直方敢谏黄初二年(221年),刘备东伐吴,孙权求和,诸葛瑾给刘备写信道:“陛下老远来至白帝,恐怕是因为吴王侵取荆州,危害关羽,怨念颇深。不应该讲和,您这是小人物之心,不肯着眼于大处。我试着为陛下论其轻重和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可以马上决定下来,不用再咨询各位将领。陛下和关羽之亲密和诸汉先帝如何相比?荆州大小与海内各州又如何相比?这些仇恨,谁当先后?如果仔细思考,不是很简单的事吗。”黄初三年(222年),孙权受封吴王,封诸葛瑾左将军、督公安,假节,封宛陵侯。 同年曹真、夏侯尚等围朱然于江陵,诸葛瑾派兵救援,渡江时被夏侯尚火烧船只,水陆同时进攻所击退。潘璋未知前来救援,而魏兵日渡不绝,并说:“魏势始盛,江水又浅,未可与战。”便将所领,到魏上流五十里,伐苇数百万束,缚作大筏,欲顺流放火,烧败浮桥。作筏适毕,伺水长当下,夏侯尚、曹真等退走;虽无大功,也用保全师顺利入境为功。虞翻因为狂放直率而被流放,只有诸葛瑾多次替他说情。虞翻在给亲友的信中说:“诸葛瑾敦仁厚义,效法上天救活生灵,近来承蒙他仗义执言,为我保全名分,无奈我积怨过多犯罪过深,深为陛下所忌恨,虽有祁奚之类的人相救,而我却无羊舌氏那样的德行,解救是没有什么希望了。”诸葛瑾仪表堂堂又温文大方,当时的人们都佩服他的高雅气质。孙权也对他甚为看重,每有大事就要征询他的意见。数攻襄阳黄武五年(226年),孙权得知曹丕去世后,于八月出兵攻魏。命吴左将军诸葛瑾部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治安陆,今湖北云梦西南)。孙权一路为魏军所败,遂撤兵而走。而诸葛瑾则被司马懿击败,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十二月,升任骠骑将军。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封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嘉禾五年(236年),大帝北征,派右都督陆逊与中司马诸葛瑾攻襄阳。陆逊派亲戚韩扁怀揣奏疏上报朝廷,返回途中,在途中遇到魏军,魏军抓获了韩扁。诸葛瑾听后,十分恐慌,写信给陆逊说:“大驾已还,敌人得到韩扁,将我们的虚实全部打听清楚了。而且河水快干了,最好是赶快离去。”陆逊接报后并未作答复,却催促人种葑豆(一种蔬菜),与众将领下棋射箭游戏,一如平常。 诸葛瑾知道后说:“陆伯言足智多谋,他这样做一定自有考虑。” 于是亲自来见陆逊。陆逊说:“魏军知道大驾已还,再不用为此筹谋,便专心对付我们。如今魏军已经守卫了要害之处,兵将已经出动,我们自己应当首先镇定自如以稳住部队,然后再巧施计谋,退出此地。如果今天就向魏军表明我们要走,魏军会以为我们害怕了,必然会来威逼我们,那就是必败之势了。” 于是二人秘密定计,令诸葛瑾坐镇舟船,陆逊率领全部兵马向襄阳进发。魏军素来忌惮陆逊,见陆逊要攻襄阳,立即退回城中。诸葛瑾便引船而出,陆逊慢慢整顿好队伍,大张旗鼓地走上船。魏军不知究竟,反而不敢追击,于是陆逊全军安然退出。朝政风波嘉禾七年(238年),弄政大臣吕壹遭处死。先前,诸葛瑾、吕岱、朱然、步骘以自己为武官,未有干涉吕壹一事,吕壹死后,孙权派遣中书郎袁礼斥责四人,指自己与四人恩犹骨肉,荣福喜戚,相与共之,自己政治上出错,理应上奏劝告,不应置身事外。赤乌四年(241年) 四月,孙权分兵四路攻魏:卫将军全琮率军数万出淮南决芍陂(今安徽寿县南)之水,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今安徽六安东北),前将军朱然攻樊城(今湖北襄阳),大将军诸葛瑾攻祖中(今湖北南漳蛮河流域)。 五月,全琮入侵芍陂,朱然、孙伦围攻樊城,诸葛瑾、步骘侵掠柤中,司马懿自请出兵往讨。同年,诸葛瑾去世,享年68岁,死前嘱咐买棺服,办丧事要简约。

诸葛三兄弟之一诸葛瑾个人简介

诸葛瑾,汉族,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的吴国大臣,诸葛亮的弟弟,诸葛恪的父亲。经弘子推荐,他在吴栋工作。他心胸宽广、热情诚实,深受孙权信任,被誉为“神交”,并为缓和蜀汉和吴栋的关系做出了努力。建安二十五年,梦露病逝,诸葛瑾接替梦露为南郡太守,驻守公安。旭日东升后,成为大将军,统领豫州牧。建安五年,因中原战事,诸葛瑾避乱江东。孙权的嫂子屈阿訇见到了诸葛瑾,对他的才华感到惊讶,向孙权推荐了他,并留宿鲁肃等。诸葛瑾与卜志和宜颜关系密切,曾一起游历吴中。他们三人逐渐成名,在当代并称为英杰蔡骏,后来担任海盐县令。孙权长史后,被调至司马。三国建安二十年十一年,孙权派使蜀备好,在府中见其兄诸葛亮,未议私事。最后,双方以一个边界结束。