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王季范的人物生平
- 2、王孝范是什么人?1962年毛主席宴请末代皇帝他在座
- 3、王海容:烈士遗孤,毛泽东一直特别关怀,为她起笔名“徒工王波”
- 4、王海容的人物轶事
- 5、介绍一下王海容
- 6、王海蓉什么时间死的?
- 7、王海容的生平履历
- 8、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的名人
- 9、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的伟人有哪些?
- 10、长沙的红色景点有哪些
王季范的人物生平
王季范从小受教于较有声望的萧竹轩先生,他年少精敏,博览群书,熟读经史。二十世纪初,他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沙优质师范(湖南大学前身)学习数学。在校期间,他深受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毕业时,正值辛亥革命失败,当时灾难深重的祖国,四分五裂,满目疮痍。他痛心于国弱民贫,何以报国?王季范毅然选择了教育,认为只有培育众多的人才,才能救中华于水火。志向已定,他即去湖南第一师范任教。不久,被升为学监(训育主任)。 1914年,毛泽东入第一师范读书时,王季范对清贫学生不仅在经济上解囊相助,学业上认真教诲,对进步学生所从事的革命活动也尽力支持。1915年上期,省议会作出新规定要求每个学生缴纳10元学费,有人反映,这是校长张干为了讨好政府而建议的。消息传到一师,那些家境贫寒的学生表示强烈反对,当即举行罢课,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校内“驱张运动”。毛泽东看了“驱张宣言”,立即找到同班同学周世钊,说:这个宣言讲的都是张干私德如何不好,不切要旨。我们是反对他做校长,不是反对他做家长,既要赶走校长,就要批评他办学如何办得不好,我们重写一个宣言如何?周世钊点头称好。于是毛泽东在君子亭蘸墨挥毫,很快写出一张新的《驱张宣言》,尖锐地抨击张干如何对上逢迎,对下专横,办学无方,贻害青年的弊政,文笔犀利,理直气壮。宣言写成后,毛泽东组织同学连夜赶印上千份,次日清晨带回,广为散发。有一个学监密告张干,说这份传单是毛泽东写的。气急败坏的张干当即决定:挂牌开除毛泽东等17名带头“闹事”的学生。“张干做得太绝了!”王季范对毛泽东等学生受到处分愤愤不平。他对家人说:“这批学子志向高远,抱负不凡,我得替他们说说话,撑撑腰。”说着,饭也顾不上吃,匆匆步出了家门,首先找着杨昌济先生商量对策。王季范说:“《驱张宣言》中列举的事实不无道理,怎么能作出开除学生的决定呢?”杨昌济接口道:“毛泽东这样的优等学生也被开除,学校打算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一边说,一边拿起笔来写下两句诗:“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表示自己不能容忍学校当局把他一向期望很大,并视为“柱天大木”的毛泽东开除。两人商议,决定联合全校教员,与张干评理。于是,王季范又联络徐特立、方维夏、袁吉六、符定一等先生,倡议召开全校教职员工会议。会上,王季范等人仗义执言,据理力争,为学生们鸣不平。张干被弄得狼狈不堪,在强大压力下,只得撤销对毛泽东等17名学生开除学籍的处分。王季范支持进步学生的行动,受到全校师生的交口赞誉。 1928年,王季范离开一师,出任长郡校长。长郡中学为前清长沙辖十二县(长沙、湘阴、浏阳、醴陵、湘潭、湘乡、益阳、攸县、安化、新化、茶陵)集资合办的。前任校长彭国钧主持校政时,因办学无方,教学无力,学校瓦解,已成废墟。王季范任职后,以兴学自任,锐意恢复校舍校规,集资添置桌椅与教学设备,经过他的全力操持,长郡不久便设高中,拥有学生300余人,为当时长沙较好中学之一。为提高教学质量,又聘名师执教,当时教员中柳铁珊(柳直荀之父)、李少聃(李淑一之父)和张石源、李友梅、王雄文、郭昆等皆为思想开明,学识渊博的学者,尤其是柳铁珊和王季范本人餐宿在校,身教言教并重,与同学们一样过着清简朴素的生活,夜晚常手提马灯一同查夜,晨操时,一直留在操场,等学生操完散队方才离去,所以全校师生与社会舆论,对王、柳无不敬重。王季范育才,更爱才、重才,且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他取录学生,无论贫富,不分畛域,全凭成绩,凡为考生,求情函件,即不拆阅,亲如外甥,亦不例外。当时湖南省国民党军队总司令刘建绪之子违犯校规,他不畏强暴,力排异议,照章开除学籍,勒令出校。有李芬、李薰兄弟三人,原籍邵阳,不属长郡地域,冒籍入学,王季范怜其才华,破格录取。并对三人从严要求,精心指导,常激励他们立志成才,李氏三人终不负校长厚望,日后皆成为国家知名的技术专家。王季范曾于1934年授予长郡高二班优秀学生奖状中写道:“兹亦有为诸生告者,须知不囿小成,方可大受,谈兵则纸上易于马上,决胜则疆场难于操场,欲成南楚文武兼资之才,当在风云变色之日,有能扫荡妖气,为人群伸正义,华夏增光荣者,庶不负明耻教战之意也。” 王季范常以大义而有专长(即德才兼备)为教育之本,尤其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校每周一举行纪念周活动,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每次他都给学生讲述孙先生事迹及三民主义知识,在每周三、五两天举行的朝会上,王季范亦亲临讲话,每次约半小时,不设长篇大论,讲话内容大致可分两类:一以介绍欧美著名科学家、企业家为主,如牛顿、伽利略、爱因期坦、福特、克虏伯等,另一则为介绍乡先贤事迹,如曾国藩、彭玉麟、胡林翼等。期望长郡学生向他们学习将来能肩负建设国家的重任。“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略中国日甚一日,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与此同时,各地爱国抗日学生运动也应运而生。王季范善于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在一次纪念周会上,王季范对“铁血歌”作了精辟的解释和生动的补充,他说:“人是有铁有血的,德国铁血宰相俾士麦不及严复,但他能用铁血精神,励精图治,振兴德国。我们同学穿青色制服,也就是铁的颜色,象征我们钢铁的意志和毅力,湖南人爱吃辣椒,辣椒是红的,象征我们富有血色的中华儿女,同学们应以铁血献给祖国。”又一次纪念周会,王季范先到礼堂,在挂孙中山遗像下的黑板下大写“站在金库上哭穷,睡在武库上害怕”14个字。行礼后,他说:“我们应该有信心打败日本侵略者。哀莫大于心死,现在有些人悲观失望,自谓中国民穷财尽。”他指着黑板上的字说:“这叫做‘站在金库上哭穷,睡在武库上害怕’。这真是自暴自弃最可哀痛的现象。同学们想想,单讲湖南,八百里洞庭,为鱼米之乡,早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谚语,矿产尤其丰富……这些都为战略资源,怎么是民穷财尽呢?湖南交通方便,山川险固,进可以战,退可以守,自古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无湘不成军’之说法,只要大家振作,睡狮猛醒,厉兵秣马,一定可以对付来犯之敌。”他还经常教导学生,要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并在学生的作文封底,选印《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一段,希冀学生经受艰苦磨砺。许多学生因受王季范抗日爱国思想的潜移默化,毅然奔赴延安,投身革命。1936年底,王季范离开长郡。1937年春曾去河南教育所任秘书长,以生活不能适应北方气候,三个月即返湖南,曾任广益中学校长,代理育才校长,最后全力筹办衡粹女子职业学校。当时湖南教育界各学校校长和教职员工,各有门户。王季范在优师系中有盟主之称。1944年初,衡粹全部财产毁于日寇轰炸之中,他由长沙迁来湘乡,在涟水东岸东台山麓九亩垅租赁民房继续开学。同年夏,日寇窜逼湘乡,各机关学校均纷纷迁避,王季范遣散同学、教员,安置家小,匆匆收拾教具后,只身徒步百余里至娄底三女校,作寓公一年之久。此时,他年逾60,垂垂老矣。 王季范毕生为教育呕心沥血,备尝艰辛,数十年间声誉鹊起;家长学生无不感佩。春风化雨,学生蔚然成材。王季范为学校操劳,一生从事教育,不治生产,栖无住所,生活极为清苦,长郡同学曾集资为他筑室于长沙北门外三角塘。新中国成立后,王季范忧国忧民之心仍炽,连续三次致电毛泽东,除对他领导革命胜利表示祝贺外,提出了“用贤才、立法制、崇道德”三个治国重点,供毛泽东参考。1953年毛泽东同志接王季范去北京,一天,他应邀到毛泽东的住所唔谈时,直言道:“我这次应命来京,是想替国家做点事,主席你要放点事给我,这样心里才踏实了。”毛泽东笑道:“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哪会没有事做,我已经替你盘算了一件事——政务院参事,为建设国家出谋划策。”不久,王季范就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参事。尔后,又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为了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孜孜以求,奋斗不息。
