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 写作目的

本文目录一览:

  • 1、冯友兰为什么写中国哲学简史
  • 2、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哪个好
  • 3、冯友兰写中国哲学简史的目的
  • 4、中国哲学简史 写作目的
  • 5、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这三本书有何区别?
  • 6、如何评价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 7、如何评价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
  • 8、已区分的审美连续体、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区分分别是什么意思?(出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 9、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是什么意思?
  • 10、中国哲学简史为什么要翻译

冯友兰为什么写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写中国哲学简史原因如下:1、历史梳理。冯友兰从古代先秦时期开始,追溯中国哲学的起源,逐步扩展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流派和学派。2、批判性分析。冯友兰注重揭示思想背后的核心观点、逻辑关系和思想内在的一致性或矛盾性。首先,冯友兰采用了历史梳理的方式来叙述中国哲学的发展。他从古代先秦时期开始,追溯中国哲学的起源,逐步扩展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流派和学派。他以清晰的时间线和严谨的史实,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呈现给读者。其次,冯友兰在书中对各个时期和流派的哲学思想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他注重揭示思想背后的核心观点、逻辑关系和思想内在的一致性或矛盾性。他以自己深厚的哲学素养和批判精神,对各个思想家和学派的观点进行评价和评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分析。特点1、书中也兼顾了哲学思想与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关联。他通过探究中国哲学与其他领域的相互影响和交融,展示了哲学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紧密联系。2、他关注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和特色,同时也与西方哲学进行对比和对话,拓宽了读者的视野。3、以系统性的历史梳理和批判性的分析为特点,展示了中国哲学的丰富内涵和发展历程。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哪个好

两个的详细程度是不同的。如果有时间,如果是专业的,要详细了解,就应该看《中国哲学史》。相反,如果只是一般性的了解,就可以看 《中国哲学简史》总的来说,适合对象是不同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简史》都是中国哲学史领域的重要著作,各有其特点和优势,无法简单判断哪个更好。以下是两本书的简要介绍和比较:1. 《中国哲学史》:这是冯友兰先生在国内任教时写的课本,较为系统全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该书对整个中国哲学史的整理和思考相对严谨,对各历史时期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和阐述。由于其系统和全面的特点,该书被认为是中国哲学史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学者影响深远。2. 《中国哲学简史》:该书是根据冯友兰先生在国外讲学的英文讲稿整理而成。由于是面向外国学生讲解,所以内容更加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尽管该书的篇幅有限,但它仍然涵盖了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和思想,展示了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独到见解和洞见。该书被认为是一部将中国哲学智慧向世界传播的重要著作,也是了解中国哲学的入门之作。综上所述,无法简单回答哪本书更好,因为它们各有特点和优势。如果你对中国哲学史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希望进一步探究各历史时期的哲学思想,《中国哲学史》可能更适合你;如果你对中国哲学不太了解,或者希望在短时间内快速了解中国哲学的整体框架和重要思想,《中国哲学简史》可能更适合你。

冯友兰写中国哲学简史的目的

冯友兰写中国哲学简史的目的如下:中国哲学简史是著名的中国哲学史的学者冯友兰先生的作品。这本书是冯友兰的先生1946-1947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做客座教授,给国外的大学生讲中国哲学史的讲稿整理而成的,首先在美国以英文出版的,后面才翻译为中文在国内出版的。正因为是给国外的学生讲课而写的一本书,所以这本书并不是特别的专业难懂,反而非常的通俗明畅。对于想了解中国哲学历史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关于中国哲学的入门书。经常会有人问,中国古代有哲学吗?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一方面哲学一词本身就是舶来词,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才出现哲学这个概念,在晚清以前中国历史并不哲学更无哲学家的说法。另外一方面,哲学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定义。所以冯友兰在本书开篇就给哲学作了定义“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从这个定义出发,儒家、道家等中国古代思想都可以归属于哲学的范畴。因为他们都是我们古代的先哲们对于他们的人生做出系统性的思考的结晶,虽然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哲学家或者思想家。这也是中国哲学的最大的特点,中国没有如西方的基督教、犹太教等宗教。但中国却有和《圣经》一样被广泛阅读和传播的儒家经典,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必须熟读《四书五经》。所以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专职的哲学家,但人人都是在学习和实践哲学。冯友兰: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约翰·杜威。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取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95岁。