无论是与诸葛瑾的谈话还是劝解,孙权都没有急切地说出来,只是略微表达了一下自己的意愿,粗略地说出了自己的意图。如果他不认同孙权,就会放弃正在进行的内容,转向其他话题,逐渐借用其他的东西从零开始,从而从对类似事情的看法上得到孙权的认同,孙权的思路也就经常打开。推荐孙权为孝廉的大将是吴郡太守朱智。孙权曾经对他有过委屈,但因为平时尊重他,很难亲自责备他,所以心中的怨恨无法化解。诸葛瑾想出了原因,但他不敢公开明确地说出来。于是他自问自答孙权的意思,以至于当着孙权的面写了一封信,广泛地阐述事物的常识,用自己的思想迂回地推测和分析孙权的内心活动。写完后,他把信递交给孙权,孙权看后非常高兴,笑着说:“我的疙瘩被你解开了。颜元的美德是让人更亲。是这个意思吗?”孙权还怪罪于校尉尹默,定罪之名难测。众多大臣为尹默求情,孙权更是怒不可遏。他与调解人反复辩论,但只有诸葛瑾保持沉默。孙权曰:“玉子何以不言?”诸葛瑾离席曰:“吾众将与尹默,皆因故土失陷,生灵涂炭。他们抛弃祖坟,照顾老幼,历尽艰辛,终于接受了明升的教化。在被流放的母狗中,她们被主人的命所保佑,无法互相惩罚来报答主人的万分之一的恩情。结果尹默辜负了圣恩,陷入了罪恶。对我来说认罪太晚了。我真的不敢说什么。”孙权听后很难过,就说:“我替你原谅他了。”建安二十四年,他跟随吕蒙为关羽,被任命为宣城太子。绥南将军引梦露为南郡太守,驻守公安。到了第二年,刘备东侵吴,孙权讲和的时候,上书刘备:“陛下千里迢迢来到,恐怕是因为侵荆州,危及关羽,怨恨很深。你不应该讲和。你是一颗无名之心,拒绝以大局为重。我会试着为陛下讨论它的重要性和大小。如果陛下强压怒火,可以马上做出决定,不需要和将军们商量。陛下与关和汉朝以前皇帝的亲密程度相比如何?荆州与海中其他州相比如何?这些仇恨的优先级是谁?仔细想想,不是很简单吗?”当时,有人说诸葛瑾在和刘备交换信息。权曰:“吾与子瑜誓,生死不易。我儿余必负我,正如我必负我儿余。”诸葛瑾遭到许多人的弹劾。鲁迅写信给孙权,劝他保护诸葛瑾。孙权补充说:“我与玉子有一种‘神圣的纽带’,外人不能疏远我们。”把所有的信交给诸葛瑾。黄三年,封孙权为吴王,将军左,公安刺史,封万王。同年,曹真、在江陵围住朱然,诸葛瑾出兵相救。渡河时,他们被夏侯尚烧船和水陆并进的进攻击退。未知潘璋来救,邴巍却滔滔不绝,曰:“魏国初兴,江面浅,不可战也。”他带着他们溯渭水而上五十里,砍了几百万根芦苇,绑成木筏,放火烧下游的浮桥。当木筏准备好,等待水,夏侯尚和曹真正在撤退;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但是保安能顺利入境也算是成功了。羽扇因为狂放率直而被流放,只有诸葛瑾多次为他说情。于在给亲友的一封信中说:“为人善良仁慈,效法天道救人。最近多亏他仗义执言,救了我的名,可是我积怨太多,罪大恶极,深为陛下所恨。虽有齐之类的人救了我,但我没有羊舌之德,所以没有得救的希望。”诸葛瑾慷慨周到,当时的人们都很钦佩他的慷慨和风度。孙权也很看重他,每次有大事都会征求他的意见。东吴攻五年,孙权得知已死,于八月出兵攻魏。将军左雾命令诸葛瑾的部队分两路进攻襄阳,并亲自率军进攻江夏县。孙权一路被魏军击败,于是退兵离开。诸葛瑾被司马懿打败,杀了大将军张霸,斩首千余级。12月,晋升为骠骑将军。黄龙元年,孙升为大将军,左都护都督,领豫州牧。嘉禾五年,孙权北伐,派右都督鲁迅、中司马诸葛瑾攻打襄阳。鲁迅派亲戚韩边淮去朝廷告状。回来的路上遇到了魏军,魏军俘虏了韩扁。诸葛瑾闻之,大惊,即上书曰:“汉兵已还,汉兵已至,探得我军虚实。而且河水湍急,最好赶紧离开。”鲁迅接到报告后没有回信,而是催促人们种豆子,照常和将军们下棋射箭。《倒影12》中的诸葛瑾诸葛瑾说:“陆伯言足智多谋,所以他一定有自己的考虑。”所以我亲自来看鲁迅。鲁迅说:“魏军知道大驾已还,就不用再筹划了,就专心对付我们。现在魏军已经守住了重点,兵已经出动,我们应该先冷静舒适的稳住部队,然后才能巧妙的在这里图谋退路。如果今天告诉魏军我们要走了,魏军会认为我们害怕,必然会欺负我们,这是必然的趋势。”所以他们秘密决定让诸葛瑾嘉禾七年,王朝发生政治动乱,宰相艺鹭被处死。此前,诸葛瑾、吕岱、朱然、卜志等都视自己为武官,不干涉艺鹭。艺鹭死后,孙权派中书大臣李源申斥四人,指出他们和四人心地善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犯了政治错误。他们应该给出建议,不应该置身事外。东吴四年四月,孙权分兵四路攻魏:魏将军全琮率数万大军出淮南绝少北水,渭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前将军朱然攻樊城,将军攻祖忠。五月,全琮侵绍北,朱然、孙伦围攻樊城,诸葛瑾、卜志侵掠,司马懿邀兵讨饭。同年,诸葛瑾去世,享年68岁。去世前,他下令购买棺材,让葬礼变得简单。

屡战屡败的诸葛瑾是怎么成为孙权心腹的?