王孝范是什么人?1962年毛主席宴请末代皇帝他在座
1962年春节毛泽东宴请末代皇帝溥仪时,其表兄王季范作陪,不是王孝范2013年2月7日《人民政协报》第5版《毛泽东请溥仪吃年夜饭》记述:“1962年春节,国家刚刚摆脱了三年自然灾害,但国民经济仍很困难。毛泽东向来爱与党外民主人士交朋友,平时也很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因此,他便借春节之机请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资料专员的溥仪吃了顿年饭,并邀章士钊、程潜、仇鳌、王孝范这4位党外知名民主人士或湖南乡友作陪。”这里的“王孝范”应当是“王季范”。王季范(1885~1972年),现代教育家。湖南湘乡人。原名邦模。毛泽东表兄。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11年湖南优级师范毕业。任教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不久升为学监。1914年毛泽东入第一师范读书,又成为师生,感情日益深厚。对毛泽东不仅经济上解囊相助,学业上认真教诲,还尽力支持其革命活动。曾任长郡中学校长,育群中学(现长沙市八中)董事长。创办衡粹女子职业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参事室参事等职。王季范有一个孙女,即在“文革”中出尽风头的外交部副部长王海蓉。
王海容:烈士遗孤,毛泽东一直特别关怀,为她起笔名“徒工王波”
王季范是毛泽东的表兄,王季范的儿子是王德恒,王德恒的女儿是王海容,所以,总的算起来, 王海容是毛泽东的表侄孙女 。当年,王季范的独生子王德恒,前往延安投奔毛泽东参加革命,那个时候, 王海容还只是襁褓中的婴儿 。 王德恒后来又在回湖南进行地下党工作,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始终没能跟父亲王季范和自己尚且年幼的孩子王海容、王起华见上一面。可没想到这一不见,便是永生见不了了,之后不久, 在1942年,王德恒在进行一次地下党工作时 , 不慎被特务察觉后惨遭杀害,年仅30岁。 由于地下党工作的特殊性,出于保密性的需要,毛泽东特意让人将消息压下, 直到1950年,也就是王德恒离开人世后的第8年, 王季范在收到邀请进京后, 才从毛泽东口中, 得知了儿子早已于8年前去世的消息 。 就这样,可怜王季范白发人送黑发人 ,尚且年幼的女儿王海容,也不懂得父亲的离去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王季范一时间很难接受: 人到了老年却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只留下一个孙女王海容和孙子王起华还在身边 。 在王德恒为国捐躯后的几年内,王季范一直以为王德恒还在不断为革命工作,他还一直不断写信给王德恒和毛泽东, 要求毛泽东严厉管教王德恒,要求王德恒戒骄戒躁、一切严格听从党的指挥,可没想到一切都是写给了虚无,王海容和王起华就成了烈士遗孤。 王海容虽然自小没有父亲陪伴,但是她的性子却没有像很多单亲孩子一样孤僻,她生性活泼,天真烂漫,非常受爷爷王季范先生的喜爱。 王季范先生给她取名为王海容 ,名字典故出自民族英雄林则徐写过的一副对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从王季范给王海容取的名字来看,就知道,王季范先生希望自己的孙女,以后可以有广阔的胸襟,对学问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欲望,对各种不同的知识, 可以兼收并蓄,海纳百川。 长大后懂得自己名字哲理的王海容,也非常喜欢自己的名字,以至于很多人曾写错她名字中的“容”字,她一定会当场予以纠正,不会一笑而过,有时还会当场向人讲解自己名字的由来。 王海容从小在爷爷王季范先生身边长大,受了不少新式教育和古典文学思想的熏陶,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她的语言天赋不错,对语言艺术也有一定的兴趣。可以说,爷爷王季范的教育对王海容的影响是最大的,几乎决定了王海容一生的命运。 可惜由于从小缺乏父亲的严厉教导,王海容在学习方面,很多时候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学习一直都是不太上心,不然,以王海容的聪明才智,再加上周围人的文化熏陶,她在学业上绝对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王海容自从1950年跟随爷爷王季范先生进京后,就一直和爷爷王季范住在北京。毛泽东在繁忙工作之余,要接待家乡的父老乡亲或者是湖南省的名师、政界名流,比如,齐白石先生、薛公绰先生、章士钊先生等人时, 总会邀请王季范先生出席陪伴 。 有时候兴致一高,毛泽东主席还会特意关照: 各位先生可以携带自己的子女一同前来,而王季范先生的儿子已经牺牲了 , 所以,他更多时候携带的就是王海容(烈士遗孤) 。也就是在这样的不断交流中,王海容渐渐地与毛泽东熟识了。 也因为,王海容的父亲王德恒是跟着毛泽东闹革命而牺牲的,因此, 毛泽东对王德恒的孩子——就是王海容、王起华姐弟一直有一份特别的关怀。 王海容在第一次被爷爷王季范先生带去参加中南海聚会时,她就指着远处的毛泽东主席,问爷爷王季范先生: 爷爷,我应该怎么叫他呢? 爷爷说: 你应该称呼他为主席公公 。王海容听完后点点头。 王海容从小胆子就大,很多名人长辈在她周围的时候,她也不紧张,反而东瞅瞅,西看看,有一次,竟拿起桌子上的一个苹果就吃了起来。 毛泽东主席早就注意到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小姑娘,就招手叫王海容过来,问她: 你叫什么名字呀? 王海容回答说: 主席公公,我叫王海容,我爷爷是王季范先生,我是王季范先生的孙女,我爸爸叫王德恒,我还有个弟弟叫王起华。 毛泽东主席就问王海容: 你这小姑娘挺奇怪,第一次见我也不害怕吗? 王海容好奇地说: 为什么要怕主席公公啊?主席公公又不会吃了我。 聊着聊着,毛泽东主席突然想起来王海容之前给自己写过一封信,但因为自己太忙,看完就忘了,没有来得及给她回信,就跟王海容说: 上次我忙,没有给你回信,实在不好意思啊。 王海容一听到这事儿,立刻双手叉腰,嘟起嘴巴说: 主席公公,不光是那封信你没有给我回;我要的篮球,你也没有给我呐。 当时的长辈们听到王海容这份孩子话,都笑了。 毛泽东主席只好无奈的摇摇头,还许诺说: 回头,主席公公就让警卫员拿个新篮球给你好不好? 王海容双手一叉腰,头一扭,很傲娇地说: 我不要啦,我现在不是小孩子啦,我喜欢干其他的,不喜欢打篮球了。 在场的长辈们,听到这句话更是笑得直不起腰了。 在王海容陪同王季范去中南海作客时,也常常会见到被毛泽东带来一同参加聚会的李讷, 王海容和李讷,二人年纪相仿,常常能聊到一处去 。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王海容是在王季范的教育下长大的,而毛泽东又曾接受过王季范几年的教育,李讷又在毛泽东身边长大。所以,两人虽然在性格、家庭背景和人生经历各有不同,但是兴趣爱好却有许多相同之处。 比如: 王海容更健谈,性子更活泼,乐于开口和人交谈 ; 李讷内敛含蓄,不爱多说话 ,但是,两人同样对文学类事物感兴趣,对理工类事物兴趣颇低。王海容和李讷的性格以及兴趣爱好,已经决定了他们未来就业的走向。 王海容与毛泽东血缘关系亲密——是毛主席的表侄孙女 ,王海容和李讷又有着深厚的交情,所以,王海容不仅可以随意出入中南海参加一些名师、名流的聚会,有时还能在中南海丰泽园住上一段时间。 当时很多人都说:这王海容,已经是毛泽东主席家中的一位编外成员了。 有一次,毛泽东主席得空,与王季范和王海容,祖孙在中南海里面散步、聊天的时候,毛泽东问王海容: 海容啊!你中学是不是快毕业了呀? 王海容点点头回答是的。毛泽东又问王海容: 毕业后打算做什么呢? 王海容挠了挠脑袋,回答: 主席公公,这个事情,我还没有想好 。毛泽东鼓励王海容说: 你可以去考大学啊,建设 社会 主义的道路还很漫长啊,我们这个新中国,还需要很多很多新一代的年轻人来建设呢。 王海容回答: 毛泽东看见王海容在这么小的时候,就知道要把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他很高兴 社会 主义有这样的新青年。