中国哲学简史 写作目的

中国哲学简史写作目的如下:中国哲学简史可以被概括部介绍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著作。它详细探讨了中国哲学的起源、核心思想、学派流派以及历史背景。这本书从古代先秦时期开始,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兵家等学派的思想,并追溯到现代的哲学发展。中国哲学简史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全面概述。它介绍了中国哲学的经典文献,如《易经》、《论语》、《道德经》等,并探讨了这些文献在哲学思考中的重要性。中国哲学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是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中国哲学简史全书共28章,前18章主要讲述中国古代传统哲学,后10章主要阐述中国哲学在古代思想上新的发展和开拓。书中系统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精神和背景,诸子百家的不同哲学观、人生观,以及现代哲学的发展和在世界上产生的影响。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为西方读者而写的一本哲学史,以英文写成,已被译为多种语言,是中国哲学专业的通用教材,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书。内容简介中国哲学简史全书28个章节,涵盖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背景,孔子、老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道家、儒家、佛家等哲学流派,以及中国历史上代表性的哲学大家,并论及中国哲学与当代世界的关系。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冯友兰首先介绍了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背景,这是基于中西方哲学的气质、传统的不同来展开。该书最开始是为西方读者而写,因而有必要介绍中国哲学的精神及其产生的地理、经济背景。可以说,第一章、第二章是对中国哲学是什么以及为何如此的高度概括与阐明。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这三本书有何区别?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这三本书有何区别:深度不同。《中国哲学简史》根据先生在国外讲学的英文讲稿整理而成。纯白话文,比较好懂。因为是讲给外国学生听的,所以内容明白易懂。《中国哲学简史》的汉译者是涂又光,赵复三。该书虽然篇幅有限,却不乏智慧与洞见,是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的桥梁,是了解中国哲学最著名的大众读本。哲学史是半文半白写的。但从成书的时间来看,简史成于1948年,哲学史还要早,是30年代的事情。两书之间有些许不同,比如说清学与宋学的关系,哲学史说是“继承”,而简史专说“反动”。《中国哲学史》是冯先生在国内任教时写的课本,3本相比较而言,此书更加系统全面,价值更高,至今仍是世界各地许多高校使用的基本教材。《中国哲学史》是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哲学史专著,书中很多观点皆属创举,一直被学界公认和沿用。《中国哲学史新编》(共三册)是先生老年时应某种需要而写的哲学史籍。该书结合了马克思主义,融入了时代思潮,突出了中国特色。冯友兰先生之美髯,我向来是极其钟爱的。故,翻开中国画报出版社最新的这套“哲学三史”,便想起一个小故事。1938年春,冯先生与部分师生一道,辗转奔赴临时落脚于昆明的西南联大。途经广西边城凭祥,车进城门洞,驾驶员提醒不要把头手伸出窗外,同车者皆及时收了回来,他却没有。

如何评价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这本书详略得当,书中把中国的主要哲学思想诸子百家,新道家主理派,新道家主情派,理学与心学,中国的佛学做了详略得当的介绍,它又是“冯先生的哲学与哲学思想融铸的结晶,”冯先生在该书的自序里也说,此书是“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易克臻此,”故可谓,“择焉虽精而语焉尤详也”,同时全书脉络清晰,作者按照中国历史的顺序主义,以主要哲学家的思想为线,介绍各个时代的中国哲学,思想之间的异同,时代的背景都有介绍,读者能清晰了解各种思想的来龙去脉。