诸葛瑾的仕宦生涯诸葛瑾和诸葛亮是哥俩,是徐州琅琊人。当时曹操和陶谦之间的战争太过激烈,对徐州的破坏非常大,诸葛瑾就南下避乱到江东,至于诸葛亮先是跟着叔父诸葛玄到江东的豫章郡,后来被豫章太守朱皓驱逐,就往依刘表,在荆州深深扎根了。通过联姻的方式,诸葛亮在荆襄地区的人脉关系网络非常发达和健康,诸葛瑾却没有这样的优势。那么诸葛瑾是如何得到孙权的青睐,从而进入江东集团的呢?缘于孙权的姐夫弘咨。诸葛瑾在《诗经》、《尚书》、《左传》上有研究,在儒家经学上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诸葛瑾的形象非常好,“有容貌思度”,具有名士风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名士是非常吃香的,也是一些人走入仕途必须要塑造的“名片”。当时弘咨接触了诸葛瑾,被诸葛瑾的风貌所折服,向孙权举荐。诸葛瑾因此进入江东集团。诸葛瑾做过孙权的长史、中司马,帮助孙权处理军政事务,顾问应对;吕蒙去世后,孙权又让诸葛瑾做南郡太守,驻守在公安;在黄武元年(即公元222年)的时候,诸葛瑾从绥南将军迁为左将军,获得假节的权力;在黄龙元年(即公元229年),诸葛瑾迁为大将军,担任左都护,达到了仕宦生涯的巅峰。官职上大将军仅次于陆逊的上大将军,陆逊毕竟居功至伟,这个没有办法比;而实权上两个人分别为左都护和右都护,地位相当。可见诸葛瑾在东吴政权中确实是位高权重,虽然不能与总揽蜀汉军政大权的诸葛亮相比,但也算是金字塔的塔顶。诸葛瑾收获的失败诸葛瑾在东吴的地位很高,在历史上也很有名气,然而他在很多战役或者任务上表现得并不尽如人意。在外交上,诸葛瑾两次与蜀汉或者刘备集团沟通,一次在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刘备那边刚刚拿下西川,孙权派诸葛瑾出使,名义上是联络感情,实际目的还是讨要当初借出去的荆州的一些郡县。诸葛瑾表现得大公无私,除了公事以外避免与诸葛亮见面,但最终目的还是没达成,后来双方爆发的战事,吕蒙袭取荆南三郡,加上曹操在汉中的威胁,促成“湘水之盟”的订立;第二次是孙权趁关羽北伐袭取荆州,刘备率军伐吴。诸葛瑾向刘备写信请和,起到的效果也是约等于零。当然在荆州归属问题,以及问题彻底爆发出来而产生的后果上,主要还是受刘备和孙权两个政权的意志的左右,外交手段很难解决。所以也不好在这个方面苛责诸葛瑾。但是在与曹魏的作战上,诸葛瑾的表现不佳。诸葛瑾先后参与了“江陵之战”、“石阳之战”、第四次“合肥之战”、“芍陂樊城之战”,其中在“江陵之战”被夏侯尚击败;在“石阳之战”被司马懿击败;在第四次“合肥之战”中虽然不致大败,甚至小有斩获,但却是陆逊的功劳;在“芍陂樊城之战”中和朱然等人一起被司马懿愉悦送走。这些战役中完全没有诸葛瑾的亮眼表现,反而是朱然(“江陵之战”、“石阳之战”)、陆逊(第四次“合肥之战”)、朱异、张休、顾承(“芍陂樊城之战”)等东吴将领的表现的舞台。可以说诸葛瑾在军事上的作为也是寥寥。诸葛瑾为什么能够成为孙权的心腹?诸葛瑾在军事上的能力不足,也没有足够厚的功劳簿,那么他是如何成为孙权的心腹,以及东吴的股肱大臣呢?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一、诸葛瑾与孙权的关系匪浅不得不说,诸葛瑾能够有这样顺利的仕宦生涯,与孙权的个人意志有绝对的关系。诸葛瑾虽然军事能力不够,外交上的才华也不见得高,却有极其优秀的情商,善于与孙权缔结良好的关系。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看动东吴的大老元臣张昭,因为有脾气总和孙权对着干,到最后丞相的位置没有他的份;同样暴脾气的虞翻对孙权不假辞色,让孙权一竿子流放到偏远的交州。与上位者交流,一个优秀的佐臣既要保持正直的品性,又要具备圆滑的语言艺术。诸葛瑾就做到了这一点。诸葛瑾与孙权交流的时候,并不像张昭那样刚猛,如果两个人意见不合,诸葛瑾也不会执着于这个分歧,先是用其他的话题岔开,气氛缓和之后再旁敲侧击地迂回回来。直言进谏固然是一种美德,但往往不如这种如沐春风的方式。诸葛瑾用这种方式,既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又加强了与孙权之间的感情。孙权也是绝对信任诸葛瑾的。有这一层关系在,诸葛瑾的仕途自然是一帆风顺。二、诸葛瑾是以德服人的典范上位者可以用才华驾驭属下,用功劳压制属下,也可以用德行折服属下。诸葛瑾就是后者。仅在《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中就记载诸葛瑾为朱治、殷模、以及把孙权气得要砍人的虞翻求过请。可见他是一个宽和的人,与东吴群臣的人际关系也很良好。同样的人物还有蜀汉的第二任“丞相”(大司马录尚书事)蒋琬。蒋琬的才能不如诸葛亮,却是一个贤德之人。别人嘲讽蒋琬,蒋琬心中毫无波澜,唾面自干;蒋琬在病重的时候,甘于将权力让给费祎,好完成下一次职权的交接。所以蒋琬也得到后人的认可,与诸葛亮、费祎、董允并列为“蜀之四相”。除了人际关系上,诸葛瑾本人的道德也是没有瑕疵的。《吴书》中特意强调:“谨才略虽不及弟,而德行尤纯。”上位者到底是德重于才还是才重于德,这个不好说。但德和才无疑都有各自的优势。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更容易获得士人的崇拜,也能够让部下对自身的行为作出更多的自发性的规范。这是诸葛瑾的一个很大的优势。三、诸葛瑾是淮泗集团的代表人物言及东吴的政治格局,有一个问题绕不开,就是其他州郡而来定居江东的淮泗集团和江东大姓之间的一种潜在的竞争关系。就如同刘焉用“东州士”压制益州大户;蜀汉政坛上以荆州集团为主体一样,孙权在早期也是更加侧重扶持淮泗集团的人物。毕竟他们在江东没有根基,关系简单,更愿意依附孙权,也更容易控制。这种竞争关系在孙权屡次北伐无果,不得不局限于江南的情况下也愈发的明朗。随着时间的推移,淮泗集团人物逐渐凋零,缺乏新鲜血液的补充,孙权不得不将重心逐渐向江东大姓过渡一些。有学者认为,陆逊能够上位也是这种趋势造成的结果。但是即便如此,孙权也需要一些淮泗集团出身的“自己人”来制衡江东大姓。诸葛瑾能够步步高升,与自身的政治立场或许也有一定的关系。四、诸葛瑾与诸葛亮的关系虽然在荆州问题上,孙权和刘备大动刀兵,还杀了刘备集团的重要人物关羽。然而这归根结底是因为荆州占据的水利对扬州造成威胁,引发孙权强烈的不安。在荆州到手之后,东吴和蜀汉之间的矛盾明显淡化,双方重新回到同盟的轨道上。诸葛瑾作为诸葛亮的兄长,虽然两个人尽量避嫌,但是这层关系是真实存在的。后来诸葛亮和诸葛瑾也经常同书信,信中不乏一些军国大事。孙权重用诸葛瑾,或许也有向蜀汉释放友好的信号的作用。总而言之,诸葛瑾虽然战绩草草,但是能够一路高升到与陆逊同一级别的地位,这种看似不合理的人事调动,其实背后也是有很多合理的缘由的。