毛泽东主席对身旁另一侧的王季范说: 王季范却摇摇头说: 毛泽东主席说: (王海容的父亲王德恒是跟着毛泽东闹革命而牺牲的,毛泽东对此一直很内疚。) 最后,毛泽东还对王海容说 : 毛泽东主席这番话,可把王季范和王海容祖孙给感动一番。 1957年的夏天,对王海容来说,是一次重大挫折。在那年高考之前,王海容的成绩一直都非常稳定,且不说是多优秀,但至少能考上大学是没问题的,可谁知就在高考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王海容居然发挥失常、名落孙山了。 其实,按照王季范先生与毛泽东主席的关系,替王海容说个情,当然是没问题的,可是王季范先生的家风,是绝不会允许他们厚颜无耻去走后门的,幸亏王海容本人也品德高尚,从没想过走这条路。 王海容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回学校复读,重新参加高考,考取大学 ;第二个就是直接去找份工作。本来,王海容都已经做好了在家安心复习、复读的准备,但是,当时“大建设”风潮的到来,使得整个大中华神州为之震动。 王海容这少女心思也被外界所牵动,她开始对工作感兴趣,渴望能到工作的洪流中冲一冲。然而,没想到,这种想法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要知道,高中的学历出去实在是不算什么,他们还是希望王海容能够认真复读、参加考试、考取大学。 王海容的倔强因子被激发了,她瞒着家人,在北京到处奔走寻找一份工作,最后,在北京化工厂找到了一份工作,虽然,王海容从小接受爷爷文学方面的熏陶,但她其实心底对化学也是相当感兴趣的,还想当中国的 女门捷列夫 。 当王海容办完了入北京化工厂的一切手续后,才最终向家里摊牌,面对木已成舟的事实, 爷爷王季范和母亲、弟弟 ,都只能默许了王海容的选择。就这样,王海容跨进了北京化工厂的大门,两年的徒工生活开始了。 徒工哪里是那么好当的,王海容在北京化工厂当了两年的徒工。当时北京化工厂给王海容开的工资是每月18元,中午和晚上给他们发饭票,中午饭和晚饭都有鸡鸭鱼肉,还每天每人一杯牛奶。 因为北京化工厂的废弃物会严重影响人的 健康 ,所以,工厂的管理员还特地给工人们发了口罩、帽子、工作服、一双胶鞋。不光是吃的、工资、以及各种福利待遇,甚至防护工作都非常好,但是,在化工厂的工作真的非常累人,晚上经常需要加班,遇到紧急情况还要支援别的车间。 王海容一个十多岁的小姑娘 ,要在半夜里搬上搬下几十斤重的蒸馏水瓶,来回好几次,搬的一身热汗,衣服都湿透了,一停下来,北京的冷风一吹,又冰凉凉的。 北京化工厂的厂子是边建边生产,所以,大部分工人们在腊九寒冬,也要住在没有完工的车间里,没有任何保暖措施,北京的冬天异常冷,这要换成其他人,早就叫苦连天了。 但是,王海容却把这次经历当作是难得的锻炼,毕竟在这里,没有人会因为她的特殊身份而对她特殊关照,这样的生活让她学会了如何独立应对事情。 在经历过两年工作的打磨后,王海容对文化知识的渴求更深了;她实在不甘心在1957年的考试失败,她努力复习,又一次卷土重来,终于获得了成功,成功考入了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王海容格外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北京师范学院地处北京市闹区, 在同学们、舍友们结伴出去逛闹市、吃好吃的时候,王海容一人要么在学生集体宿舍补笔记,要么去图书馆里待着看一天的书。当住得近的同学们可以三天两头回家吃好吃的、看父母的时候,王海容就只能和一位来自北京市郊区的农村女同学作伴。 毫不夸张地说,王海容大学四年的95%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图书馆,学生集体宿舍对她来说就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有人在估摸说: 要是图书馆准许王海容留宿的话,怕是她可以一个月都不迈出图书馆的门。 虽然,爷爷家离得不远,而且又温暖又舒适,但王海容为了学习,却始终没有回去过几次。王季范先生很想念孙女,但是,王季范先生知道王海容求知若渴,他不能打扰孙女,只能时不时地托人给她送来一些补品,提醒她: 就算为了学习也要注意身体 。 在这四年里,王海容在图书馆,几乎把所有跟哲学、文学、数学、军事等有关的书籍都翻了个遍。不仅如此,王海容除了在学好自己本专业俄语的基础上,还在空余时间里自学英语,法语,德语等语言,进一步夯实了自己在语言方面的基础,真正体现了林则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意思,以及自己爷爷王季范先生对自己的期望 。 王海容的同窗们常说:我们是起床看不见王海容——因为她已经走了;熄灯看不见王海容——因为她还没回来。若是有人想要找王海容,那就得去图书馆,不管是北京燥热的夏天,还是数九的寒天,王海容都一定会在那里;要是哪天白天能够看见王海容在集体宿舍的话,那一定是因为图书馆有事情闭馆了。 1964年的夏天又出了一件事:上级派人来命令 ,刚刚拿到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毕业证书的王海容,前去北京市东城外交部街33号,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报到。 那是因为,中苏关系开始恶化,学习俄语其实没那么好用了,当时王海容毕业后是打算随便去一所中学教俄语的,毕竟自己的学校俄语系的教师曾经说过: 我们培养教师的目标,就是为北京各个城乡的学校培养合格的俄语教师。 当毛泽东主席得知自己的表侄孙女王海容,在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学习之后 ,他就给下级示意: 在王海容毕业后,立刻招他来外交部工作 , 这也就有了这段开头的故事 。 因为俄语不再吃香了,王海容还没有进自己在外交部的办公室,就被派到了北京外语学院去进修英语。 北京外语学院现在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是当今中国第三代外交官的摇篮。毛泽东主席对王海容真是格外关照: 1965年底,王海容在北京外语学院的进修学习结束了, 经周恩来总理指示,她负责在外交部办公厅工作,最开始的工作就是负责部长与总理的文件收发,以及其他一些琐碎的文秘工作。 到了1970年的夏天,周恩来总理 直接提名让王海容担任外交部礼宾司负责人。一年后,王海容又被正式任命为礼宾司的副司长。就这样,一年一道命令,王海容渐渐被提升至外交部副部长。 王海容在北京化工厂的两年学徒生涯,让她感悟不少 ,巧的是,《中国青年》杂志社经常接到一些工厂徒工的来信,说自己是高中毕业或者初中毕业,只是去工厂当个徒工,实在是大材小用了,让人很不甘心。 杂志社的编辑得知了王海容这一不寻常的经历,认为,若是王海容能够以亲身经历来说服工厂的这些徒工,认真工作,绝对比很多人空谈大话要来得有用,就多次发信邀请她写一篇文章。 一方面是架不住杂志社的盛情邀请,另一方面也的确是想给自己两年的学徒生涯写点什么,王海容最终一气呵成,写出了一篇数千言的文章。 尽管,文章中全是自己的真情实感 ,但王海容担心自己的文字太过普通,于是她给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写了一封信,还把自己写的这篇文章寄了过去,想听听毛泽东主席的意见。 可是两个月过去了,王海容还没有接到通知,王海容十分焦急,她以为: 10月中旬的一天,王海容终于接到了毛泽东秘书叶子龙的通知: 让她17号下午3点去中南海 , 毛泽东和你面谈 。 当天下午,王海容准时来到了毛泽东位于中南海的住所,王海容一推开门,就看到毛泽东正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很厚的一叠稿纸,再仔细一看,就是自己先前拜托叶子龙寄给毛泽东主席的稿件。 毛泽东一见到王海容,招手示意她坐下,然后就拿着稿子一处一处地跟她讲解。毛泽东主席首先在稿子第一页上增加了两行大字,分别是 乍一看,毛泽东起的笔名很随意,但实际上是有深刻含义的: 王波的“波”与王海容的“海”是异曲同工的,偏旁相同,意思相近, 但又不会直接说明就是王海容写的,整体寓意更为含蓄些; 而“我的经验”正是毛主席为这篇文章起的标题。 毛泽东讲解完自己改动的地方之后,就把稿子递给了王海容,让她自己看。王海容就坐在沙发上一页页地翻稿子,发现,除了毛泽东主席刚刚讲到的这些以外,毛主席还专门书写了不少段落,比如其中有一段: 还有一句: “以我们工人阶级主人翁的姿态,把所有错误缺点,一件一件的克服掉。” 这些道理,怎么可能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孩子写出来的呢?《中国青年》杂志社的编辑们自然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 他们还专门把毛泽东修改的这几段话引出来,进行标注 。 毛泽东能在百忙之中抽空出来,给自己的表侄孙女王海容修改文章,可见他对祖国新一代年轻人的关怀,体现了毛泽东主席伟大的情操。 借此文章,向伟大的毛主席致敬!