如何评价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

如果你是普通人,建议把它当成知识读本来读,不要过于思考内在的逻辑;如果你有较高的追求,那一定要过古文关,要有一定基础,此书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价值。书中也多次提到比如孟子的思想和柏拉图的思想相比等等的东西。所以,东西方比照着来,你会发现共同点其实很多的。既不合中国经史传统,又违背了现代学术实证精神,与考古事实也多有冲突,就是高级版的于丹,当心灵鸡汤还是不错的。冯友兰自己在哲学理论上造诣不算太深;他解释中国哲学时,所能运用的观念及理论,也限于早期的柏拉图理论与近代的新实在论。他对西方哲学理论所能把握的本已不多,对中国哲学的特性更是茫无所知。因此,当他在中国哲学史中解释某些较简单的理论时,虽然可以应付,但一接触到宋明理学,立刻显出大破绽。他从来不能掌握道德主体的观念,甚至连主体性本身也悟不透,看不明。结果,他只能很勉强将中国儒学中的成德之学,当成一个形而上理论来看,自是不得要领。我们倘若对冯氏的《新理学》一书稍加注意,则我们不难看出他的理论与中国宋明儒理论的根本距离。而他解释理学的失败,在识者眼中,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我是一般读者,很喜欢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读其书,如享大餐,有滋有味。如临美景,赏心悦目。冯先生语言平实不张扬,娓娓道来,多有睿智,见人之未见,道人之未道。如论孔子,"可知孔子之所谓天,乃一有意志之上帝,乃一`主宰之天`也。"有人反驳冯友兰此论,引"天何言哉"之言为证。,冯说,这句话正证明天能说而不说,否则这句话就没有意义。我们不说石头不说,也不说桌子不说,因为石头桌子,本来就是不能讲话的物品。这样,反驳冯友兰的人举证,反证明了冯友兰立论的正确。读来,真为冯的睿智忍俊不禁。:但我想,冯也受到时代的限制,其学术思想未仔到充分发展,这是揣测。冯友兰的这部作品梳理了从子学时代开始一直到经学时代结束(康有为为止)的中国哲学思想精华。时间跨度虽然大,但是还是主要集中在儒、墨、阴阳、名、道、法六家的思想。如果从纯知识的角度来说,也就是你的目的是把它当成一部哲学知识百科全书来说,那这本书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当时西方哲学包含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三部分。相比之下,中国哲学则更注重人事,注重修养,注重内圣之道,不注重知识,对宇宙的研究也较简单。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首先重视的就是人生论(其次是宇宙论,知识论较少),可谓完成了从为人处世哲学到人生哲学的转变。《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享誉中外、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哲学名著,也是一部中国学术的超级畅销书。它是根据一代哲人冯友兰在美国的讲稿整理而成的,并且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中国哲学简史》这个译本是英文版流传40年后,在冯友兰的指导下由他的学生涂又光翻译的。

已区分的审美连续体、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区分分别是什么意思?(出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当说出某个东西时,脑海里会对应出现一个具体的形象,这时就是已区分的。当脑海里会在几个具体形象中犹豫无法选择,这时就是不定的。当脑海里因无任何具体形象和其对应,就是未区分的。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审美连续体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体验到的美感的不同程度和状态。他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审美连续体:已区分的审美连续体、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和区分。已区分的审美连续体指的是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能够明确地区分出不同的美感体验,比如在欣赏一幅画时,能够区分出喜欢和不喜欢的部分,或者能够区分出不同程度的美感体验。这种审美连续体具有清晰的区别和分类,人们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则指的是在审美活动中,人们无法明确地区分出不同的美感体验,或者无法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这种审美连续体具有不明确性和模糊性,人们可能会用一些比喻、象征或者抽象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区分则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人们通过一些特定的标准和方法来区分出不同的美感体验,比如在艺术评论中,人们会使用专业的术语和概念来分析和评价一件艺术品的美感价值。这种区分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审美对象,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总之,这三种不同的审美连续体反映了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体验和感受,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著小史的人,不像用写巨著那样的方式,把姓名,学派等全都罗列出来。《中国哲学简史》简介:作者冯友兰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兰公司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首选入门书。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多年来,这部专著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作者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52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冯友兰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95岁。译者赵复三,祖籍江苏宝山,1926年生。少从周一良、王守惠先生读中国古典文学。1943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46年大学毕业。1964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主任。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被聘为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副所长。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长,主张以蔡元培思想,学术自由、兼容并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办院方针。1989年退职移居国外,在法国、美国、加拿大执教,曾获荣誉神学博士学位。1997年退休,从事中外思想史研究。

中国哲学简史为什么要翻译

《中国哲学简史》之所以要翻译,是因为这本书是冯友兰先生用英文写成的,其中涉及到的中文部分是译文,为了让中文读者更好的理解这部作品,需要将英文部分翻译为中文。另外,赵复三先生也翻译了《中国哲学史》,这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哲学简史》的翻译工作,使得这部作品能够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中国哲学简史要翻译是因为是用英文写成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用英文写成的,由赵复三先生翻译成了中文,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中国哲学简史》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