诸葛瑾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何会成为成为东吴大将军

大将军,古代领兵之最高统帅。始于战国,是将军的最高封号,汉代沿置,职掌统兵征战。在汉末三国时期,大将军可谓当时的一流将领,比如在曹魏,夏侯惇、曹仁、曹真、曹休、司马懿等人曾担任过大将军一职。在蜀汉,姜维曾任大将军一职。与此相对应的是,在东吴,诸葛亮的兄长,也即诸葛瑾,曾被孙权封为大将军。不过,诸葛瑾作为大将军,实在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纵观诸葛瑾的一生,可谓一点也不精通打仗,经常还吃到败仗。但是,诸葛瑾却在东吴平步青云,乃至于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封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不会打仗,却成为东吴的大将军,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一在东吴的将领中,诸葛瑾实在才能平平,甚至可以说是不会打仗。黄初三年(222年),曹真、夏侯尚等围朱然于江陵,诸葛瑾派兵救援,渡江时被夏侯尚火烧船只,水陆同时进攻所击退。黄武五年(226年),诸葛瑾则被司马懿击败,还让司马懿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对比他的兄弟诸葛亮,诸葛瑾的战绩实在太难堪了。对于诸葛亮来说,五次北伐中原,以弱小的蜀汉对抗强大的曹魏,依然可以攻城略地,斩杀张郃等曹魏将领。所以,如果放在蜀汉的话,诸葛瑾不仅难以步步高升,很可能要被诸葛亮贬低不用了。可是,就是这么一位不会打仗的将领,却成为东吴的大将军。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封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二对此,在笔者看来,诸葛瑾能够成为东吴的大将军,显然不是因为他的军事才能。也即其之所以能够获得孙权的重用,原因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诸葛瑾是维护东吴和蜀汉联盟的重要桥梁。因为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兄长,而诸葛亮又受到了刘备的重用,所以,派遣诸葛瑾出使蜀汉,自然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比如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遣诸葛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诸葛亮在见面。黄初二年(221年),刘备准备伐吴,孙权求和,诸葛瑾也主动写信给刘备,希望后者能够以大局为重。因此,对于诸葛瑾来说,虽然打仗不行,但是,在其他方面还是具有一定作用和价值。并且,诸葛瑾这个人比较会交流,比如他同孙权无论谈话、劝谏,从不急迫直言,而是点到即止,这让孙权也喜欢跟他交谈。三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瑾为人有容貌思度,于时服其弘雅。权亦重之,大事咨访。” 诸葛瑾仪表堂堂又温文大方,当时的人们都佩服他的高雅气质。孙权也对他甚为看重,每有大事就要征询他的意见。在鲁肃去世后,诸葛瑾无疑成为孙权的又一位心腹,这也是孙权不断提拔其官职,乃至于让他担任大将军一职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诸葛瑾的出身,也是其获得孙权重用的原因。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诸葛瑾因中原战乱而避乱江东。在江东,诸葛瑾显然不是一个本地士族。而就孙权来说,其在位期间,就致力于平衡江东的本地士族,比如陆逊家族,就是江东本地的世家大族。在此基础上,重用诸葛瑾这样的南迁士人,无疑可以保持东吴各方势力的平衡。四最后,进一步来说,江东士族在东吴已经非常强大了,如果不加以制衡的话,很可能会导致东吴内部势力的失衡,这是孙权不希望看到的结果。同样的道理,就蜀汉来说,我们发现刘备进入益州后,也在重用荆州势力和东州势力,前者包含了诸葛亮等人,后者包含了李严等人,以此制衡益州本地士族。在这一点上,刘备和孙权,显然是异曲同工的。因此,不仅诸葛瑾受到了孙权的重用,被封为大将军,对于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更是成为孙权的托孤大臣。赤乌八年(245年),丞相陆逊病逝后,诸葛恪迁大将军,领荆州事。神凤元年(252年),孙权病危时,诸葛恪被选为托孤大臣之首,支持孙亮即位后,加封太傅,掌握东吴大权。只是,非常可惜的是,诸葛恪有些飘飘然不知所以了,建兴二年(253年),诸葛恪被皇帝孙亮联合托孤大臣孙峻所害,时年五十一岁。也即诸葛恪虽然非常聪明,却不如他的父亲诸葛瑾低调谨慎,所以遭到了杀身之祸。

诸葛瑾是什么人?他的名字为何会出现在驴脸上?