王海容的人物轶事
少小出入中南海王海容入京后。先后在京城名牌中学师大女附中、北京女五中就读。在如花的季节里,王海容勤奋刻苦,手不释卷。在人生的航道上,她也是一帆风顺。寓京二十余年间,尤其是“文革”以前,王季范一直是毛泽东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的座上宾。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从政之余,常拨冗约见家乡父老及湘籍先贤名流如程潜、齐白石、薛恭绰、章士钊、仇鳌、张干诸位老先生至中南海丰泽园小聚,王季范则每每出席作陪。席间,宾主觥筹交错,谈笑风生。毛泽东兴致所至,还特意关照诸位老友可携子女同来。少女时代的王海容就是这样随乃祖出入中南海,渐渐与毛泽东熟识的。毛泽东对王海容、王起华姐弟有着一份特别的疼爱。王海容与毛泽东的次女李讷年龄相仿(长李两岁),由于她经常随王季范做客中南海,日久便与李讷成为亲密的朋友。虽然两人的家庭背景和人生经历各异,但性格爱好却有不少共同之处。因是毛泽东至亲.加上与李讷不同一般的友谊与亲情,王海容不仅可以随意进出中南海,有时还能在丰泽园住上一段时间.几乎成了毛泽东家中一名“编外成员”。正当花季妙龄的王海容衣着朴素大方,性格温和文静,更兼家风书香渊源,接人待物彬彬有礼,有着与众不同的教养。举手投足间显现出一种寻常少女鲜有的气质。这令毛泽东十分欣喜。一次,毛泽东与王季范祖孙在中南海闲坐聊天。“海容,你中学快毕业了吧?”毛泽东笑吟吟地开了腔。“嗯,今年就要毕业了。”王海容点点头。“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啊?”毛泽东又笑着问。“主席公公,我还没有想好呢!”王海容据实以告。“你可以去报考大学嘛!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人才哩!”“我的学业平平常常,不一定考得上。眼下国家是建设时期.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要花不少钱呢!如果考不上.我就去当工人、农民……”毛泽东见王海容小小年纪就知道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考虑,心中十分高兴。他对坐在一旁的王季范说:“九哥,你生了个好儿子.又养了个好孙女!你看海容,这般大年纪,就有了忧国忧民意识.这很了不得哩!”“润之老弟,你快莫夸她了,海容缺点不少.还要搭帮你多多教育哩!”毛泽东听罢。摆摆手说:“九哥,你就莫要客气哟,什么帮不帮的,培养教育他们姐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啊!”毛泽东一番话让王季范、王海容祖孙激动了好一阵子。1962年12月26日.正逢毛泽东七十寿辰。他破例在中南海举行家宴。除家人之外,还邀请了章土钊、程潜等数位湖南同乡老人与会.王季范当然也在邀请之列。是日,毛泽东兴致所至,还特意关照各位来客可携带一名子女.王季范自然携同王海容前往。就在那天.王海容第一次见到随父亲章士钊同来的章含之。她没有想到,仅仅过了两年.自己竟然和毛泽东一样尊章含之为师,后来又共事于外交部。在这次宴会开始之前。兴致颇高的毛泽东与诸乡贤海阔天空论古今沧桑兴亡,末了又问及儿孙辈近况。毛泽东诚心诚意聘请章含之为自己的英语“塾师”。“拜师”之后,毛泽东又和王海容闲聊起来。“海容啊,我这大门一直是朝你敞开的,什么时候想来就来,来了也可以住下来不走,就算是我们家庭中的一员,你看要不要得哇?只是不晓得你爷爷舍不舍得.放不放心喽?”王季范闻毛泽东这番话.心情很不平静:“润之老弟.二十多年前我把德恒送到延安.你带着他走上了为人民解放的光明大道。今天,海容跟着你,走的是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我怎么会不放心、不舍得呢?”毛泽东极重情谊,后来他果真说到做到。只是老人家如此安排对王海容一生利也,弊也,那是见仁见智的事了。是非唯有留待后人评说矣!王海容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挫折是在1957年盛夏。高考时,王海容名落孙山,当化学工程师的美好理想顿时成了泡影。那个时候,社会风气甚好,北大、清华一类高等学府决无后门可走。当然,以季范先生的清廉家风,王家也决计不会向有关部门舰颜相求,更不会去敲毛泽东的“后门”。最初的时候,王海容的心情虽然非常苦闷,但她并不气馁。她和一些落榜同学组成了一个学习小组.在家自学,补习功课。她心中依然有一个大学梦,依然有着对化学工程师的憧憬。1958年“大跃进”像春雷般激荡着神州,王海容那少女的心开始躁动不安起来。王海容想参加工作,加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但是她的这一决定遭到了家庭的一致反对。他们想让王海容认真复习,第二年再参加高考。王海容的倔强个性第一次表现出来,她瞒着家人,满街奔走寻找工作,终于找到了北京化工厂。王海容的心灵深处依然眷恋着化学,她还是想当门捷列夫、罗蒙诺索夫的传人。偷偷办妥了进厂的一切手续,王海容最后才向家里摊牌。木已成舟,面对既成事实,大家不知所措,愣了半天,到底还是默许了王海容的选择——半是开明家风,半是无可奈何。王海容很快跨进了北京化工厂的大门,默默开始了她一生中短暂的徒工生活。毛泽东为她取名“王波弹指一挥,春秋两载。1960年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中国青年》刊登了一篇署名徒工王波,题为《我的经验》的心得体会。这家当年发行量近三十万份的青年刊物同时还发表了胡耀邦、陈士榘等革命前辈撰写的重要文章。当时,谁也没有去想这位“徒工王波”是何方人士,更没有把这篇普普通通的文章与领袖人物联系起来。不过,有些让人困惑不解的是,编辑部为名不见经传的“王波”的这篇文章写下一大段提纲挈领的编者按语:《我的经验》是一篇好文章。作者根据自己的切身经验,对有高中文化水平的知识青年当徒工是不是屈才,青年徒工应该如何去体会今天党和国家对自己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自己应该如何迅速地掌握阶级斗争知识和生产斗争知识等问题.都作了清楚的阐述。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篇文章中还提到了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和革命者应该如何对待革命工作中的错误缺点这两个问题。文章中说:“我们要牢牢记住,真正的知识是在实践中得来的,任何书本知识只有作者们在实践中反映了客观真理,才算是真正有用的。否则,书本上的道理便只是无用的假道理.决不是能够改造世界的有用的真理。”又说:“在上面,我讲的全是些好事情,这是真的。难道没有一点坏事情,或者叫做错误、缺点吗?当然是有的,年年有的.月月有的。怎么对待呢?以我们工人阶级主人翁的姿态,把所有错误、缺点,一件一件克服掉。”四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终于真相大白:原来这位王姓“徒工”不是别人.就是毛泽东的姨表侄孙女王海容!《我的经验》系“御批”——经毛泽东的“大手笔”亲自修改润饰的锦绣珠玑好文章!北京化工厂的经历在少女时代王海容的记忆里是很难抹去的。那时.她深感思想上取得了不少的收获。中国青年杂志社在获悉了王海容的不寻常经历后.便约她写一篇经验体会。王海容有感而发.一气呵成,写就一篇洋洋洒洒数千言的长文,详细介绍了自己高中毕业后在北京化工厂当徒工的经过和体会。文章的初稿这样写道:1958年大跃进.我投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到北京化工厂当徒工。在我们徒工中.有人认为读了十二年书当徒工是屈才.我觉得,今天工人阶级掌握政权.知识是党和人民给的.我们应当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只有把书本知识和生产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提高生产水平。事实证明,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师傅的帮助.在短短几个月中,我已掌握了较复杂的操作技术。老工人有丰富的技术经验.这是从书本上学不到的.我们应虚心学习他们高尚的品质和生产经验。我也懂得,今天的劳动不是为了资本家而是为了劳动人民和社会主义祖国,这是无上光荣的。劳动对知识分子更重要的是改造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培养我们成为一名无产阶级的坚强战士,这不是屈才不屈才的问题。我们要做又红又专工农化的知识分子。任何知识只有在实践中反映了客观真理才算是有用的。我们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这是值得自豪的……王海容的文章语言朴实,真实地表达了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党、对祖国以及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对自己这篇不加修饰的文字,王海容并没有底,她心里有点不踏实,很想听听毛泽东的意见。于是,王海容在那年8月1日提笔给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中国青年杂志社约我写一写关于自己对徒工的体会和认识,以便帮助广大青年徒工早日改变上述不正确的态度.安心于自己的工作。同时,他们还希望能够得到主席公公对青年徒工的指示和希望。稿子我现在已经写好了.但感觉许多地方重点不突出,内容也欠佳。我想让主席公公在百忙中抽出一点点时间替我修改一下……”其实,王海容只是想请毛泽东过过目,对文章提一些修改意见.并没抱太大的期望。因为她知道.作为人民的领袖,毛泽东实在太忙了,日夜操劳党和国家的大事.对自己这样一个中学毕业生的文章.不要说没有时间去改,有没有时间看都是问题。所以,她在给叶子龙的信中最后也表示,如果主席公公没时间代她修改,就请早日将文章寄回来。文章随信寄出之后.一晃就是两个多月,王海容一直没有收到退回的文章,心里不免有些忐忑不安。没有想到10月中旬的一天.突然接到通知,说是毛主席要亲自见她。王海容欣喜若狂。1960年10月17日下午3时.王海容准时来到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住所丰泽园。一进门,只见毛泽东手中正拿着厚厚的一沓稿纸。仔细一看,正是自己早先随信寄给叶子龙的稿子。毛泽东不仅仔细阅读了全文,而且对这篇差不多是中学生作文式的文章亲笔作了大量的修改。在稿子的第一页上,毛泽东写了两行大字,第一行是“我的经验”,第二行是“徒工王波”。原来毛泽东除了为她的文章定了标题.还为她本人起了个笔名。这大约是王海容一生中唯一的笔名。毛泽东一向喜好为下属改名、取名。看似随手拈来,其实颇有深意。“波”与“海”相关,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一阵寒暄之后,毛泽东将手中的稿子递给王海容。王海容发现不少页码上除了许多重要修改之外.有些段落完全是毛泽东重新写的。那些精心推敲的点睛之笔,令满纸生辉。毛泽东在从政之余破例拨冗认真修改这篇中学生式的稚嫩习作,这在他数十年批注圈阅文件生涯中,也许是绝无仅有的。毛泽东之所以这样做,固然是出于领袖对新中国千千万万青年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更重要的。是他从王海容的这篇文章中看到了教育知识青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天下午从3点到5点。毛泽东与王海容谈了整整两个小时。内容从工厂到学校,从劳动锻炼到思想改造,涉及的面非常广。北京的10月,天黑得早,傍晚5点多钟王海容从毛泽东处告辞出来,大街上已是华灯初上,她的心情格外兴奋和舒畅。外交部之“王”王海容应约开始为《中国青年》写稿的当年初夏,她再度向高考发起了冲击。这一次拼搏获得了成功——王海容跨进了北京师范学院的大门,成为该院俄语系的一名并不年轻的新生。王海容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地处京城闹市的北京师范学院聚集着很多来自附近街巷胡同的学子,他们常常回家补充营养.只有王海容等少数城里姑娘是例外。四年的大学生活,自甘寂寞的王海容常与来自京郊的农村女同学为伴,她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冷清的学生集体宿舍里度过的。王海容很少回到那个近在咫尺、温暖舒适的爷爷的家。她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除了专业以外,对哲学、文学、数学甚至军事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学好俄语的基础上,王海容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还拼命自学英、法、德语。这为她后来进入外交界打下了语言方面的良好的基础。毋庸置疑,就当初而言.王海容毕业后的职业就是中学俄语教师,别无选择。因为这所市属高等师范学院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北京城乡各中学培养合格的师资。但是,当毛泽东风闻自己的表侄孙女在北京师院俄语系深造以后,情况就起了微妙的变化。当1964年那个酷热夏季开始之际,北京师院校园里爆出了一个大冷门:上级让刚刚拿到毕业证书的王海容去北京东城外交部街三十三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报到。这让王海容也愣住了。但她甚至连自己的办公室都没进,马上又被派到了孕育了许多当今中国第三代外交官的“摇篮”——北京外国语学院(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进修英语。在王海容“修炼”的一年多时间里,毛泽东进一步施加了自己的影响。他亲自让秘书找到自己的英语“塾师”、执教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国文学系的章含之。毛泽东“屈尊”拜托这位正在给自己业余讲授英语的优秀而年轻的女教员平时对海容姑娘多加关照,辅导辅导,开开“小灶”。于是,按照“最高指示”,章含之每星期给王海容补两次课。入学之初,王海容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斗士”风采。“文革”期间她的种种标新立异的举动其实在此时已初显端倪。1964年9月28日,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进修英语的王海容写信给毛泽东,反映对学院教学改革的一些意见。王海容这样写道:“在改革的某些具体做法上或某些措施上还有不少的偏差,存在一定的问题,我认为如果现在不及时纠正,那么将影响学生全面地掌握知识。”收到王海容来信,毛泽东十分重视。他老人家当即批转党内分管文教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明确表示:王函中“有些事值得注意”,“请派人调查一下,及时改正”。毛泽东特别在王函第一页上写下一段赞扬性的批语:“此人叫王海容,是个女孩子,很有些志气,是人民代表王季范的孙女儿,也是我的外孙女儿。你如果想找她谈谈,可叫我的秘书徐业夫送她去。”平心而论,王海容20世纪50年代出席中南海毛泽东的便宴或家宴时.她不过是“叨陪末座”、“厕身其间”的陪客。王海容开始与毛泽东面对面地交谈是在20世纪60年代。除了前述一次外,最重要的当推山雨欲来的“文革”前的那一次。在北外进修结束前夕,毛泽东曾召见过自己的表侄孙女。狂热年代前夕的这次“亮相”非同寻常.王海容差不多是一夜之间成了显山露水的人物。在那次接见中.毛泽东海阔天空地发表了他对中国教育革命的一系列看法。毛泽东说:“要允许学生上课看小说.打瞌睡。”他老人家甚至还夸奖那些不遵守校规校纪的学生。毛泽东说:“老师讲得不好,为什么就一定要听呢?”他还说:“在学习上不要搞五分,也不要什么二分.搞三分、四分好!”领袖这些闻所未闻、“离经叛道”的惊世之论使得在传统教育中长大的王海容颇为惊骇,脸上充满了迷惘不解的神色。多少年后,她才真正理解了表祖父的话原来就是鼓励年轻人敢想、敢说、敢干的“造反精神”——这是自称“猴气十足”的毛泽东一贯的思想。毛泽东的灌输,对性格直爽、办事风风火火的湖南妹子王海容多多少少有所影响,特别是不久就开始了那场延续了十年之久的浩劫。在那次差不多是家庭式的祖孙漫谈中,毛泽东让王海容读读曹雪芹的《红楼梦》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毛泽东不无开导地对表侄孙女说:“要做翻译,搞外文,不读圣经、佛经,不读小说,那怎么行呢?”毛泽东希望王海容要记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朽诗句。他最后语重心长地告诫自己的表孙女:“我们的干部子弟很令人担心,他们没有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可是架子很大,有很大的优越感。要教育他们不要靠父母,不要靠先烈,而要完全靠自己。”后来的历史多少有点让毛泽东不幸言中了。1965年11月.王海容结束了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的进修,学成归部。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她被安排在外交部办公厅秘书处综合组。在最初的时候,王海容的工作主要是负责部长们与总理间的文电收发,同时也干些诸如编写外交通报之类的杂活。那时,与她在办公厅一起共事的就有中共十五、十六届中央委员,现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主任的刘华秋,以及“文革”中风雨同舟的战友——前驻委内瑞拉大使、驻佛得角大使陈德和等。陈德和第一次见到王海容已是1966年七八月间,他刚从山西汾阳参加四清工作回到北京不久。年轻的王海容给陈德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看上去不到三十,衣着朴素.性格直爽,平易近人。”由于在“文化大革命”中站队正确,更兼特殊的政治背景,王海容在外交部“仕途”平坦,一马平川。从礼宾司负责人到部长助理、副部长,只经过短短四个春秋。20世纪70年代中期,她攀升到一生中的政治巅峰,在中国政坛上熠熠生辉。
介绍一下王海容
神秘人物王海容 说起她,如今50岁左右的人也许都不会感到陌生。谁也不会忘记,在那“轰轰烈烈”的年代里,人们几乎每天都可以从报纸的头版上和电视的黄金时段见到毛主席身边的她。一头齐耳短发,乌黑发亮,一副学生时代戴惯了的白边眼镜,别致地装饰在小巧玲珑的鼻梁上;白净娟秀的脸颊,生动红润的双唇,总是挂着浅浅的微笑。她的年轻与风度,她的显赫的身份,她的神秘,使她一时名扬海内,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她就是王海容。 “正门”进,“后门”出 王海容出身于一个知书识礼的书香门第。她的祖父王季范,是一个比较有名望的无党派知识分子,50年代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参事,后来又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他对王海容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王季范与毛泽东的亲缘关系,使王海容得以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并得以“飞黄腾达”。王海容的母亲,叫肖凤林,也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王海容对母亲很孝敬,后来一直跟母亲生活在一起。 王海容小时候曾有过其他的名字,“海容”这个名字,有说是她祖父给她起的,也有说是毛泽东为她改的。问她究竟如何,她笑笑说:“是的,是我爷爷给起的。”海容二字乃是取自古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由此可见,王家希望这个女儿,要胸怀四海,博学广闻。 王海容于1960年秋考入北京师范学院。王海容读的专业是俄语系,按学校的教学方向,她将来毕业后是要去当中学俄语老师的。但是,王海容毕业后,却没有当过一天老师。她入学时没有走“后门”,毕业分配时却走了个大“后门”。 王海容考入北京师范学院后,一开始就另有一番抱负。她并不满足于老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这些知识。她涉猎很广,除了她的专业外,她对哲学、文学、数学,甚至军事,都有浓厚的兴趣。即使是语言,除了俄语外,她对英语、法语、德语,也都拼命地学习。这为她后来“跳龙门”进入外交部工作,打下了较好的语言基础。 毕业以后,绝大多数的同学分配到中小学当老师去了,王海容则青云直上,这就使得她的同龄人更没有勇气敢于攀附她这个高枝了。这也许是造成王海容至今仍是单身的原因之一。 外交部之“王” 1965年11月,王海容进修学习结束后,由周恩来总理指示,安排在外交部办公厅工作。开始,她的工作主要是负责部长与总理的文电收发,以及其他的一些文秘工作。 从职务上看,她因为刚从学校毕业,刚刚参加工作,充其量也只能是个级别最低的秘书而已。然而,由于她的特殊身份,由于她的特殊背景,还有德高望重的周恩来总理的特殊关照,她在外交部上上下下都有着特殊的“份量”。 