说起三国,很多人自然就会想到诸葛亮,因为诸葛亮太出名太厉害了,在大家心目中如同神一般的存在。不过事实上,诸葛家族在当时人才非常多,除了诸葛亮,他的哥哥诸葛瑾、侄儿诸葛恪都是当时的顶尖人才,只是他们效忠的对象不一样,诸葛瑾、诸葛恪都是效忠东吴孙权的!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大哥,早在官渡之战时期,他就投靠了东吴,后来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孙权的重用,逐渐成为了东吴朝廷的重臣,并一度成为了东吴大将军,封宛陵侯。诸葛瑾非常厉害,而他的儿子诸葛恪更胜其父,才能更加卓绝,后来更是成为了孙权的托孤重臣,掌控了整个东吴朝堂。很难想象,诸葛恪家族一个外姓家族,是如何成为东吴的顶级豪门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诸葛恪这个人,是多么厉害!诸葛恪从小就非常聪明,而他父亲诸葛瑾为了锻炼诸葛恪的能力,也经常带他参加各种宴会,带他长见识,在一次宴会中,诸葛恪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为父亲挽回了颜面,而且白白得到了一头驴的赏赐!当时孙权大宴群臣,诸葛恪也随着父亲诸葛瑾参与了这场宴会,酒过半旬之后,孙权觉得宴会缺乏乐趣,于是决定找点乐子,而这个乐子就找到了诸葛瑾身上!诸葛瑾这人,才能非常高,深得孙权的器重,和孙权的关系很好,所以孙权认为,跟诸葛瑾开玩笑,应该不会惹出什么大问题,毕竟老实人好欺负嘛。诸葛瑾的外貌有个特点,那就是脸特别长,经常被人说像是驴脸,于是孙权就叫手下牵过来一头驴,并在驴脸上写上诸葛子瑜四个字,借此取笑诸葛瑾!原文:诸葛恪字元逊,瑾之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一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众人一看孙权这操作,再联想到平日大家都取笑诸葛瑾是驴脸,于是哄堂大笑,整个宴会的氛围一下子就起来了。而诸葛瑾这边呢,主公如此开心,他也不忍反驳,当然了,他也不敢反驳,毕竟孙权这家伙可是出了名的会玩手段啊,诸葛瑾哪敢反抗啊,所以虽然他老脸通红,但也只能忍受。可在场众人的哄笑,却惹怒了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作为儿子,谁能忍心看着父亲被嘲笑啊,可取笑父亲的人是主公孙权,这能怎么办呢?原文: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坐欢笑。乃以驴赐恪。诸葛恪见无法直接去反驳孙权,于是准备借坡下驴,顺着孙权的想法做下去,请求在“诸葛子瑜”这四个字上再加两个字。孙权一看,哎哟,诸葛恪要为父亲诸葛瑾抱打不平了,他想看看诸葛恪到底要怎么操作才能缓解今日的尴尬,于是他欣然同意。得到孙权允许的诸葛恪,立马在“诸葛子瑜”这四个字后加了“之驴”二字,使得驴面上的字变成了“诸葛子瑜之驴”六个字,也就是说,之前这头驴代表的是诸葛瑾,但经过诸葛恪的操作,这头驴就变成了诸葛瑾的驴了,这一下众人都非常惊讶了,没想到诸葛恪这么一个小孩子,竟然能临场发挥得这么出色,而且没有打破宴会的氛围,于是大家都不再取笑诸葛瑾了,孙权也惊叹诸葛恪的聪明才智,最终将这头驴直接赏给了诸葛恪。孙权命人将诸葛瑾的名字写在驴脸上,本意是想奚落诸葛瑾的长相,结果诸葛恪添加两字,直接帮父亲诸葛瑾解了围,而且还白得一头驴,表现真的是非常机智。而除了这次的表现,诸葛恪其实还有其他出色的表现。有一次,孙权问诸葛恪:“你堂叔诸葛亮和父亲诸葛瑾谁更聪明?”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因为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是三国第一聪明人,孙权就是想用这个问题刁难诸葛恪,让诸葛恪承认自己的父亲不如诸葛亮,结果诸葛恪的回复让孙权惊讶,因为诸葛恪说他父亲更聪明。这一下孙权很疑惑了,问为什么?而诸葛恪给出的理由令孙权顿时大爽,诸葛恪说他父亲诸葛瑾知道该效忠什么样的明君,所以他聪明,而诸葛亮虽有才却不知该效忠明君,所以诸葛亮不如诸葛瑾聪明。诸葛恪的这一番回复,不仅缓解了孙权对他的刁难,而且拍了孙权的马屁,说孙权才是明君,令孙权非常爽,于是孙权越来越看重诸葛恪这个聪明人了。自此以后,诸葛恪也越来越受到孙权的重视,最终成为了主掌东吴大权的重臣,令人钦佩!