王海容到外交部之后,的确春风得意。从她履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她接连荣升了好几级。那时候,有“坐直升飞机上来”之说,她虽然不是直上青云,但却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蹦跳而上的。 请看:1965年11月,她作为外语学院的毕业生,跻身外交部办公厅工作,按一般的情况,那顶多也只是个科级秘书而已。其后,是“文化大革命”开始,“轰轰烈烈”搞了三四年。这期间,她出入中南海,活跃于毛主席身边,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名位,但其“活动的权力”则等同于高级干部一般。到了1970年夏天,由周恩来直接提名,说是因为工作需要,委任王海容担任外交部礼宾司“负责人”,“负责人”不是什么职衔,虽然权力在握,毕竟比较虚浮。时过半年,到了1971年7月,王海容被正式任命为礼宾司的副司长。第二年,1972年,接着又一道任命下来,王海容被提为外交部“部长助理”。再过一年多一点,王海容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了。此后,她在这个岗位上一干便是4年多,直到她失势倒运。 销声匿迹的六年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与世长辞了!这一天,王海容和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工作人员一样,伏倒在毛泽东的遗体前痛哭不已。一个时代结束了,王海容的“黄金时代”也结束了。 同年10月,“四人帮”倒台了,中央和国家机关中与“四人帮”有牵连的人,被宣布隔离审查。王海容也由于她的特殊关系,被宣布停职,并在外交部接受审查。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检查交代,她说清楚了自己的问题。1978年12月底起,她的工作关系从外交部撤销了,移交到中共中央组织部,等待重新分配工作。为了适应新的工作,中央又决定,让王海容到中央党校进修学习,按照中央党校的教程安排,每期学员的进修学习时间为半年或1年。但是,王海容却在中央党校整整呆了3年。这3年学习结束后,她又回到中组部等待分配,一挂又是3年。 1984年,王海容终于结束了漂泊无涯的“等待分配”,被重新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的副主任。参事室是国务院的一直属局,从职务上看,当然要比她原来的外交部副部长低些,但级别上仍保留她的副部长级待遇。 自从她来到参事室工作之后,由于单位不大,人不多,她不但和室的几位领导朝夕相处,平时跟一般的工作人员也经常在一起交谈说笑。这样一来,原来围绕在她身上的那神秘的光环消失了,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 普通“高干” 王海容曾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领导下工作过,对周总理每事躬亲的工作风范耳濡目染,深受熏陶。到参事室工作后,她把周总理的工作作风也带了过来。她的职务是参事室副主任,但级别还是她原来的副部长级,可谓“高干”了。但她对分管的工作,事无巨细,都爱亲自过问,还爱亲自动手,因此,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半开玩笑地说:海容跟一个行政处处长差不多。 有一次,参事室要安排几位参事与一位来华访问的美籍华人女士座谈。事前,她组织工作人员将会议室、休息室等一应场所打扫干净,布置齐备。有关同志受命后立即行动,将有关场所里里外外清扫了一遍。王海容还不放心,她亲自来到会议室、休息室各处作了检查,桌椅沙发摆设得还算可以。末了,她又走进了洗手间,检查里面的卫生。她发现抽水马桶还有点点黄斑,嫌没有擦干净,就随手拿起抹布亲自动手擦洗起来。她干得一丝不苟,毫不以为丢面子,倒是让跟着进来的工作人员脸红了。 王海容性格坦率,心直口快,还带点儿湖南妹子的“辣味儿”。如今,她虽然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但本性难改,她性子急,办事情总爱雷厉风行,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要求工作人员也做到办事迅速、准确。你要在她手下工作,总会有被动受催的感觉。在工作中,倘有谁误了事情,或出了差错,又不幸碰上她心绪不佳或正在着急上火的时候,那你可得小心点,准备着“挨”训斥吧,并且最好不要争辩,否则将是火上加油,要是没摸透她的脾气,受她训斥可真是不太好受的。当然,这种“雷鸣电闪”的时候并不多见,而且往往是“闪电”刚过,很快也就“多云转晴”了。诚然,一般的情况下,她还是比较宽松的。看到你捅了“漏子”,或是出了毛病,她总是眨着眼镜片后的那双颇为严厉的眼睛,望定了你,连珠炮似的扫你一通:“你是怎么搞的?你的脑瓜子又犯糊涂了?”但说完之后,嘴巴却是微笑的。 随身的财富 王海容跟周围的工作人员,相处得比较融洽,平时,大家在一起,开开玩笑,聊聊天,她也有一份。有时,大家对时下的物价上涨问题议论颇多,她也同样会发几句牢骚。说到兴头上,她还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哎,你们给我参谋参谋,看我怎样才能发点小财,脱贫致富啊?”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半开玩笑地“怂恿”她,说:“嗨!你呀,想发财还不容易?你认识那么多人,凭过去的老关系,弄个批文什么的,还能不富?”王海容立即沉下脸来,说:“不义之财,我饿死也不要!”旁边的人又立即“开导”她说:“要不,你就写回忆录,你如今具有大大的新闻价值,就凭你的那些经历写个几十万字,最好拿到国外去发表,起码也能挣它个几千几万的稿费花花。”王海容听罢,故作姿态地说:“那倒也是啊!要得,要得!” 然而,这毕竟是玩笑话,王海容一直没有被这“几千几万的稿费”动过心。据说,迄今为止,已有数十家报刊找她约稿,海外有些出版社还许以高稿酬,请她写回忆录,她都婉拒了。 然而,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王海容对于她所拥有的这笔“财富”,一直深藏不露,从来不肯向外界披露。她把这些默默地锁闭在她的心里,凝结在她的记忆之中,至今还没有读到过她写的有关往事的片言只字。和她经历过相同或相似命运的人,都纷纷在写在发表,如章含之写了,发表了,唐闻生也写了,发表了,连毛泽东的生活秘书,那个当年曾是列车乘务员的张玉凤也写了,发表了,但是她却硬是不写。是回忆的链条断裂了没有接通?还是思考的果实还没成熟?是不愿将心中的隐忍披露于世?还是觉得为时尚早,时机未到?所有这些,我们外人都不得而知。 依然独身 王海容已过了“知天命”之年了,但她至今没有结婚。对此,许多人都大惑不解,见了她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免不了好奇地问:“她为什么不结婚?”“她还想结婚吗?”“恐怕过得很凄凉吧……” 据细心的同事观察和分析,她之所以没有结婚,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大学期间,她年龄尚小,虽然也是谈情说爱的时期了,但她的身世,她那时的心境,她能看得上谁呢?自从“白马王子”求爱受挫之后,几乎所有的男生对她更是敬而远之,不敢生发“恋爱”二字;在她风华正茂之时,她正春风得意,处于同龄人难以达到的事业高峰,尽管她并非就是那种“眼睛长到脑门上”的人,但也确实难以找到合适的“对象”;而后来,她颓然从高位上跌落下来,此后便是数年之久的门庭冷落,那时她既无心思考虑个人的婚姻问题,恐怕也不敢面向她求爱的勇士;待她重新走进社会生活以后,白发已经悄然爬上了她的头,再说她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也决不愿意轻易委曲求全。 即使如此,人们发现,每天投寄给她的信件还是相当多的。这些书信中,除了工作的联系之外,也少不了异性的求爱求婚信,有热情奔放的,也有含情脉脉的。这些迟到的情书,一封接一封,从四面八方飞来。可是,王海容竟默默地将它们锁在抽屉里,将它们锁在心底里,从未与人谈起过。 找上门来的“丈夫” 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有一天,传达室又给她送来几封莫名其妙的来信。她身边一位多嘴的工作人员禁不住问:“海容,是不是又有向你求爱求婚的信呀?” 听到这位冒失鬼唐突的问话,周围的同事都暗暗吃了一惊,不知王海容将会如何发火生气。谁知王海容一点也没恼怒,她笑了笑说:“这一点也不奇怪,不新鲜。有一次,大门口还找上来一位自称是我的丈夫的男人哩!” 原来不久前,有个对王海容仰慕已久的退役飞行员,先后给她寄了好几封热情洋溢的求爱信,无奈都被王海容藏之屉底,不回一言。这位飞行员按捺不住心中的思慕之情,决意要作一次爱情的“冒险飞行”。他不知道王海容家居何处,但她的工作单位办公的地方还是知道的。于是,他径直找上单位的门来,想直接找海容“当面谈谈”。像所有国家机关一样,参事室的大门也设有传达室,外人不经允许是进不了门的。这位勇敢的飞行员在院门口也不例外地被传达室的门卫挡住了。 “喂,同志你找谁?” “我,我找王海容同志。” “公事,还是私事?” “公事,不,私事。” “你是她的什么人?” “一般的人。” “什么一般的人?那你等下班后到她家去找她吧。” “不不,我是她的丈夫!” 这位飞行员一急,居然把幻想说成了现实。传达室的门卫一听是王海容的“丈夫”,一时也慌了手脚。他们原来虽然听说过王海容迟迟没有成家,但谁能保证她一直不成家呢?说不定他们就在上一个星期天结婚了呢! 赶紧通报。门卫立即陪上笑脸,说:“你等等,我马上给她打电话。” 电话拨通了,门卫对着话筒说:“海容同志吗?你丈夫在门口找您来了……”话还没说完,门卫突然变哑巴了,脸变得死灰一般。原来,耳机里传来了王海容的大声斥责:“什么?你说什么?!我至今还是光棍女司令一个,哪来什么‘丈夫’?你给我把他轰出去!轰出去!讨厌!” 这位勇敢的飞行员最后会领教到些什么,可想而知。那位门卫因轻信来人之言受到斥责,心中羞愧难当,对这事也一直不好意思对外人说起。直到王海容将此事抖落出来,大家才知道还有这么一段有趣的奇闻。 今天的生活 今日的王海容虽然没有结婚,但她并不孤独。她有着一个幸福的热闹的家庭。和她居住在一起的有她的5个亲人:母亲肖凤林,弟弟王起华,弟媳裴震坤,侄儿王宇清,侄女王宇丹。她们的家就在中南海的旁边,住房原是过去的某外国使馆的一部分。一条僻静的小巷,隔开了繁华的闹市,一座欧洲风格的雅致小楼,显得格外清静,幽雅。 王海容的母亲,年老多病。再加上历经沧桑,饱受挫折磨难,老人身心受损,脑子已不太正常,受不得一点儿的刺激。家里请了个保姆,但王海容下班之后,也少不了买菜下厨房。
王海蓉什么时间死的?