东吴名臣诸葛瑾的一生是怎样的?诸葛瑾的结局如何?

三国时期吴国著名谋士诸葛瑾,虽少言寡语但却功绩累累。纵观我国数千年历史,忠心辅佐君主的王侯将相数不胜数。这次我们要来着重介绍一下三国时期著名的王侯将相。三国时期,群雄并起,各类人才各为其主,但很少有忠心辅佐君主的正义之士。但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也总有那么一些人,将国家的利益放在最前面,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所效忠的国家。这样的人在三国时期还是有一些的。比如堪称魏国最大的谋士的司马懿,在被曹操发觉到之后,帮助曹操甚至是曹操整个家族定国安邦,前有帮助曹操平定各地内乱,后有亲率大军抵御诸葛亮的北伐,可以说是魏国谋士当中的表率了。又比如在蜀国,不用考虑其他人,这个名号非诸葛亮莫属了,料也没人敢于诸葛亮来争,诸葛亮为报答先主刘备,真的是给蜀国既当爹又当妈,辛辛苦苦了一辈子,最终没能抵御住伤病的摧残。同样,代出才人的江东,肯定也不会少了这样的人的。今天我们即将要介绍的谋士便是 这样的,虽然他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但却为吴国的繁荣贡献出了很大的力气,称其为吕蒙之后最为有贡献的谋士不足为过。这次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叫诸葛瑾。诸葛瑾,字子瑜。琅琊阳都人士。为什么我们大家都很少听到诸葛瑾这个人呢?其实并不是因为诸葛瑾这个人的才华不出众,真正的原因是因为诸葛瑾的弟弟诸葛亮太过于耀眼了,一提到诸葛亮,肯定是人人皆知,但一提到诸葛瑾,回应就没那么强了。诸葛瑾出生在当地的世家大族,同族之人大多为官,诸葛瑾自幼便被要求努力学习,为自己的兄弟们做表率,诸葛瑾和自己的先辈一样,在满腹经书之后便投奔了自己所选择的明主,诸葛瑾选择了南下到东吴去。诸葛亮和自己的哥哥不一样,虽然诸葛亮比自己的哥哥更加优秀,但诸葛亮却并不想卷入乱斗之中,便隐居去了,不在话下。公元200年,诸葛瑾初为人臣之时,被孙权看中其才华,随即拜诸葛瑾为中司马。但比较无奈的是,诸葛瑾在孙权的帐下久为立功,虽然孙权并没有说什么,但诸葛瑾自己便觉得不怎么好意思了。就这样时间慢慢的流逝着,北方的曹操在击败袁绍之后,拥兵近百万南下想要一举踏平江东。刘备在得知此事之后,颇有些唇亡齿寒的的意味,便派诸葛亮前往东吴,希望东吴可以与刘备结盟,一齐对抗实力强横的曹操。话说这诸葛亮到了东吴之后,一席话竟让江东的谋士们哑口无言,人人都佩服诸葛亮的才智,但即便是这样,江东也有一人不服,这个人便是周瑜,周瑜知道诸葛亮非寻常才子,便使诸葛瑾前去说服诸葛亮,希望诸葛亮可以投靠江东,诸葛瑾急于立功,便去游说自己的弟弟,最有意思的是,明明是诸葛瑾前去游说诸葛亮,结果诸葛瑾差点被诸葛亮游说过去。虽说诸葛瑾的才能不在诸葛亮之上,但诸葛瑾为人还是很忠诚的。在赤壁之战胜利之后,诸葛瑾多次被举为使臣前去与刘备谈判,诸葛瑾是个好人,一心都想的使得吴蜀修好,共同抵御强敌曹操,诸葛瑾多年来为此事奔波于吴蜀之间,吴蜀常年修好多半也是诸葛瑾的功劳。公元221年,因孙权暗中令人夺取荆州,并且谋害了刘备帐下得虎将关羽,致使吴蜀联盟土崩瓦解,刘备亲率大军前来讨伐东吴,诸葛瑾一看这形式不对,便向孙权上书希望孙权与刘备求和,最终孙权派诸葛瑾过去再次于刘备谈判。刘备在诸葛瑾以及多方的劝说下,最终冷静了下来。公元226年,诸葛瑾被拜为左将军。孙权命诸葛瑾率军讨伐刚刚易主得魏国。因为孙权此次北上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可以说是仓皇出战,最终为司马懿所败。诸葛瑾虽然没有自己弟弟那般谋深似海,但其却懂得在危险之中随机应变。公元238年,当时的孙权已经步入暮年,被权臣糊弄,险些被谋害,在此次朝政风云中,诸葛瑾看清楚了形式,没有参与到其中去,最终权臣被醒悟过来的孙权处死,诸葛瑾却安然无恙,足以体现出其得成熟,也许有人会说这是袖手旁观,但在乱世当中,你首先的保护好自己,之后才能保护到其他人。公元241年诸葛瑾因病去世,一生简朴得诸葛瑾在临死之前已经将自己丧仪从简处置。如此简朴又忠心得谋臣不可多得。

三国时期诸葛亮诸葛瑾分别担任什么官职?权力有多大?