王海容今年已七十有四,但她至今没有结婚。据细心的同事观察和分析,她之所以没有结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在她风华正茂之时,处于同龄人难以达到的事业高峰,她能看得上谁呢?今日的王海容虽然没有结婚但并不孤独。她有着一个幸福热闹的家庭。和她居住在一起的有她的5个亲人:母亲肖凤林,弟弟王起华,弟媳裴震坤,侄儿王宇清,侄女王宇丹。他们的家就在中南海的旁边,一座欧洲风格的雅致小楼,格外清静、幽雅。母亲也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但如今由于年老多病,再加上历经沧桑,脑子已不太正常,受不得一点儿刺激。王海容对母亲很孝顺,虽然已给老人请了保姆,但下班之后她依然买菜下厨房。王海容、巴桑、李敏、唐闻生(左起)王海容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1974.7~1979.2)。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后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进修英语。1965 年11月入外交部。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参与基辛格秘密访华和尼克松访华的接待工作。1972年5月至1974年7月任外交部部长助理,主管礼宾事务。1984年4月起任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外文名: Wang Hairong别名: 王波国籍: 中国出生地:湖南长沙出生日期: 1938.9.25毕业院校:北京师范学院著名外交家王海容同志于2017年9月9日13时在北京医院因病去世,享年79岁,王海容(1938年9月25日-2017年9月9日),女,湖南长沙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后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进修英语。1965年11月入外交部。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参与基辛格秘密访华和尼克松访华的接待工作。1972年5月至1974年7月任外交部部长助理,主管礼宾事务。1974年7月至1979年2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1984年4月起任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2017年9月9日,王海容在北京医院因病去世,享年79岁。应该是“王海容”,去世时间是2017年9月9日。1.王海容(1938年9月25日-2017年9月9日),女,湖南长沙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后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进修英语。1965年11月入外交部。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参与基辛格秘密访华和尼克松访华的接待工作。1972年5月至1974年7月任外交部部长助理,主管礼宾事务。1974年7月至1979年2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1984年4月起任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2.人物逝世:2017年9月9日13时,著名外交家王海容同志在北京医院因病去世,享年79岁。3.个人生活:王海容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不寻常的教育世家,乃祖王季范先生是湖南颇有名望的教育家。王海容的父亲王德恒是王季范的独子,抗战初期投奔延安。母亲肖凤林靠着当教员的微薄薪金,含辛茹苦,抚育王海容、王起华姐弟,备尝艰辛。彼时,王海容一家就和王季范生活在一起。4.少小出入中南海:王海容入京后。先后在京城名牌中学师大女附中、北京女五中就读。在如花的季节里,王海容勤奋刻苦,手不释卷。在人生的航道上,她也是一帆风顺。
王海容的生平履历
王海容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不寻常的教育世家,乃祖王季范先生是湖南颇有名望的教育家。王海容的父亲王德恒是王季范的独子,抗战初期投奔延安。母亲肖凤林靠着当教员的微薄薪金,含辛茹苦,抚育海容、起华姐弟,备尝艰辛。彼时,王海容一家就和王季范生活在一起。王季范出身小康之家。他的父亲王文生娶湘乡大坪唐家坨(现已划归韶山)文芝仪的次女为妻。这位文氏姑娘不是别人,就是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的亲姐姐文六妹。所以王季范的母亲是毛泽东的二姨妈。王季范和毛泽东实为姨表兄弟。年长毛泽东九岁的王季范是王家的次子.因在家族同辈中排行第九.后辈人均称他为“九阿公”。毛泽东则一直叫这位表兄为“九哥”。毛泽东从两岁起寄养在外祖父家。他幼年的大部分岁月都在唐家坨度过。从某种意义上说,王季范是毛泽东的真正蒙师。1910年秋.从湖南优级师范毕业的王季范遂人湖南湘乡驻省中学任教。在王季范帮助下,次年春天,毛泽东离开了读了半年的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来到省城长沙。毛泽东在长沙就学期间颇得王季范的照拂和关爱。初到省城的毛泽东人地两生,囊中羞涩,幸赖王季范这位“监护人”的赞助.方一一渡过难关。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在长沙等地从事革命活动,数次遭反动军警追捕。王季范不顾个人安危,多方救援。新中国成立之初,时任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曾属意王季范重新出山,任职教育部。但王季范认为应该选拔年富力强的青年后生、有志之士任职,自己年事已高.终坚辞不就。但王季范同时表示.自己随时可为国家建言献策,服务人民。周恩来总理遂任命王季范为政务院参事室参事。之后十余年间.王季范还连续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0年9月21日,应毛泽东之邀,王季范由儿媳肖凤林、孙女王海容、孙子王起华陪同北上京师。束装就道之际,王季范兴奋异常。彼时,毛泽东派表侄女章淼洪专程从汉口到长沙接王季范进京。王季范一行抵京后已是国庆节前夕,毛泽东特意派秘书将其一家安排在当时最负盛名的北京饭店下榻,给了王季范很高的礼遇。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以后.王季范差不多成了毛泽东家庭的一员。1959年8月27日晚间。毛泽东从外地开会回到北京。29日午后.征尘甫卸的毛泽东就和解放军炮兵司令孔从洲中将一起为女儿李敏与孔将军之子孔令华主持婚礼。王季范作为主要客人,与蔡畅、邓颖超、廖梦醒等人一起,亦应邀参加了在中南海颐年堂举行的喜宴。婚宴结束后便开始在春藕斋放电影。毛泽东那天也许太高兴.多饮了几杯,没有与众人一起看电影.但他特意留下孔从洲将军和王季范继续叙谈。1972年夏初,王季范老先生不幸病故后,毛泽东敬献的花圈缎带上写着“九哥千古”四个字。工作人员称,王季范去世的那一天(7月11日)下午,获悉讣闻的毛泽东神色黯然。我们要纪念她—王海容为我国外交上做出重大贡献,为了革命事业一生没有结婚。谢谢她老人家!1960年秋,王海容考入北京师范学院俄语专业,后又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读英文,按学校的教学方向,她将来毕业后是要去当中学老师的。但是,王海容毕业后,却没有当过一天老师。她入学时没有走“后门”,毕业分配时却走了个大“后门”。1965年11月,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由周恩来总理指示,王海容被安排在外交部办公厅。开始,王海容的工作主要是负责部长与总理的文电收发,以及其他的一些文秘工作。然而,由于她的特殊身份和背景,还有德高望重的周恩来总理的特殊关照,她在外交部上上下下都有着特殊的“分量”。1965年11月,王海容作为外语学院的毕业生跻身外交部办公厅,按一般的情况顶多也只是个科级秘书。其后,是“文化大革命”开始,“轰轰烈烈”地搞了三四年。这期间,王海容出入中南海,活跃于毛主席身边,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名位,但其“活动的权力”则等同于高级干部一般。1970年夏天,由周恩来直接提名,委任王海容担任外交部礼宾司“负责人”。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参与基辛格秘密访华和尼克松访华的接待工作。1972年5月至1974年7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助理,主管礼宾事务。1974年7月至1979年2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与世长辞。这一天,王海容和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工作人员一样,伏倒在毛泽东的遗体前痛哭不已。一个时代结束了,王海容的“黄金时代”也结束了。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中央和国家机关中与“四人帮”有牵连的人都被隔离审查。由于自己的特殊身份,王海容也被宣布停职。经过一次又一次地检查交代,王海容说清楚了自己的问题。1978年12月底起,王海容的工作关系从外交部移交到中央组织部,等待重新分配工作。 为了适应新的工作,中央又决定让王海容到中央党校进修学习,按照中央党校的教程安排,每期学员的进修学习时间为半年或一年。但是,王海容却在中央党校整整呆了三年。1984年,王海容终于被重新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的副主任。职务虽然比外交部副部长低,但依然保留着副部长待遇。从此,围绕在王海容身上的神秘的光环消失了,但一个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却浮现了出来。扩展资料人物轶事少小出入中南海王海容入京后。先后在京城名牌中学师大女附中、北京女五中就读。在如花的季节里,王海容勤奋刻苦,手不释卷。在人生的航道上,她也是一帆风顺。寓京二十余年间,尤其是“文革”以前,王季范一直是毛泽东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的座上宾。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从政之余,常拨冗约见家乡父老及湘籍先贤名流如程潜、齐白石、薛恭绰、章士钊、仇鳌、张干诸位老先生至中南海丰泽园小聚,王季范则每每出席作陪。席间,宾主觥筹交错,谈笑风生。毛泽东兴致所至,还特意关照诸位老友可携子女同来。少女时代的王海容就是这样随乃祖出入中南海,渐渐与毛泽东熟识的。毛泽东对王海容、王起华姐弟有着一份特别的疼爱。王海容与毛泽东的次女李讷年龄相仿(长李两岁),由于她经常随王季范做客中南海,日久便与李讷成为亲密的朋友。虽然两人的家庭背景和人生经历各异,但性格爱好却有不少共同之处。因是毛泽东至亲,加上与李讷不同一般的友谊与亲情,王海容不仅可以随意进出中南海,有时还能在丰泽园住上一段时间,几乎成了毛泽东家中一名“编外成员”。正当花季妙龄的王海容衣着朴素大方,性格温和文静,更兼家风书香渊源,接人待物彬彬有礼,有着与众不同的教养。举手投足间显现出一种寻常少女鲜有的气质。这令毛泽东十分欣喜。一次,毛泽东与王季范祖孙在中南海闲坐聊天。“海容,你中学快毕业了吧?”毛泽东笑吟吟地开了腔。“嗯,今年就要毕业了。”王海容点点头。“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啊?”毛泽东又笑着问。“主席公公,我还没有想好呢!”王海容据实以告。“你可以去报考大学嘛!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人才哩!”“我的学业平平常常,不一定考得上。眼下国家是建设时期.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要花不少钱呢!如果考不上.我就去当工人、农民……”毛泽东见王海容小小年纪就知道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考虑,心中十分高兴。他对坐在一旁的王季范说:“九哥,你生了个好儿子.又养了个好孙女!你看海容,这般大年纪,就有了忧国忧民意识,这很了不得哩!”“润之老弟,你快莫夸她了,海容缺点不少,还要搭帮你多多教育哩!”毛泽东听罢。摆摆手说:“九哥,你就莫要客气哟,什么帮不帮的,培养教育他们姐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啊!”毛泽东一番话让王季范、王海容祖孙激动了好一阵子。1962年12月26日.正逢毛泽东七十寿辰。他破例在中南海举行家宴。除家人之外,还邀请了章土钊、程潜等数位湖南同乡老人与会,王季范当然也在邀请之列。是日,毛泽东兴致所至,还特意关照各位来客可携带一名子女.王季范自然携同王海容前往。就在那天,王海容第一次见到随父亲章士钊同来的章含之。她没有想到,仅仅过了两年,自己竟然和毛泽东一样尊章含之为师,后来又共事于外交部。在这次宴会开始之前。兴致颇高的毛泽东与诸乡贤海阔天空论古今沧桑兴亡,末了又问及儿孙辈近况。毛泽东诚心诚意聘请章含之为自己的英语“塾师”。“拜师”之后,毛泽东又和王海容闲聊起来。“海容啊,我这大门一直是朝你敞开的,什么时候想来就来,来了也可以住下来不走,就算是我们家庭中的一员,你看要不要得哇?只是不晓得你爷爷舍不舍得,放不放心喽?”王季范闻毛泽东这番话,心情很不平静:“润之老弟,二十多年前我把德恒送到延安,你带着他走上了为人民解放的光明大道。今天,海容跟着你,走的是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我怎么会不放心、不舍得呢?”王海容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挫折是在1957年盛夏。高考时,王海容名落孙山,当化学工程师的美好理想顿时成了泡影。那个时候,社会风气甚好,北大、清华一类高等学府决无后门可走。当然,以季范先生的清廉家风,王家也决计不会向有关部门舰颜相求,更不会去敲毛泽东的“后门”。最初的时候,王海容的心情虽然非常苦闷,但她并不气馁。她和一些落榜同学组成了一个学习小组,在家自学,补习功课。她心中依然有一个大学梦,依然有着对化学工程师的憧憬。1958年“大跃进”像春雷般激荡着神州,王海容那少女的心开始躁动不安起来。王海容想参加工作,加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但是她的这一决定遭到了家庭的一致反对。他们想让王海容认真复习,第二年再参加高考。王海容的倔强个性第一次表现出来,她瞒着家人,满街奔走寻找工作,终于找到了北京化工厂。王海容的心灵深处依然眷恋着化学,她还是想当门捷列夫、罗蒙诺索夫的传人。偷偷办妥了进厂的一切手续,王海容最后才向家里摊牌。木已成舟,面对既成事实,大家不知所措,愣了半天,到底还是默许了王海容的选择——半是开明家风,半是无可奈何。王海容很快跨进了北京化工厂的大门,默默开始了她一生中短暂的徒工生活。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的名人
湖南省第一师范,是革命的摇篮,很多伟人在这里求学或工作过中国近代史上著名人物曾国藩、黄兴等曾藏修于此;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萧三等曾在此学习;徐特立、杨昌济、黎锦熙、王季范、李达、周谷城等曾在此任教(湖南一师师生中载入《辞海》者48人,中共一大代表3人)。尤其是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在此学习、工作达八个春秋,在这里,毛泽东立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志向,完成了从学生、教员到职业革命家,从激进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在这里,毛泽东从事了建党建团工作,并从这里走向党的一大。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在一师一附小结成革命伴侣。校内现存毛泽东青年时期革命活动纪念地14处,包括学校大礼堂、第八班教室、第八班寝室、水井、自习室、阅报室、君子亭、工人夜学、附主事室、毛泽东任教二十二班教室等。且各纪念地都保存完好,陈列各具特色,弥足珍贵。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7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的伟人有哪些?