东汉末年,诸葛瑾、诸葛亮兄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但是,对于诸葛亮来说,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所以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赴任,后来,诸葛亮又跟随诸葛玄去荆州投奔刘表。自此之后,诸葛亮长期居住在荆州之地,并在三顾茅庐之后跟随刘备。与此相对应的是,就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则因中原战乱而避乱江东,并在江东投靠到孙权麾下。虽然两兄弟没能为同一方势力效力,但是,诸葛瑾、诸葛亮都在各自的势力受到了重用。其中,诸葛亮官至蜀汉丞相,而诸葛瑾则官至东吴大将军。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是丞相,诸葛瑾是大将军,究竟谁的官职更大呢?一首先,刘备于221年称帝,国号为“汉”。在蜀汉建立后,刘备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封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由此,比较有意思的是,刘备称帝之后,立即册封诸葛亮为丞相,而孙权称帝之后,也晋升诸葛瑾为大将军。对于这兄弟两人,都成为各自君主心中的栋梁之臣。对于诸葛亮担任的丞相和诸葛瑾担任的大将军,一文一武,是汉末三国时期比较常见的官职。至于这两个官职的高低,笔者认为需要结合蜀汉和东吴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比较。就丞相来说,大家都比较熟悉,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朝廷事务。不过,正是因为丞相权力太大了,所以在东汉时期,一般不设立丞相,而是用司徒来代替丞相。至于司徒一职,则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三公之一,也即当时以太尉、司空、司徒为三公。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是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在秦朝时期,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不过,到了汉末三国时期,则以司徒、司空、太尉为三公,也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三公具体指哪三个官职,是在不断变化的。不过,就丞相来说,在地位上和三公是基本一致的。与此相对应的是,就大将军来说,则属于汉末三国时期的上公。上公指位在三公以上的公。西汉时,有太师、太傅、太保,称为上公,而东汉上公则仅有太傅一人,但不常设。到了汉末三国时期,则以太傅、大司马、大将军为上公。比如在曹魏,司马懿曾担任太傅一职,曹真、曹休先后担任大将军、大司马,这都属于上公。基于此,就诸葛瑾来说,作为大将军,因为属于上公,所以在官职地位上高于诸葛亮的丞相。三另一方面,虽然诸葛瑾作为大将军,拥有更高的官职地位。可是,在实际的权力上,反而是他的弟弟诸葛亮更胜一筹。虽然魏蜀吴三国的大将军,理论上执掌各国的兵马。但是,相对于蜀汉和曹魏,东吴在兵马上实行的部曲制,也即各个武将往往都有一定的部曲,可以理解为各个武将掌握一定数量的兵马。而这,无疑削弱了大将军在东吴的实际调兵能力。更为关键的是,黄龙元年(229年),孙权赞赏陆逊的功绩,在大将军之上又设置上大将军,地位高于三公。陆逊被拜为上大将军、右都护。除此之外,在东吴,孙权还在上大将军之上设立了大司马、左右大司马。其中,就陆逊来说,作为上大将军,又是东吴威望更高的武将,所以这让大将军诸葛瑾难以和其相提并论。换而言之,在东吴,大将军诸葛瑾的实际权力并不大,受到的制约比较多。四最后,但是,在蜀汉,丞相诸葛亮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后主刘禅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甘愿做一个甩手掌柜。基于此,在蜀汉,诸葛亮不仅在朝政上拥有一锤定音的地位,还实际通过北伐中原,从而掌握了蜀汉的兵马。因此,在蜀汉,诸葛亮实际的地位应该是丞相+大将军,也即诸葛亮虽然没有在名义上担任大将军一职,却事实上拥有大将军的权力。并且,在诸葛亮生前,整个蜀汉一直没有人担任大将军或者大司马这一官职,直到诸葛亮去世后,蒋琬才先后担任大将军、大司马,这也是后主刘禅绝对信任诸葛亮的重要体现。由此,相对于诸葛亮,他的兄长诸葛瑾,虽然名义上的官职地位高于诸葛亮,却在实权上和诸葛亮存在较大的差距。当然,不管怎样,诸葛瑾、诸葛亮这两兄弟已经在魏蜀吴三国时期位极人臣。此外,在诸葛亮去世后,他的儿子诸葛瞻官至蜀汉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相当于副丞相一职了,而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则在东吴先后担任大将军、丞相,并被加封为丞相,甚至在官职和地位上超过了他的父亲诸葛瑾,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被称为东吴第一大将军的诸葛瑾,一生有何作为?

大将军,古代领兵之最高将领。始于战国时期,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期,大将军原位在三公下,到汉和帝在位时,窦宪出任大将军,由于权势太大,朝廷震动,联合奏请以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在此基础上,进入到汉末三国时期,大将军实际上不仅主管兵马作战事宜,也对朝廷事务具有极高的话语权。对于曹魏来说,第一任大将军是夏侯惇,也即是曹操的宗室。就蜀汉来说,第一任大将军是蒋琬,也即是诸葛亮的继承人。至于孙权建立的东吴,第一任大将军既不是周瑜、鲁肃,也不是吕蒙、陆逊,其中,陆逊担任的是“上大将军”,而不是“大将军”。在此基础上,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才是东吴第一位大将军。一首先,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汉族,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对此,在笔者看来,诸葛亮在蜀汉官至丞相,可谓风光无限。与此相对应的是,诸葛瑾也是不甘示弱,不仅在东吴官至大将军,还受到了孙权的信任。不过,作为东吴第一任大将军,诸葛瑾在战绩上却是比较难堪,也即可谓是屡战屡败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诸葛瑾跟从吕蒙讨关羽,封宣城侯,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黄初三年(222年),孙权受封吴王,封诸葛瑾左将军。同年,魏文帝曹丕决定征讨东吴,曹真、夏侯尚等围朱然于江陵,诸葛瑾派兵救援。但是,诸葛瑾的大军渡江时被夏侯尚火烧船只,所以,诸葛瑾被曹魏大军击败。二黄武五年(226年),孙权得知曹丕去世后,于八月出兵进攻曹魏。在这场战役中,孙权命令左将军诸葛瑾部兵分两路进攻襄阳。结果,诸葛瑾被司马懿击败,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不过,在这场败仗之后,诸葛瑾却被孙权提拔为东吴的骠骑将军。赤乌四年(241年) 四月,孙权分兵四路进攻曹魏。此战,已经是东吴大将军的大将军诸葛瑾攻祖中(今湖北南漳蛮河流域)。但是,因为司马懿的成功应对,诸葛瑾最终无功而返。基于此,作为东吴第一位大将军,诸葛瑾的战绩确实非常不好看,尤其是要和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东吴四大都督比起来,诸葛瑾在领兵作战上,确实没有什么天赋和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如此,为何孙权还要封诸葛瑾为大将军呢?三根据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权称尊号,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封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对于孙权来说,之所以这么做,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出于对诸葛瑾的信任。建安五年(200年),诸葛瑾因中原战乱而避乱江东。彼时,孙策刚刚去世,也即孙权还没有坐稳江东之主的宝座。在此基础上,孙权的姊婿曲阿弘咨遇见诸葛瑾,对其才华感到惊奇,向孙权推荐,与鲁肃等一起为宾待。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诸葛瑾和鲁肃等人一样,投奔孙权的时间较早,并且,相对于周瑜、陆逊等人,诸葛瑾几乎和孙策没有什么交集。换而言之,诸葛瑾不是上一任主公的老臣,而是一直跟随在孙权左右的心腹。四最后,诸葛瑾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称为“神交”。对此,孙权表示:“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间也。”进一步来说,诸葛瑾不仅情商非常高,而且非常会沟通交流,这让孙权越来越倚重。虽然战绩上没有什么亮眼的地方,但是,诸葛瑾因为和蜀汉丞相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在恢复和巩固蜀吴联盟上,诸葛瑾能够起到他人无法替代的桥梁作用。除此之外,诸葛瑾作为诸葛亮的兄长,是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也即诸葛瑾并非来自东吴本地的世家大族。对于孙权的一生来说,有很大的精力都用在了削弱和平衡东吴的本地世家大族上。基于此,诸葛瑾在东吴没有什么根基,反而成为孙权信任和重用他的理由了。综上,虽然领兵作战能力一般,但是,诸葛瑾依然成为东吴第一任大将军。

揭秘:历史上的诸葛瑾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由于在《三国演义》中重蜀抑魏,轻视东吴的写法,导致很多东吴的将领谋臣都成为了衬托他人的可笑角色。如当年同样单刀赴会的鲁肃,最终却落得一个中庸无用,只会做和事佬,并凸显出关羽的英勇与诸葛亮智谋过人的角色。不仅是鲁肃,后来在东吴官至大将军的诸葛瑾,也在书中彻底沦落为一名庸才,他除了是诸葛亮的哥哥,其他什么都不是。同为琅琊诸葛氏,诸葛瑾就真的只是个庸才吗?相比于诸多光环加身的诸葛亮,诸葛瑾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能耐。实际上,诸葛瑾在孙权心中的地位,甚至比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地位更高。虽然刘备在新得诸葛亮之初,称自己“如鱼得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逐渐产生了分歧。刘备甚至没有让成为丞相的诸葛亮开府,可见刘备对其已经不太信任了。不仅如此,在导致蜀汉国力衰颓的夷陵之战前,诸葛亮根本就不敢对刘备进行劝谏。因为诸葛亮知道,他是劝不住刘备的。而诸葛瑾不同,他与孙权不仅有深厚的情谊,被孙权称之为“神交”,更是善于拿捏君臣之间的关系。当他发现孙权的为人或处事出现问题时,他也会对孙权进行劝阻。比如在和孙权协商东吴今后的发展道路时,诸葛瑾就会用朴实平和的语气对孙权娓娓道来。一旦发觉孙权不满意,诸葛瑾就不会继续说明,而是等几天之后,让孙权想明白了再说。这样一来,劝谏的效果反而非常好。一次,诸葛瑾的好友,东吴校尉殷模犯了很严重的错误,让孙权勃然大怒,当即要将殷模处死。但当时孙权不过是处在气头上,而殷模也确实罪不至死,因此诸位大臣纷纷求情。让人奇怪的是,诸葛瑾身为殷模的好友,却没有为殷模求情。过了几天后,孙权见诸葛瑾还没表态,于是把诸葛瑾叫了过来,问他为什么不救自己的好友。诸葛瑾回答说,他与殷模不仅是好友,而且两人早年间的遭遇相似,两人本应该相互监督、共同进步的,然而殷模却犯了错,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首先想到的是自我反省,而不是帮殷模辩解。孙权听完诸葛瑾的话后若有所思,最终将殷模免罪。笔者认为,诸葛瑾在为人处世上颇有成就,而且非常善于对主公劝谏,因此才能被孙权看重,进而加以重用。仅从这点不难看出,诸葛瑾绝不只是诸葛亮之兄这么简单,诸葛瑾在这点上做的比诸葛亮要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