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萧子升,任弼时、李维汉、萧三、张国基等等湖南第一师范:我坐拥中国五大书记之二,数十位中共早期元勋,跟我比杰出校友,清北加起来也没这个资格毛哥,曾哥,春哥继张栻、朱熹之后,祁离藻曾视察湖南,也屡课城南。道光皇帝亲书“丽泽风长”匾额予以“嘉奖”。湘中知名人士如陈本钦、孙鼎臣、何绍基、王先谦、郭嵩焘等,都先后在这里任过主讲。湘中大儒曾国藩、李元度、左宗棠,民主革命家黄兴、陈天华,著名教育家杨昌济、谭云山、杨毓麟以及知名人士邓辅伦、樊锥、杨端六、皮宗石、文斐等亦藏修于此。毛泽东、何叔衡 李维汉、李达、周谷城、田汉、谢觉哉、周世钊,学校自创办100年以来,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如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萧子升,任弼时、李维汉、萧三、张国基等曾在此学习;徐特立、杨昌济、黎锦熙、王季范、易培基、匡互生、李达、周谷城等曾在此任教
长沙的红色景点有哪些
长沙的很红色景点很多。比如说艾婉婷岳麓书院橘子洲头。雨花区长沙南红色记忆馆天心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和青年毛泽东纪念馆在一起湖南红色文化研究院长沙办湖南红色档案馆李富春故居湖南革命陵园(不是烈士公园)岳麓区岳麓山,爱晚亭也在山上橘子洲,毛泽东像在洲上肖劲光故居新民学会旧址开福区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故居湖南烈士公园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旧址芙蓉区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长沙县杨开慧烈士纪念园徐特立故居黄兴故居纪念馆春华山庄许光达故居田汉故居李维汉故居陈树湘烈士故居望城区雷锋纪念馆以上共24个 长沙红色研学基地一:岳麓山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唐宋以来,岳麓山即以林壑幽美,山幽涧深闻名。六朝罗汉松、唐宋银杏、明清松樟相当著名;爱晚亭、清风峡、蟒蛇洞、禹王碑、岳麓书院等景观闻名遐迩。这里还葬有黄兴、蔡锷等著名人物。 岳麓书院在山之东麓,始建于宋开宝九年(976年),朱熹、张主讲期间是全盛时期,有学生千人,成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高等学府,后又变成高等师范学校。1925年改为湖南大学。书院现存古建筑尚有御书楼、文昌楼、半学斋、十彝器堂、濂溪祠、湘水校经堂、自卑亭等,让人缅怀书院辉煌历史。 岳麓山也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这里长眠了辛亥革命时期为推翻帝制,实现共和而献身的先烈;为舍生取义而慷慨赴死的志士仁人;还长眠了抗日战争时期为抵御外侮而浴血疆场,以身殉国的中国军民。那一座座为他们树立的丰碑墓志,永远昭示和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构成了岳麓山的一幅幅悲壮肃穆的人文景观。 开放时间:7:00-21:00岳麓山大景区全天开放,山中部分景点开放时间各不相同 门票信息: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麓山景区已于2009年免费开放,现其中收费景点只有岳麓书院一处 长沙红色研学基地二:杨开慧烈士纪念园 杨开慧烈士纪念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由杨开慧烈士故居、杨开慧烈士陵园、杨开慧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三部分组成。2009年5月开始免费开放,从1996年对外开放至今,共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千余万人次,2011年起年均接待人次在百万以上。 杨开慧烈士纪念园是全国首批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湖南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湖南省园林式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湖南省首批爱国教育基地,湖南省妇女儿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南省统一战线教学基地,长沙市党员教育基地,省内近百家单位学校德育教育基地。 景区地址:长沙市长沙县开慧镇开慧村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开放时间:周一闭馆,周二-周日: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免费开放。 长沙红色研学基地三:橘子洲 橘子洲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25年寒秋时节,从广州回到湖南领导农-动的毛泽东,重游橘子洲,写下了《沁园春·长沙》,因此,橘子洲声名大振。 橘子洲,是湘江中的一个冲击沙洲,自古就是长沙城的名胜之一。春天有江鸥在这里翱翔,夏、秋两季林木葱茏,冬天这里有著名的“江天暮雪”的景致。毛主席曾经赋诗赞到“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 景区内还有历史文化陈列馆、潇湘名人会所、百米高喷、音乐喷泉等景观小品。景区内的柑橘文化园种植着数千株桔树,每当秋收时节,桔树上硕果累累;这里还是夏日长沙市民戏水游泳的良好场所,岛上建有天然游泳场。 在特定节日时,橘子洲烟火更是一场不可错过的视觉盛宴。 特别提示:橘子洲景区,只有一个大门,无论走到景区的哪个方位,离开景区时,都必须回到这个大门。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橘子洲景区门票免费 沙滩公园门票:50元/人,观光车:20元/人(中途有5个站点可以分别上下1次);停车场:小型车辆5元/次、大型车辆10元/次(12小时之内按次收费,超过时间,加收5元) 长沙红色研学基地四: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前身是南宋理学家张栻创办的城南书院,1903年始立湖南师范馆,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人物曾国藩、黄兴等曾藏修于此;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萧三等曾在此学习;徐特立、杨昌济、黎锦熙、王季范、李达、周谷城等曾在此任教毛泽东曾在此学习、工作达八个春秋。在这里,毛泽东从事了建党建团工作,并从这里走向党的一大。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在一师一附小结成革命伴侣。 校内现存毛泽东青年时期革命活动纪念地14处,包括学校大礼堂、第八班教室、第八班寝室、水井、自习室、阅报室、君子亭、工人夜学、附小主事室、毛泽东任教二十二班教室等。且各纪念地都保存完好,陈列各具特色,弥足珍贵。 [开放时间]8:00—17:30(全年开放) 长沙红色研学基地五:刘少奇故居和纪念馆 刘少奇故居和纪念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刘少奇故居和纪念馆位于长沙市宁乡县花明楼镇炭子冲村。 刘少奇故居坐东朝西,前临水塘,后倚青山,为土木结构的四合农舍。共计房屋21间半,其中瓦房16间半(正堂屋与邻居各半),茅屋5间,占地总面积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 刘少奇纪念馆于1984年筹建,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共有8个展室、1个声像厅和2个怀念亭,主体建筑3100平方米。全馆陈列面积约为900平方米。有藏品3000多件,其中刘少奇生前使用过的遗物近800件。这些遗物中,有刘少奇生前用过的生活用品和办公用品,有1961年5月回乡考察时用过的草帽、眼镜、公文包等。 开放时间:12月-次年2月:9:00-17:00,3月至11月:8:00-17:30,其中7、8月为8:00-18:00 门票信息:免费开放。在游客中心处排队免费领票,凭票参观,一人一票,当日有效 长沙红色研学基地六:湖南烈士公园 湖南烈士公园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湖南烈士公园位于市区东北部的浏阳河畔,总面积153.3公顷,其中水域67.6公顷,现为全省最大的纪念性与游览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公园。公园由纪念区、游览区两部分组成。纪念区的苍松翠柏之中耸立着58.7米高的烈士纪念塔,塔身镌刻"湖南烈士公园纪念碑"题词,为毛泽东主席手书。纪念堂内陈列着全省10多万先烈名录和90多位烈士遗像。塔东侧山丘上有仿宋长廊纪念亭与之呼应,庄严雄伟,瑰丽壮观。 游玩时间:建议1-3小时 开放时间:6:00-22:00 门票信息:免费开放。